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和家人們約好去一家新開的飯店吃飯。來到飯店,大家都感覺這家飯店很不錯,不論是景觀布置,還是包廂設置,以及服務情況,都給人感覺非常舒適。
直到打開菜單,瞬間有點傻眼了,上面的價格令人咂舌,6個大人吃下來,基本上要消費2000元以上。
當我和媽媽選好團購套餐以及其他菜品的時候,被服務員告知,包廂內是不可以消費團購劵的,並且今天的大廳已經被包場了,一時之間有點騎虎難下。
舅媽說:「算了,要不然我們撤退吧。」
媽媽還是拒絕:「好不容易來一次,點就點吧,我來看看菜單。」
之後媽媽來回看了幾遍菜單,選了幾道價格、分量適中的菜。最後,我們共計消費1000多元。
其實,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不論是談論菜的價格,還是商量怎麼買划算,並沒有避諱著服務人員,而是很大方地把這些話說出來,我和家人都沒有覺得不好意思。
我驚訝地發現,自己從以前羞於談論貧窮,到如今坦然面對與自身經濟不匹配的消費。
這樣的轉變來源於自己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看透周圍環境的本質,走出自我認知局限,坦然接受自我的貧窮現狀。
01
看透周圍環境本質
周圍人並不會知道你究竟真正貧窮還是富貴,對於這一切的感官,其實來源於自己。
因為在北京長期工作,周圍的同事們大多已經在當地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大城市的房價卻是自己窮極一生都難以達到的高度。
剛工作的前兩年,一想到未來的生活,整個人就變得非常焦慮。
我常常和父母抱怨:「房價動不動就是10萬一平,這以後可怎麼辦?我連房子都買不起!」父母聽了也無可奈何,畢竟想要在北京給我買一套房子,他們也拿不出這麼多錢。
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我看到有些人月入3000可以過地開心,有些人月入50000也愁眉苦臉。才意識到,雖然周圍環境會影響我們對於金錢的感知,但是否真正感受到貧窮,是否可以接受貧窮,依然取決於自己。
正如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裡面說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對待周圍環境的態度也是如此,外面沒有真正的貧窮,只有你自己覺得的貧窮。
02
走出自我認知局限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糾結於貧窮的你。
許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貧窮時,只想著,「我要努力掙錢,等我掙大錢之後,我就要做什麼什麼。」
結果很多時候,當我們有了曾經想像的那麼多錢後,卻依然限制在這個念頭中。這句話好像一個魔咒,把我們困在老鼠賽跑的圈套里,直至精疲力竭。
反過來想一想,真的就需要那麼多錢嗎?
我們來算一筆賬,如果不在一線大城市生活,一個普通人,哪怕沒有不動產,50歲之前存款到200萬左右,幾乎就不用再工作,用存款買一個穩健的債券基金,利率在4%左右,就能用基金所得收益過得還不錯。
如果在此之前,我們學會了理財,能達到年化7~8%的收益,那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芒格說:「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永遠不會去那裡。」
同樣,如果我知道,我會因為糾結貧窮而陷入貧窮,那我永遠不會糾結於貧窮。
03
坦然接受貧窮現狀
接受貧窮的自己,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小時候,我對許多大人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嗤之以鼻,到現在,依然是這樣覺得。每次過年回老家,總會有一些在外工作的人開著豪車,帶著名表回到家中,和親戚朋友們炫耀自己在外的成就。
其中,不乏有做出一番事業的人,但更多的還是那些虛有其表的人。大多時候,過個一年半載就能聽到大人們談起這個人在外的真實情況,小時候還詫異不已,長大了卻有種意料之中的感覺。
媽媽從小就和我說:「我們有多大能力就辦多大的事。」
家境不好的時候,一瓶酸奶喝一個星期,也不會覺得窘迫。家境稍好時,一天喝上幾瓶酸奶也很開心。
從小的經歷告訴我,貧窮中,最可怕的是遮掩貧窮的行徑,最重要的是坦然面對貧窮的心態。
人生中,沒有誰能保證自己富貴一生,很多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貧窮的現狀,而是面對貧窮時的自己。
究竟是困於其中,焦慮不堪;
還是放下包袱,勇往直前。
這一切,都取決於自己。
作者 | 旭嵐
編輯 | 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