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病毒暴發以來已有3年,隨著新冠病毒毒性的下降與疫苗接種率的提高,海外許多國家均對防疫政策作出了調整。而就在日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措施,提出要在防住疫情的同時,儘可能減少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服務保障的影響。
圖片來源:衛健委,華安證券
國家疾控局在公開場合表示,在日後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如果當地疫情僅有零星的感染者,傳播鏈條清晰,在沒有社區傳播風險的時候,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當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所在區可以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 3 次核酸檢測沒有社會面感染者後,間隔 3 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隨著中國疫情防控政策的結構調整,未來在疫情防控領域的關注點將在防疫和民生領域尋求平衡。寬鬆的疫情政策預期會為社會經濟面帶來怎樣的影響?而站在投資者視角,又該如何思考防疫政策的變化帶來的機會?
01
疫情反彈難以避免,重症率是關注重點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的前提並非經濟受損而做出的妥協,而是此前的政策應對疫情有所遺漏,因此需要做出調整。事實上,新冠疫情延續到第三年,病毒的毒性與傳播力、民眾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水平均有了較大幅度的改變。疫苗的廣泛接種使感染比率下降,而毒株的變異使感染後的危害遠不如前。對此,許多國家均對防疫政策進行了優化調整,以適應病毒的變化。
但調整到國內,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其疫苗接種率相較於其他國家推進速度較為緩慢,而醫療資源的不均衡也導致盲目放後影響會較為嚴重。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提供的數據來看,中國在重症監護室的資源上遠不如海外國家,而在老年人口疫苗接種的水平上也略有瑕疵,因此在放開疫情後,恐怕感染人數的反彈將會是難以避免的。
放開疫情防控有個先決條件,就是無癥狀和輕症比例高,重症患者少,不會造成醫療資源擠兌和癱瘓,同時政府也不用耗費過多的精力防控,有利於重振經濟,讓絕大多數人都回歸正常生活。開放疫情管控的必要條件是新變種的重症率足夠低,市政府可以將其當作普通流感一樣對待。
舉例而言,原本作為的「防疫優等生」,新加坡在為時一年半的嚴格防疫後,開始不斷調整防疫政策力度與目標,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之路。2022年4月,新加坡公布了一系列針對疫情的管理措施,包括放寬社交人數限制,進一步放寬跨境旅遊限制,減少口罩強制佩戴等。而憑藉優秀的醫療資源分流和管控政策,截至目前,新加坡最新一期疫情數據的無癥狀和輕症比例為99.8%,0.2%的需要吸氧,0.03%的重症比例,死亡率為0.02%,在這種前提下,疫情的影響可以被壓制到最低。
參考新加坡防疫政策進程,其放鬆速度也並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以漸進式、以高疫苗接種率為前提來推進的。在新加坡全面放開前,其防疫措施已經開始逐步放鬆,並在政策上對為未來放開進行了預期。儘管新加坡放開的原因與其社會經濟結構有關(外來勞工多,職業空缺對社會影響深遠),但「國小民寡」在另一方面來說,其政策調節和落實均較為高效。
實際上,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國家的防疫政策完全放鬆之後,新增確診病例也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彈,但防疫政策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收緊。因此本文的關注點將著重於國內防疫政策放開後的時間。在假設中國防控政策按步推進逐漸放開的前提下,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幾何?
