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在其著作《自然界的藝術形態》中手繪安娜塞斯霞水母
從生物學研究到引來當代文藝青年膜拜的精美絕倫的水母插畫,從在世最貴的藝術家戴維霍克尼到計算感測和圖形識別,從達芬奇的作品拍賣到光學、材料學和天文學都來「蹭流量」,這本書一開篇就激起了讀者極大的興趣。
接下來緩緩鋪開,40多個科學相關話題,上百位科學家、藝術家、作家、甚至演員粉墨登場,學科界限消失,群英思潮湧動,大眾的科學史認知被刷新,這就是小庄的新作《放大——科學、藝術與文化的現實交匯》。
熟悉科普平台果殼的人,大概都知道小庄。作為果殼的聯合創始人,她是多部科普著作的作者和譯者,是如姬十三所說「會寫文章的理科生都是上品」。不僅如此,她還熱愛音樂、文學、藝術,這些人文素養與科研精神的奇妙混搭,成就了小庄,一個會關注流行音樂唱片封面使用到的科學畫面、並且做出解讀的寫作者。
在《放大》這本書里,我們能看到藝術和科學如何彼此激發,激蕩出偉大的時代,而偉大的人物又如何打破結界,將各個領域融會貫通;也能辯證的看到,即使成就滿身的人,也有其爭議。同時,作為一個女性寫作者,小庄對科學女性的關注也毫不掩飾,人物故事視角獨到、人文關懷躍然紙上。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與一般的科普著作相比,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堪稱美妙。全書從標題到行文,有著科學史講述中少見的趣味性,甚至有一種賽博朋克的美學和智識氛圍。小庄的跨界靈感、串聯能力和文筆機鋒令人驚嘆。
一體兩面,藝術與科學的相互回應和啟迪
你能想像一篇文章,從火山風景畫講到全球氣候變化「火山冬天」,又從其引發的傷寒饑荒,講到畫家蒙克的神作《吶喊》的創作背景嗎?這樣的輕盈的跳轉和愉快的機靈,只在小庄的文章里。
科研人員通過分析畫家筆下的日落,考量1500-1900年之間大氣中氣溶膠的光學效應,來映證火山灰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像這樣,藝術引發了科學研究,科學研究也同樣在呼應藝術的表達。
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里》,不僅啟迪了同期歐洲的畫家、音樂家和詩人,還隱含著現代演算法思想。畫中巨浪,更是吸引了海洋地理學家對近海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可能的災難性波浪。
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里》
在科學、歷史、文化、藝術等學科的交匯處絕沒有「壁「,有的只是互惠共生,協同演進。正如《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書中的一種闡述——
藝術需求刺激了化學工藝的發展,繪畫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色彩譜系,又因科學得以擴張。
《放大》這本書讓人對此有了更深的理解,科學奇蹟和藝術奇蹟常常相伴相生,科學與藝術之間的互相影響滲透一直在重新定義人類命運的發展。
天將降大任於,打破學科結界的人
博物學家、進化論者古爾德曾經說——
沒有想像就沒有科學,沒有事實就沒有藝術。
你也許會說,科學是事實,藝術是想像呀?這句話好像有矛盾。實則不然,這幾個詞實則融會貫通,而科學和藝術這兩樣東西,在某些人身上,更是完全是共通的。
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是數學家作者的副業;最早的科普電影,是20世紀初法國學過解剖學的生物學家自己拍出來的;發現青黴素、改寫了人類抗菌史的弗萊明會畫畫;寫出了《洛麗塔》的納博科夫,還是鱗翅目專家和國際象棋排局高手。
手持蝴蝶標本的納博科夫
他們在一個領域被譽為天才,在另一個領域也有卓越成就,而不那麼為人所知。
更早的時代,科學家同時是藝術家的情況也很常見。有人曾經調查統計過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對比普通的科學家,並把結論發表成論文:一個人科學上越有成就,就越有可能擁有藝術愛好。
19世紀的神經科學之父拉蒙-卡哈爾如此解釋——
……表面上看好像是他們(科學家)的能量被分散了,而實際情況是,它(藝術)正在引導和增強他們……一種藝術氣質,促使科學家尋找並愛上事物背後的數字、美感和和諧。
