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孩子骨子裡的自卑,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3種行為

2021年09月23日19:55:08 心理 1295


心理學:孩子骨子裡的自卑,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3種行為 - 天天要聞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作者|風禾

愛因斯坦說過:

「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我們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陽光自信。

但是在生活中,卻有很多父母憂心忡忡地說,「孩子很自卑。」

自卑的孩子,做事縮手縮腳,不敢嘗試、更缺少勇氣和信心面對各種問題…

自卑感如果深入骨子裡,將為孩子的人生,蒙上灰色的陰影。

而孩子自卑,和父母的教育有著直接關係;

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是導致孩子出現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父母這3種行為,最容易養出一個自卑的孩子。

心理學:孩子骨子裡的自卑,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3種行為 - 天天要聞

父母喜歡貶低孩子

曾看過一個學霸女孩的故事。

她之所以一路成為學霸,用她的話說,是父母逼出來的。

讀小學時,父母總是要求她考雙百分,少一分也不行。

上了高中,即使考第一名,母親還會對她說:「別得意忘形!」「你還差得遠呢」

親戚朋友來了家裡,女孩和親友開心地調侃。

親友走後,媽媽會沉下臉說她:「這句話說得太不恰當了!太沒有家教了。」

似乎在母親的心中,女兒永遠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從不表揚她,更是一路打擊貶低她。

成年後的女孩,又美又是名校出身,但她卻總是對優質男,望而卻步。

她內心很自卑,認為自己配不上別人。

最終,她選了一個資質平庸的男孩結婚了。

婚後,她在婆家拚命地討好婆婆和老公,卻在家中毫無地位。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

「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的確!孩子的自我認知,往往最初是由父母的判斷和評價造成的。

父母一味的貶低,批評,不贊同和責備時,會讓孩子缺乏自信,變得自卑。

由此可見,我們千萬不要用我們的刀子嘴,毀了孩子一生。

心理學:孩子骨子裡的自卑,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3種行為 - 天天要聞

父母用暴力體罰孩子

演員陳喬恩,曾因酗酒,被經紀公司「雪藏」。

而在她身上,還有很多標籤:「性格孤僻、不喜合群、不善交際、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而據她透露,自己曾自卑到語言障礙。

而這一切,都源於從小媽媽的「棍棒教育」。

考試沒有考好,她寧願一個人去墓地里,對著墓碑也不願意回家,因為害怕媽媽的棍棒。

寫作業沒寫好,母親呼來就是一個耳光,或者用枯樹枝打到見血。

聽到媽媽上樓的聲音,她後來形容為「好像魔鬼的聲音一樣」。

甚至在20歲之前,她都從沒拉過媽媽的手,不敢與媽媽獨處,也無法和媽媽進行親密溝通。

在中國,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話,但這樣真的好嗎?

心理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

在所有的身體記憶中,負面語言和肢體虐待的雙重攻擊,造成的創傷對人的影響最大。

尤其是童年時來自肢體上的虐待,包含打耳光、打屁股、拉扯頭髮這些體驗,會深深地進入到身體記憶里,這是最難清除的記憶。

這些記憶會讓孩子的自信、自愛和自尊垮塌,成年後大概率是一個自卑的人。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不主張對孩子棍棒教育。

棍棒打在孩子的身上,會在孩子的身體里烙刻上恥辱,讓孩子自卑。

心理學:孩子骨子裡的自卑,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3種行為 - 天天要聞

父母忽視孩子的情感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沒有被打罵過,不愁吃穿,還可以讀書。

但她的不幸,是有個體弱多病的妹妹。

因為妹妹的身體差,父親用補償性地心理,對妹妹過度關注和愛護。

而對松子的情感需求,父親卻總是選擇性失明。

松子為了博得父親對她的關注,甚至頻頻扮鬼臉,逗父親一笑。

但時間一久,父親也不樂了,甚至松子這麼儘力的「表演」,還來不及妹妹的一聲咳嗽,讓父親動容和緊張。

松子,就在父親的偏愛和忽略中,變得極度自卑。

其實,松子的父親並非不愛她,只是因為忽視讓松子產生錯覺,自己不配擁有愛。

她後來離家出走了。

父親直到死的那一刻,嘴裡都還在念叨松子。

但又有何用呢?也無法阻止松子開始自暴自棄的一生。

這種自卑帶來的低自尊感,讓她一路成為渣男的收割機。

因為松子從小被父親忽視,導致她認為自己缺少男人的愛,於是長大後處處取悅男人,哪怕遍體鱗傷也要得到關愛。

因為自卑,松子也沒有朋友。

原本松子在獄中認識的阿惠,幾次三番想幫助松子。

而松子卻認為阿惠可憐她,把阿惠的好心當成蔑視。

由此可見,從小被父母忽視的孩子,長期得不到情感上的溝通,他們會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愛,在性格上就會變得自卑。

心理學:孩子骨子裡的自卑,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3種行為 - 天天要聞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內向,其實很多時候是孩子自卑。

孩子過度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

如果父母們發現孩子自卑,就要自省有沒有犯以上3個錯。

為人父母,我們要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就要多對孩子表示讚美與鼓勵,不打罵孩子,更要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相信,一個被父母用心的愛滋養長大的孩子,未來也能運籌帷幄,信心滿滿,獲得更成功的人生。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