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變種已經變得如此強大,以致於超過了麻疹,成為人類已知傳染力最強的病毒。應該說,這一變種直接致命性會低於野生型、阿爾法和德爾塔變種,但是由於奧密克戎的變種極端多樣並且複雜,在共存的情況下奧密克戎變成一個長期化的血肉磨坊,反覆感染人群,造成的後果就很複雜了。
我們可以看到,奧密克戎疫情在2022年年初有一大波感染高峰和病死規模,而之後則有所下降,看上去是在低位徘徊的。當然,這與很多國家已經沒有特別明確地檢測死亡病例有關係。所以,還是看超額死亡比較靠譜。
7天平均死亡人數
不過如果看超額死亡規模,奧密克戎流行期間的超額死亡規模在2022年年初達到極大值,而後增速保持著穩定。
在超額死亡率上,奧密克戎毒株流行時期的整體表現並沒有更低太多。在2022年年初的奧密克戎感染海嘯中,美國、法國和德國的超額死亡率都與2021年年初的水平接近。換言之,在超額死亡率上,奧密克戎毒株流行的冬季,殺傷力並不遜色於野生型或者阿爾法變種,奧密克戎帶來的死亡數字是差不多的。
2022年年初與2021年年初超額死亡率差別不大
比較讓人焦慮的是,這個歐洲開始再度往上翹起的曲線,很可能意味著今年冬天的感染期將會又有一場血雨腥風。今年冬天肯定不是放開共存的好時候,數字會是多少我們需要觀察。
但可以很明確地說,奧密克戎一點都不溫和,穩定的超額死亡率說明奧密克戎並沒有比之前任何一個毒株帶來的死亡規模更低。
同時,另一個奧密克戎隱藏的殺傷力在於反覆感染以及後遺症。按照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10月3日發布的報告,目前英國有230萬,佔總人口3.5%的人群自行報告存在「長新冠」(Long Covid)癥狀,其中72%自報對日常生活「有影響」,還有15%自報認為後遺症對日常生活有「嚴重限制」。在這其中,有29%的人是2020年野生型毒株時發生的,11%是在阿爾法流行期發生,19%是德爾塔時期,奧密克戎則足足有36%。美國的數據則認為,總共1.2億18-64歲新冠感染者裡面,3487萬人至少有一種癥狀持續超過3個月,既後遺症(長新冠)發病率29%左右。或者說美帝全人口後遺症累計發病率突破10%
雖然奧密克戎流行期相對更近,但是也可以認為奧密克戎毒株帶來的後遺症風險也不比之前任何一個毒株小。
目前來說,奧密克戎的變種已經分化出了數個大家族,每一個都極具免疫逃逸能力。現在反覆感染的後果可能會逐步呈現,我們可以關注一下今年冬天的超額死亡數據。如果歐美超額死亡數據有出現較大的增長,而新冠死亡率維持相對不變,那麼我們可以猜測其與反覆感染存在著的密切。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這也意味著反覆感染很可能確實帶來了整體人群免疫力的降低。
所以,這就是很大一部分現實。奧密克戎一點都不「溫和」,所謂的「溫和」只是比率上的溫和,然而這背後卻是更難以防範的感染問題。很多海外華人前兩年小心翼翼,防住了野生型防住了德爾塔,然而在奧密克戎流行時卻紛紛第一次中招。之所以會出現奧密克戎「溫和」的說法,本質上還是對於這個變種不那麼了解,是一種僅看死亡率數據就草率得出結論的說辭,背後自然還有國外對於疫情厭煩之後的願望思維,或許還有相關產業的利益問題。
是的,人類就是這樣,面對大災都能自覺不自覺地掩蓋很多東西。
中國目前還可以進行唯一一次選擇,但奧密克戎的出現給很多人以錯覺,認為奧密克戎很溫和,然而實際效果我們仍然有待觀察。總之,儘可能減少感染次數、降低死亡發生、減少對社會秩序的衝擊仍然是防疫所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動態清零需要達到的結果。但如果草率地說奧密克戎不死人,所以放開經濟就能更好,這便是嚴重簡化了社會這個複雜系統與外部結構之間的互動機制,簡單化的理解絕不是負責任的決策。
而如果低估了奧密克戎的破壞力,那麼自然,放開了也會面對醫療擠兌和大量死亡的局面出現,那麼如果將奧密克戎「溫和」作為「科學判斷」的話,出現大量問題就只能歸因於政府施政有問題而全然不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懷揣這樣簡單、乃至有點幼稚的預設去思考,只會幼稚地回應發生的問題,心態也無法理性和平和。最終,也只能流於「有事找政府」的傳統解決方案,但是屆時政府資源不足,必定是無法解決的。
因此,低估奧密克戎破壞力其實很有害,我們還是要小心一點比較好,把情況估計充分才能降低可能的損失,無論最後是什麼時候選擇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