02
需求恢復帶動信心,警惕勞動力短缺影響
從過去三年的經濟數據來看,嚴格的疫情防控對供需雙方均產生影響,但其重點是更傾向於約束需求端的。供需有民生保證的強制性在,但需求會因為出行限制、防控政策而下行。線上產業的需求可以說就是因為線下需求被限制而逐步被催生出來的。因此在往後的過渡階段與防疫政策的進一步放開後,需求端的反彈或將是最初的異動。
具體到場景上,就可以包括到從餐飲、出行到娛樂消費的各方面。大型聚會以及娛樂消費、展會的反彈能夠拉動出行消費,進而帶動服裝、化妝品等產業。而隨著防疫放鬆帶來的居家治療需求,包括社康、家庭備葯、醫療耗材的需求同樣會帶動需求端。
對於企業來說,防疫政策的放鬆意味著企業經營限制的減少與防疫成本的下降,企業的風險偏好有明顯改善。隨著市場信心的好轉,投資增速先在過渡期逐步改善,並在完全放鬆階段進一步增強。對於企業而言,整體的投資信心會得到改善,企業經濟的好轉會帶動居民當期收入與未來收入的改善,進一步反饋消費需求端的增長。
同時,防疫政策的放鬆將有利於支撐出口的需求,包括國內物流與生產限制放鬆、海外買家下單的信心增強,出入境管控便利帶來的優化等方面,均有利於緩解出口訂單外流的壓力。參考新加坡放開後,4-7 月出口同比增速進一步上台階至 2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疫情防控的放鬆可能會導致疫情大幅的反彈和新冠後遺症的基數增大,其影響目前依舊存在較大的變數。誠然,在疫情接種率較高的情況下,長新冠(新冠後遺症)的影響得以下降,但正如上文所提,國內的醫療資源並不均衡,若在醫療資源短缺的地區出現大規模的疫情蔓延,造成長新冠基數提升並導致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並非沒有可能。
事實上,在疫情放開後,截至目前美國的勞動參與率也未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且勞動率的下降也引發了2022年以來美國通脹-加息-經濟衰退的循環。我國的人口基數和密集度相較美國而言有所不同,但在疫苗接種率上具有一定優勢。因此疫情政策的放緩要根據國內形勢隨時調整,避免深陷泥潭。
03
行業由點到面,「牛市」預期逐步形成
從股票市場角度來說,隨著疫情監管寬鬆,消費主線的反彈或許會有,但未必能成為主線。因為在疫情防控放開的初期,推動市場的更多是信心上的引導。在疫情嚴峻的背景下,無論政策產生怎樣的放鬆,對於市場預期而言都是樂觀的,利好的,進而帶動股價反彈。而消費數據的回暖需要時間來體現,因此在11月往後的四季度而言,消費行業未必會一路走強,而是會有所分化,存在博弈屬性。
醫療方面的消費是值得在疫情防控寬鬆後關注的領域。考慮到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地方精準放開之後預期流感病例及新冠人數上升,對醫療服務的診療恢復、流感/新冠診療及藥品需求提振明顯。包括感冒藥/新冠葯相關的藥品企業,或是醫療診療、保健品相關的醫療服務領域,都有望在該場景下受益。
消費電子、汽車等高端消費品種未必能在放開後迎來反彈與復甦,影響其價格的因素不僅僅是消費需求,還涉及半導體產業、產業本身的滲透率的問題,其增速預期和估值修復未必能夠帶動股價的上漲。
供銷社概念是11月以來新產生的賽道,產供銷一體化的概念或許會成為鄉村振興主題的替代,為相關產業的收入和中期利潤率帶來顯著改善。
基建、公用事業房地產產業或許會在疫情防控放開後的一段時間內,隨著國內社融和投資增速而有所帶動。隨著市場信心的好轉,投資增速先在過渡期逐步改善,地產、製造業新增就業均出現快速反彈,而政府在公共設施方面的投資則有明顯回落。同時,基建產業的走強會帶動上游材料行業上漲,鋼鐵、材料、交通等領域均有望提升。
從周邊國家的經濟數據和市場表現來看,市場對於經濟而言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市場底會早於經濟底。在早期復甦的過程中,能夠觸及的行業/賽道或許較少,但隨著經濟恢復帶動市場上行,涉及的板塊將越來越多,併產生連鎖效應。「牛市起點」目前來說或許言之過早,但信心和情緒的邊際改善,能夠給市場帶來充足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