科學女性,也可以很酷
和其他歷史類似,科學史,常常是男性科學家的史書,偶有女科學家點綴其中。而在這本書中,小庄花了大量的篇幅,聚焦於一些知名科學女性的其他身份、或背後的故事,也為人們揭開其他領域的傑出女性和科學發生的化學反應,這為大眾理解科學、理解女性提供了獨特的維度。
帶著移動醫療X射線卡車衝上前線的諾貝爾獎得主瑪麗居里,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不為人所知的是,她和一位美國舞蹈家——洛伊富勒的神交。而小庄再往下挖,發現洛伊的故事也值得講給大家聽,其精彩程度不亞於居里夫人。
這位可愛的舞蹈家兼具藝術熱情和科學本能,她會利用當時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發明新的舞台裝置和布景,她想用鐳的發光性來裝飾跳舞的裙子,當然了,鐳的危險性當時還未被發現。但是就這股勁頭,不亞於任何男性在機械和光學領域的探索。
類似的還有伊莎貝拉·羅西里尼,這位好萊塢著名女演員的另一重身份,是動物性行為研究者,她用頑童式的創作來展現生物,令人驚嘆。感興趣的可以去Youtube搜索她的科普短片。
羅西里尼Youtube頁面
還有現代護理學開創者南丁格爾,她不僅是在夜間巡視戰地醫院的「提燈女神」,還是在統計學領域有先鋒性成果的統計學家。她的統計學知識足以在國家人口普查、軍隊醫療改革中提建議,她對於醫院統計和規劃的研究,還影響了醫院的選址遷址等等問題。
科學人物的女性身份,在歷史上也展示出了其特殊性。就像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天文學家瑪利亞·米切爾,她不僅在天文學上成就卓越,還是一位為男女同工同酬奔走呼號、投身婦女高等教育運動的傑出女性。
如小庄所說,在我們生活的當下仍然有一些不平等因素在阻止女性進入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發揮特長。《實驗室女孩》的作者——美國地球生物科學家霍普·潔倫也曾在她的自傳中提到科學界的性別歧視,比如同輩中其他女科學家有被嘲笑體重的,被嘲笑單身的。她說,「別人不停地告訴你,你不可能做你自己」。
但是,潔倫也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不要相信這句話。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一件事是行不通的,那常常是上天入地、移山填海都行不通,但是,有些事情卻是止都止不住的,比如,當你想成為你自己。
打樣,有趣的科普文怎麼寫
從文藝復興到維多利亞時代到我們的當下,書中群像式的展示了在不同領域野蠻生長卻又熠熠發光、交相輝映的大拿們。雖然每個人著墨不多,但從長達7頁的參考書目,可以看出作者保持了高度的嚴謹和求索態度。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這副寫書如搞科研的精神之下,小庄文筆的機智銳氣。
在談到氣候學家對雲的研究論文,如何成為了大詩人歌德的作品靈感來源。書中打趣道,就像科普網紅畢導,被扎克伯格發多條推文讚賞。
在慨嘆列文虎克顯微鏡製作工藝中,出神入化的打磨和鑲嵌技術時,作者將這種頂尖細活比喻成「武林秘籍」,二者最終的命運同樣是在絕世高手死後再也無人能駕馭。
在書寫歷代製圖師的傳奇,和紙上奇蹟地圖的發展時,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這個世界的各個部分能找到彼此,曾是如此之不易。
借古喻今,引經據典,論文也好、段子也好,俯首即是。不管多麼嚴肅的人物和歷史,作者輕拿輕放,談笑風生,用web開發常用的話來說,就是極其user friendly。
戴維拉姆齊地圖中心近期展覽
最後
閱讀《放大》這本書,無疑令人對群星閃耀的科學史和科學之美無比神往。
作者自己也不無動情地說,當我們談論偉大的時代時,往往容易忽略個體在敘事中的存在,而當我們談論個體的偉大時,又常常習慣性的忽略人物的側面。但恰恰是這些多面的存在,彙集成了偉大的人物和偉大的時代。
而在我們這個博物和通識教育欠缺的時代,這樣的科普書,專註文化和藝術的人寫不出來,因為他們遠離科學和實踐,難以理解科學家對格物致知的如痴如醉;專註科研和科學史的人寫不出來,因為他們過於重視邏輯和事實,沒有「文藝青年」不靠譜的藝術想像力。
文理雙修的人寫起科普文章來,震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