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歷史上曾多次通過朝鮮半島入侵我國。其中規模較大的中日戰爭,包含1931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592年到1599年的明朝抗日援朝戰爭。在這一系列反擊日軍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戰鬥中,一大批仁人志士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誓死抵抗,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悲壯的英雄讚歌。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反擊日軍侵略的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民族英雄。他出生於將門世家,曾連續2次打敗日軍。回國後血戰蒙古壯烈犧牲。他就是明朝第一次抗日援朝戰爭的指揮官李如松將軍。
上圖_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號仰城
- 抗日援朝前精彩的軍旅生涯
李如松於1549年出生在遼東的鐵嶺,少年時期就跟隨父親李成梁征戰,熟悉軍事。曾擔任胡宗憲幕僚的徐渭給李如松傳授兵法,後來因為武進士承父萌,被授予指揮同知官職。充寧遠伯勛位。後來因為戰功調都督僉事,晉陞為神機營副右將。1583年,李如松擔任山西總兵官。
在李如松的軍旅生涯期間,有給事中給萬曆皇帝提建議,說李成梁和李如松不應該一起理掌軍事重鎮。萬曆皇帝下詔將李如松調到了右軍都督府任職。給事中邵庶說李如松和其弟弟李如柏有不法行為,但萬曆皇帝依然信任李如松,沒有採納給事中的建議。
1592年,寧夏高級軍官哱拜勾結河套蒙古發動叛亂。明軍平定叛亂的部隊作戰不利。在朝廷御史梅國禎的推薦下,李如松擔任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率領明軍主力前去平叛。
上圖_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
從平定哱拜之亂中就能顯示出李如松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李如松剛開始率先命令麻貴率領明軍進攻叛軍的援軍蒙古河套部隊。經過激戰,明軍打敗蒙古河套部落,將其趕到賀蘭山北邊,切斷了叛軍的外援。
而李如松在查看寧夏的城防後下令掘開黃河,切斷城內叛軍的外援。外援彈盡糧絕內部出現火拚。到九月,李如松指揮明軍攻入城內。哱拜向李如松投降。
李如松採取了圍困戰術挖掘黃河切斷外援的方式消滅叛軍,從軍事戰術上就比不顧一切的強攻更高一籌。
那麼在後面的抗日援朝戰爭期間,李如松做到了智慧和勇敢地結合,取得了連續擊敗日軍的輝煌勝利。
上圖_ 豐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
- 一戰日軍:收復平壤威震敵膽
1592年,豐臣秀吉發兵15萬大規模進攻朝鮮。短短2個月時間,朝鮮國土大部分地區被日軍攻克。1592年十二月,萬曆皇帝下詔,命令剛剛在寧夏戰場取得大捷的明軍為東征提督,率領3萬多中國軍隊跨過鴨綠江抗日援朝。十二月二十五日,明軍將士在李如松的帶領下東征,李如松就這樣走上了抗日援朝的核心舞台。
1593年正月,明軍抵達平壤城下。明軍的對手是日軍的小西行長部。
那麼在平壤戰役期間,李如松採取了以下的辦法,以較小的代價去打擊守衛平壤的日軍。
上圖_ 小西行長(1558年-1600年)
第一,用詐敗佯攻等兵法戰術迷惑日軍。
正月初六中午,明軍南兵和朝鮮兵一起舉著鐵制盾牌佯攻牡丹峰遭到日軍的抵抗,明軍撤退。等到松山城的日軍趁機出來搶奪戰利品的時候,明軍又展開反攻,兩軍對峙2個小時後,明軍又撤兵。到了當天晚上,日軍出動3000多人的部隊進攻明軍陣地,明軍撲滅了營地的燈火,在營地外製造照明帶。日軍似乎摸不清明軍的真實意圖,最後收兵回營。
迷惑日軍後,李如松寫信給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希望小西行長能向明軍投降。小西行長請求明軍撤退30里,以便寫投降書。李如松知道小西行長的所謂「投降」其實是緩兵之計也,下令一支作戰部隊進攻平壤城的普通門,隨後又撤退。日軍開門出城尋找明軍,卻被明軍擊斃30人。
那麼這一系列的迷惑行動讓日軍難以摸清楚明軍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李如松在平定寧夏哱拜之亂的智慧又在平壤戰役中得到應用。
上圖_ 攻城的明軍
第二,重賞廣大官兵,親率大軍攻城。
攻堅戰開始後,李如松約定軍法告知廣大官兵,率先登上平壤城牆的官兵給1萬兩白銀,並世襲指揮使。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明軍隨即展開前赴後繼的攻城行動。平壤城高3到4米,地形險峻,日軍憑藉堅固的工事拚死抵抗。在作戰中,李如松親自率領200名親兵到前線來回指揮,還斬首一名臨陣退縮的明軍士兵,直至平壤城下。
