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崔浩傳》里記載了明元帝和崔浩關於接班人問題的一次談話。
明元帝向崔浩吐露了自己的憂慮,身體不好,舊病纏身,皇子們又年幼無知,這江山社稷日後將如何是好。
崔浩不愧是政壇老油條,他先安慰了明元帝一番,說您吶春秋鼎盛,年富力強,正是大有所為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下面話鋒一轉,說道萬一有所不測,為了江山社稷長治久安,應該仿效漢制早日冊立太子。
出身漢族世家大族的崔浩對漢人傳統的太子制度自然非常熟悉,而對於鮮卑拓跋部而言,這太子制度就非常陌生了。好在拓跋珪父子兩代都傾心漢化,在位期間都積極主動學習漢族王朝的先進位度。因此崔浩提出的太子制度並沒有過多解釋便獲得了明元帝的認同。
而且崔浩明確提出冊立太子的同時,也應該相應地讓太子監國撫軍,這又涉及到漢人王朝傳統的「太子監國制」。
為了說明太子監國的好處,崔浩又解釋了一番,說先帝(拓跋珪)在位時沒有及時冊立太子監國攝政,結果導致清河王之亂,社稷幾乎毀於一旦。如今陛下應該儘早冊立太子,並為太子選配忠良賢臣做太子師傅,同時讓太子嘗試著處理政務。
「入總萬機,出流戎政,監國撫軍,六柄在手」——《魏書•崔浩傳》
如此一來,陛下自當高枕無憂矣,國有長君,民有所歸,天命已定。最後崔浩明確指出皇長子拓跋燾是最合適的人選,建議明元帝儘快冊立拓跋燾為太子,從而穩定朝野內外的人心。
崔浩的建議給明元帝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也堅定了他儘快冊立太子的決心。
泰常七年(422年)四月甲戌,明元帝冊封皇長子拓跋燾為泰平王。五月,又封拓跋燾為皇太子,並任命他監國攝政。同月,劉宋開國之君劉裕病死,謚號宋武帝,太子劉義符即位,朝臣多有不服,朝野上下暗流涌動。
明元帝為什麼如此迫不及待地冊立太子,並准其監國攝政呢?史書上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而且都是出自明元帝本人之口,這就令人費解了。
第一種說法是明元帝自稱自己舊病纏身,身體不好,無力處理繁雜的朝政,因此不得不儘快讓太子接班。這個說法在《魏書》多篇傳記里都有記載,例如太宗紀、崔浩傳和長孫嵩傳都提到了明元帝的健康狀況。
歷史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就在冊立太子後一年,明元帝就突然去世了,可見明元帝急於隱退確實有健康因素的考慮。
然而,第二種說法也同時出現在以上傳記里。《魏書•崔浩傳》里明元帝明確表示冊立太子監國攝政,是為了騰出手來專心致志發動對外戰爭。
「吾與汝曹遊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於天下矣。」
這兩種說法很顯然自相矛盾,如按第一種說法,明元帝就該「優遊無為,頤神養壽」。如按第二種說法,明元帝就該「遊行四境,伐叛柔服」,那他到底是退居二線還是奔赴前線呢?
從後來的歷史事實看,第一種說法比較靠譜,不過第二種說法也沒錯,因為明元帝退休後確實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對宋戰爭。這場戰爭足足打了一年,直到他去世前兩個月才宣告結束。
這大概是明元帝在去世前為太子做的最後一件事吧。
劉裕去世,劉義符即位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明元帝耳中,這對他而言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明元帝一直對黃河以南的廣袤土地念念不忘,早就想奪取滑台、虎牢等中原要塞重鎮,只是苦於沒有合適的契機。這次劉宋皇位更迭,朝局動蕩,人心惶惶,正好給了明元帝一個絕佳的機會。
但發動對外戰爭畢竟是國之大事,明元帝也非常慎重,為了穩妥起見,他召集朝中重臣商議此事。
首先他徵求了第一漢臣崔浩的意見。
平城西宮,明元帝和崔浩促膝長談,崔浩態度非常鮮明,反對出兵攻打劉宋。
崔浩指出: 「陛下不以劉裕篡逆,而納其貢獻,劉裕也投桃報李敬事陛下。如今劉裕病故,陛下若乘喪伐之,勝之不武,恐為人恥笑。何況如若不能一戰而定江南,只怕將留下趁人之危,落井下石之惡名,有損聖名,臣為陛下深感不值。」
明元帝心裡不爽,但還是耐著性子聽崔浩的高見。
崔浩認為應該派人前去金陵弔喪,傳達陛下對江南百姓的敬愛之意,以示我朝盛德,布陛下仁德於江左,江左父老人人懷德,此乃不戰而屈人之兵。
崔浩話鋒一轉,開始嚇唬明元帝: 「劉裕剛死,黨羽尚未離散,若此時伐宋,彼眾必抱團拒戰,如若強攻傷亡必大,勝負難料,不可取。不如暫緩時日,待江左強臣爭權,紛爭四起之時,再突然出手,一戰而定乾坤。」
