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是解釋為什麼在特定時間發起、繼續或終止某種行為的原因。
一、生理、心理需求
生理需求:自然動機,如吃穿、性等;
心理需求:社會性動機,如愛、成就、權力等。
可以對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二、雙因素理論
因素理論(two factor theory)亦稱「激勵—保健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他把企業中有關因素分為兩種,即滿意因素和不滿意因素。
滿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滿足和激勵的因素。不滿意因素是指容易產生意見和消極行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認為這兩種因素是影響員工績效的主要因素。
保健因素的內容包括公司的政策與管理、監督、工資、同事關係和工作條件等。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滿足這些因素,能消除不滿情緒,維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勵人們更積極的行為。
激勵因素與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有關,包括成就、讚賞、工作本身的意義及挑戰性、責任感、晉陞、發展等。這些因素如果得到滿足,可以使人產生很大的激勵,若得不到滿足,也不會像保健因素那樣產生不滿情緒。
需要注意的是,追求員工滿意度需要辨別正向積極的,對於消極懶惰不求進取的員工,是要堅決淘汰的。
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1968)認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構成。
1、五種需要是最基本的,與生俱來的,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並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
2、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的關係:馬斯洛認為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
3、低級需要直接關係個體的生存,也叫缺失需要,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直接危及生命;高級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絕對必須的,但是滿足這種需要使人健康、長壽、精力旺盛,所以叫做生長需要。
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複雜,滿足高級需要必須具備良好的外部條件:社會條件、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等。
4、 馬斯洛看到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的區別,要滿足高級需要,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
但是並不絕對對立,在人的高級需要產生以前,低級需要只要部分的滿足就可以了。例子:為實現理想,不惜犧牲生命,不考慮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四、成就動機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克利蘭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
在麥克利蘭之前,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對動機進行了研究。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用釋夢、自由聯想等方法研究動機,他們往往將人們的行為歸於性和本能的動機,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很難得出有代表性的結果、可重複性差、無法得出動機的強度。
行為主義者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動機,使得動機的強度可以測量,主要集中於飢、渴、疼痛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上,沒有區分人的動機與動物的動機。
麥克利蘭認為他們對動機的研究都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注重研究人的高層次需要與社會性的動機,強調採用系統的、客觀的、有效的方法進行研究。
麥克利蘭認為個體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種重要的動機或需要:
1、 成就需要:爭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 權力需要:影響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3、 親和需要: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需要。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成就動機過於強烈,並不見得是好事。比如一個人過於看重金錢,需求值非常高,過高的期望值往往很難得到滿足,容易出現浮躁、負面情緒,甚至對組織團隊產生負面影響,工作穩定性也不會很強。
五、期望動機理論
期望理論又稱作「效價-手段-期望理論」。
激動力量=期望值×效價(M=E*V)。
由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Vroom)於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來的激勵理論。
激動力量指調動個人積極性,激發人內部潛力的強度;
期望值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判斷達到目標的把握程度;
效價則是所能達到的目標對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
簡單說就是:目標可以通過努力達到,達標可以得到獎賞,並且獎賞要有吸引力。
需要注意的是,目標期望一定是員工期望的,而不是企業單方面確定期望的,否則依然會極大降低動機強度。
六、自我決定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於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
他們提出了人類具有三大基本的內在心理需要:勝任力需要、自主需要和關係需要,並認為這些需要是人類普遍擁有的需要。
1、勝任力需要
人類生而具有掌控環境的需要,即人類需要相信自己能夠勝任、能夠改變現狀、能夠達成目標。當人無法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和滿足感時,他們就不太願意繼續下去。
2、自主需要
人類希望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生活控制的奴隸,即人們希望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都是出於自己的意志,而非受外界所控制。在個體層面上,自主需要往往體現為擁有選擇的權利,以及相信自由意志。
3、關係需要
人類是社會動物,因此具有很強的關係屬性。在進化過程中,能夠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社會關係的人能夠更好地生存下來並且遺傳基因。因而,關係需要植根於人類基本的心理需要,它體現在人類追求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合作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