由於李如松身先士卒的指揮,明軍將領都表現的很英勇。比如吳惟忠胸部中彈,但依然在一線指揮。駱尚志被壓在了磚石之下,腳部受傷,但駱尚志依然奮勇攻城。而李如松本人的坐騎被日軍擊中了,李如松換了坐騎,繼續督戰。李如松和將領們如此英勇,普通士兵的勇敢就可想而知了。
上圖_ 虎蹲炮,射程不遠,適用于山地作戰,機動靈活,與後來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之處
第三,火炮攻擊。
李如松指揮的平壤之戰除了兵不厭詐的迷惑日軍,親臨一線的指揮戰鬥,其中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火炮。明軍投入大將軍炮、虎蹲炮等重武器,在攻城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
平壤戰役,明軍斬首日軍首級1285個,繳獲馬匹2985匹。各類兵器450多個。但日軍實際的戰死人數超過了萬人。明軍犧牲796人,受傷1492人,以較小的傷亡代價取得了平壤戰役的勝利。平壤戰役結束後,日軍擔心李如松率領大軍南下。放棄了漢城到平壤之間的13個村寨,撤退到漢城保存實力。明軍對日軍的心理震懾由此可見一斑。
上圖_ 1593年2月碧蹄館之戰
- 二戰日軍:血戰碧蹄館身先士卒
碧蹄館戰役是明軍和日軍的一場遭遇戰。當時,明軍一支先頭部隊前往漢城。明軍先頭部隊的前半部為祖承訓、李寧等將領率領的3000人。後半部為李如松親率的楊元、李如柏和張世爵等部隊2000人。
戰鬥剛開始,日軍十時久連部和明軍先頭部隊展開激戰。明軍查大受部斬首日軍130人,取得一場勝利。查大受向李如松報捷。李如松接到捷報後,率領部隊到碧蹄館查看情況。
由於日軍立花宗茂部戰損較大,日軍迅速出動10000多人的增援部隊。那麼整個碧蹄館戰役,日軍援軍達到了17000多人,明軍這邊李如松身邊的部隊只有1000多人,還有率先和日軍激戰的3000明軍騎兵,敵強我弱相對明顯。
上圖_ 碧蹄館之戰示意圖
但李如松和將領們毫不畏懼。戰鬥全面開始後,李如松率領一支親兵直接進攻在礪石峴地區駐防的日軍部隊。明軍以神機箭壓制日軍,日軍以火繩槍向明軍射擊。經過激戰,日軍支撐不住向礪石峴山上撤退。就在李如松趁勝追擊的關鍵時刻,在隘口右側布防的另一股日軍在井上景貞的指揮下發起衝鋒,進攻李如松。撤退到礪石峴的日軍也進攻李如松。李如松部被日軍包圍了。
李如松率領明軍展開死戰,奮勇突圍。日軍宇多喜秀家都來進攻碧蹄館的明軍了。但明軍的遼東軍顯示出非常強悍的戰鬥力,李如松在楊元的支援下最終突破日軍包圍。而李如松身邊的很多家丁壯烈犧牲,包括李有升本人也犧牲了。明軍以損失1000人的代價殲滅日軍4000多人。日軍包圍明軍的任務沒能成功。
平壤戰役和碧蹄館戰役成為了李如松軍事生涯的巔峰之戰,李如松成為了中國反侵略戰爭的民族英雄。由於戰功卓著,朝廷加封李如松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上圖_ 李如松使用過的物品
李如松為抗日援朝的勝利做出了如下貢獻:
第一,統一指揮明軍對日作戰,取得了平壤戰役和碧蹄館戰役的勝利,殲滅日軍15000人,收復了平壤、王京等朝鮮的重要城市,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迫使日軍和明朝展開談判。
第二,李如松命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燒毀日軍在龍山的糧食大倉庫,將13個糧食大倉數十萬石糧食全部燒毀,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後勤補給,日軍四面楚歌。
第三,審問日軍戰俘,獲得情報掌握一手資料。比如,李如松曾審問日軍士兵慎入羅,對漢城日軍兵力做了新的評估。根據戰況,明軍建議朝廷向前線增派援軍,並在沿海地區部署部隊防備日軍進攻沿海。
上圖_ 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 血戰蒙古壯烈殉國
可惜的是,李如松沒有親眼看到抗日援朝的最後勝利。
回國後的李如松得到了萬曆皇帝的高度信任和支持,萬曆皇帝任命李如松為遼東總兵官。朝廷有人持有不同意見,但萬曆皇帝堅信李如松的能力。史載李如松「感帝知,氣益奮。」
1597年,蒙古韃靼侵犯遼東,明軍和蒙古部隊展開激戰。李如松指揮明軍進攻敵軍老巢,和數萬蒙古軍浴血奮戰。李如松身邊的明軍只有3000人,而敵軍兵力眾多。最終,李如松壯烈犧牲在渾河地區。萬曆皇帝得知李如松殉國的消息後悲痛哀悼,追贈李如松為少保,寧遠伯,謚號「忠烈」,並立祠紀念李如松的豐功偉績。
作者:孫毅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萬曆朝鮮戰爭》 梁曉天 現代出版社
[2]《明帝國的新技術戰爭》 李湖光 台海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