明元帝畢竟是鮮卑人,對崔浩這種根深蒂固的儒家思維方式很不以為然, 「禮不伐喪」?這誰規定的?牽出來走兩步。
明元帝一句話就把崔浩頂了回去。
「劉裕當年趁姚興新死,出兵攻滅之,如今朕趁劉裕死而伐之,有何不可?」 ①
崔浩也不是省油的燈,又給頂了回去: 「不是一碼事,姚興死,諸子爭權奪利,劉裕趁亂滅之。如今江南並無變亂,不可同日而語,沒有可比性。」
崔浩的據理力爭並沒有說服明元帝,他不願意放棄這次機會,因此他下定決心要打這一仗。
第二天,在朝堂上明元帝宣布了南征的決定,並現場敲定了三軍主將:
以司空奚斤為伐宋主帥,賜節、加晉兵大將軍,行揚州刺史;
遣宋兵將軍、交州刺史周幾、吳兵將軍、廣州刺史公孫表等人一同出兵;
雖然明元帝拍板開打,但怎麼打可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沒轍,還得把那幫朝臣請來議一議,議題是一篇命題作文:
《論伐宋攻城與掠地之優劣》
說白了就是先掃蕩還是先攻城,這是一道選擇題。
此次軍事行動的總指揮奚斤主張先攻城,崔浩反對,主張先掠地。他指出南方人長於守城,當年前秦攻打襄陽(今湖北襄陽),圍攻好幾年愣是沒有攻破。
崔浩認為如果出動大軍圍攻小城而不克,不但挫傷軍心士氣,也容易被敵軍里外夾攻,陷入險境。不如分兵掠地,推進到淮河邊設官置軍,就地征糧,做長久打算。如此一來洛陽、虎牢關、滑台孤懸一隅,盼不到救兵,久之必潰。
崔浩的建議事後看來非常有先見之明,可惜並沒有被採納,明元帝最終採納了奚斤攻城為上的主張。戰略思想確定後,剩下的就是啟動戰爭機器了。
明元帝選了個黃道吉日,大軍從平城開拔南下,正式拉開了南北朝之間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序幕。
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九月,司空奚斤等人率步騎兩萬人渡過黃河,圍攻劉宋軍事重鎮滑台②(今河南滑縣)。劉宋東郡太守王景度堅守不降,魏軍輪番攻城,除了損兵折將居然連城牆都沒爬上去,一籌莫展的奚斤此時想起崔浩提醒他那句「南人長於守城」不知當作何感想。
仗打成這個樣子,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奚斤只能一面攻城,一面向皇帝飛鴿傳書,請求增援。
明元帝接到奚斤的求救信後,臉都氣綠了,仗打成這幅鳥樣,居然還有臉要援兵!明元帝隨即寫了一封信把奚斤臭罵一頓, 「切責之」。
問題是你罵爽了,這滑台還是穩如泰山呀。
明元帝一拍腦門,哀嘆道「主帥無能,累死皇上啊,看來還得朕親自出馬才能搞定。」
說走就走,明元帝馬上調集大軍親自帶隊出發了。
城外奚斤的日子不好過,城內王景度也好不到哪裡去,他見魏軍圍城日緊,僅憑一己之力很難守住滑台,急忙派人向鎮守虎牢關(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西北)③的司州刺史毛德祖求援,毛德祖派司馬翟廣帶了三千人前去增援。
明元帝御駕親征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前線大營,奚斤腦門上冒出了冷汗,出師不利損兵折將,逼得皇帝親自出馬,他這個主帥怕是要當到頭了。
為了減輕罪責,奚斤放出狠話,必須在皇帝到來前拿下滑台,否則軍法從事。
在奚斤的全力督戰下,魏軍發動了新一輪攻勢,潮水般的鮮卑人一次次湧向殘破的城牆,憑著人數優勢終於撕開了一個口子,蜂擁而入的魏軍很快便控制了全城,王景度被迫突圍南走,滑台失守。
隨後魏軍趁熱打鐵,擊潰翟廣援軍,直奔虎牢關而去。毛德祖早在東晉就是一員猛將,加上虎牢關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幾輪大戰下來,魏軍毫無進展,再一次困于堅城之下。
奚斤抑鬱了,那一夜他失眠了。
注釋:
① 劉裕滅後秦:東晉義熙十二年(後秦永和元年,416年)八月,東晉太尉劉裕率晉軍攻克長安,俘後秦皇帝姚泓,後秦滅亡。
② 滑台:古地名,今河南滑縣。古時這裡有滑氏築壘,後人改為城,高峻堅固。漢末以來為軍事要衝。北魏時成為軍事重鎮,南燕慕容德曾建都於此。南北朝初期,黃河改道向北,故滑台位於黃河南岸。
③ 虎牢關:古關隘名,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自古以來便是洛陽東大門。位於今天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西北。因周穆王在此築牢養虎而得名。唐代為避高祖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而改名武牢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