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作者|風禾
愛因斯坦說過:
「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我們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陽光自信。
但是在生活中,卻有很多父母憂心忡忡地說,「孩子很自卑。」
自卑的孩子,做事縮手縮腳,不敢嘗試、更缺少勇氣和信心面對各種問題…
自卑感如果深入骨子裡,將為孩子的人生,蒙上灰色的陰影。
而孩子自卑,和父母的教育有著直接關係;
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是導致孩子出現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父母這3種行為,最容易養出一個自卑的孩子。
父母喜歡貶低孩子
曾看過一個學霸女孩的故事。
她之所以一路成為學霸,用她的話說,是父母逼出來的。
讀小學時,父母總是要求她考雙百分,少一分也不行。
上了高中,即使考第一名,母親還會對她說:「別得意忘形!」「你還差得遠呢」
…
親戚朋友來了家裡,女孩和親友開心地調侃。
親友走後,媽媽會沉下臉說她:「這句話說得太不恰當了!太沒有家教了。」
似乎在母親的心中,女兒永遠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從不表揚她,更是一路打擊貶低她。
成年後的女孩,又美又是名校出身,但她卻總是對優質男,望而卻步。
她內心很自卑,認為自己配不上別人。
最終,她選了一個資質平庸的男孩結婚了。
婚後,她在婆家拚命地討好婆婆和老公,卻在家中毫無地位。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
「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的確!孩子的自我認知,往往最初是由父母的判斷和評價造成的。
父母一味的貶低,批評,不贊同和責備時,會讓孩子缺乏自信,變得自卑。
由此可見,我們千萬不要用我們的刀子嘴,毀了孩子一生。
父母用暴力體罰孩子
演員陳喬恩,曾因酗酒,被經紀公司「雪藏」。
而在她身上,還有很多標籤:「性格孤僻、不喜合群、不善交際、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而據她透露,自己曾自卑到語言障礙。
而這一切,都源於從小媽媽的「棍棒教育」。
考試沒有考好,她寧願一個人去墓地里,對著墓碑也不願意回家,因為害怕媽媽的棍棒。
寫作業沒寫好,母親呼來就是一個耳光,或者用枯樹枝打到見血。
聽到媽媽上樓的聲音,她後來形容為「好像魔鬼的聲音一樣」。
甚至在20歲之前,她都從沒拉過媽媽的手,不敢與媽媽獨處,也無法和媽媽進行親密溝通。
在中國,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話,但這樣真的好嗎?
心理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
在所有的身體記憶中,負面語言和肢體虐待的雙重攻擊,造成的創傷對人的影響最大。
尤其是童年時來自肢體上的虐待,包含打耳光、打屁股、拉扯頭髮這些體驗,會深深地進入到身體記憶里,這是最難清除的記憶。
這些記憶會讓孩子的自信、自愛和自尊垮塌,成年後大概率是一個自卑的人。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不主張對孩子棍棒教育。
棍棒打在孩子的身上,會在孩子的身體里烙刻上恥辱,讓孩子自卑。
父母忽視孩子的情感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沒有被打罵過,不愁吃穿,還可以讀書。
但她的不幸,是有個體弱多病的妹妹。
因為妹妹的身體差,父親用補償性地心理,對妹妹過度關注和愛護。
而對松子的情感需求,父親卻總是選擇性失明。
松子為了博得父親對她的關注,甚至頻頻扮鬼臉,逗父親一笑。
但時間一久,父親也不樂了,甚至松子這麼儘力的「表演」,還來不及妹妹的一聲咳嗽,讓父親動容和緊張。
松子,就在父親的偏愛和忽略中,變得極度自卑。
其實,松子的父親並非不愛她,只是因為忽視讓松子產生錯覺,自己不配擁有愛。
她後來離家出走了。
父親直到死的那一刻,嘴裡都還在念叨松子。
但又有何用呢?也無法阻止松子開始自暴自棄的一生。
這種自卑帶來的低自尊感,讓她一路成為渣男的收割機。
因為松子從小被父親忽視,導致她認為自己缺少男人的愛,於是長大後處處取悅男人,哪怕遍體鱗傷也要得到關愛。
因為自卑,松子也沒有朋友。
原本松子在獄中認識的阿惠,幾次三番想幫助松子。
而松子卻認為阿惠可憐她,把阿惠的好心當成蔑視。
由此可見,從小被父母忽視的孩子,長期得不到情感上的溝通,他們會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愛,在性格上就會變得自卑。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內向,其實很多時候是孩子自卑。
孩子過度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
如果父母們發現孩子自卑,就要自省有沒有犯以上3個錯。
為人父母,我們要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就要多對孩子表示讚美與鼓勵,不打罵孩子,更要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相信,一個被父母用心的愛滋養長大的孩子,未來也能運籌帷幄,信心滿滿,獲得更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