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第N+1次在門診看到他了。前前後後折騰兩三個月,時間花了了,錢也沒了,拉肚子的癥狀卻一直沒有緩解。最後建議他去看看心理醫生,確診「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種基本的情緒反應
焦慮症的本質就是當你感到莫件事情會帶來現實性的威脅時,會產生一種基本的情緒反應,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且難以避免。只要解決了煩惱,焦慮感就會煙消雲散。有研究顯示,適當的焦慮反而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提升自己。
如果焦慮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緩解,它就會像一座山一樣,一天比一天沉重,最終壓的你喘不過氣來。從失眠脫力、緊張不安,最終演變成病理性的焦慮症,甚至走向自殺。
焦慮是情緒,焦慮症是疾病
很多人以為,焦慮情緒就是焦慮症,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可以理解為,焦慮情緒可以進一步發展成焦慮症,但並不是焦慮症。並且,焦慮症屬於心理疾病,需要干預治療。因此,當你出現以下情況,需警惕你是不是生病了:
沒有現實的威脅,莫名其妙就感到焦慮:
家庭和諧、衣食無憂、生活美滿,就不知道為什麼會有焦慮的情緒出現。
焦慮的程度與現實威脅不匹配,害怕隨時隨地有災難來臨:
喝水怕被嗆著,走路怕被車撞,睡覺怕樓塌了......
持續時間長,已經影響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
莫名的焦慮使你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正常的完成學習和工作。
......
這些情況都是一個基本判斷,請勿對號入座。所有疾病的最終判斷,需要專業的醫生,就算你出現了以上狀況,也不能確定你就是焦慮症,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去看醫生!
吃藥不是治療焦慮症的唯一辦法
許多患者對於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存在很多誤解:精神與心理出現問題吃藥能有什麼用;生病了,醫生只會開藥拿提成,根本不是為了治病救人;是葯三分毒,這個葯一定很傷身體,還有副作用;藥物有依賴性,吃了就不能停止。
首先,我們需了解,關於焦慮症的治療不僅僅只有藥物還有心理治療。常見的藥物有氟西汀、舍曲林、帕羅西汀等,可減少自身早期的致焦慮作用。至於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如丁螺環酮,則適用於廣泛性焦慮症,服用後無依賴性,對日常的生活也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不同程度的患者,治療方式與藥物各不相同。
針對於輕症患者,如果實在不願意吃藥,醫生也不會強制要求,以免加重患者病情,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可以尋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輔導,擺脫焦慮症。
其次,較為嚴重的患者,仍舊建議藥物治療。畢竟藥物能更好的幫助患者控制負面情緒、降低外界信息造成的衝擊,讓神經系統能夠更好的完成修復。「單葯不成方」,一昧的心理治療,最後達到的效果肯定遠不如「藥物+心理」。
希望大家能明白,所有疾病的最終判斷,需要專業的醫生。每個人的情況和病因都不同,採取的治療方法也不同,切勿擅自增減藥物,甚至停葯,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