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稀里糊塗就這麼來了,熱得要死,離開空調房就像是離開水的魚。也許支持我們出門的唯一動力就是下樓去買兩雪糕吃了。但誰能想到,這個夏天,想要吃個雪糕,竟然被刺了一劍?對不起,面子和口袋,這一次真的只能二選一了。
雪糕刺客
「雪糕刺客」,這個夏天突然火起來的一個詞,準確來說,它更是一個梗。
想像這麼一個畫面,你熱得喉嚨冒火,滿頭是汗闖進一家小店,你什麼也不想,腦子裡只想著要吃點冰涼的東西,眼睛裡只能看到冰櫃。終於,你從冰櫃里挑了一個看上去似乎還不錯的,但是也並不是那麼出奇的雪糕。此刻,你只想付了錢,吃上一口再說。
你把雪糕放在櫃檯上,商家挑起眼皮看了你一眼,有點異色地說道:25。「好」,你下意識地答道,然後順手點開支付寶,二維碼掃描......
「?」,你突然意識到不對勁了,有點不可思議地重複了一遍:「25」?
商家似乎早知你有這個反應,並沒有什麼反應,只是又說了一遍:「對,這款雪糕它比較特殊,賣得比較貴」。你有些生氣了,想要理論兩句。但是後方突然傳來聲音:「你到底買不買,別耽誤大家時間」。
你有些尷尬,剛到嘴的話也不知道該怎麼說,稍微猶豫了一下,就咬牙把錢給付了。出了門,你嗦了一口:「靠,這麼貴!」。你氣得不行,一口氣上不去,也下來,只感覺被眼中的雪糕刺了一劍。
這就是「雪糕刺客」,這可不是什麼漫畫裡面跑出來的搞笑故事,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無數人已經被坑的真實故事。前段時間,不少網友在網上分享吐槽自己被「雪糕刺了一劍」的故事。有的說「雪糕刺客」治好了自己的社交恐慌,當知道雪糕的價格,並將雪糕重新放回冰櫃後,終於不再有社交「牛逼」了一次。有的則是表示「它明明可以直接搶錢,卻還送了我一塊雪糕,讓人感動」。
聽上去很好笑,但其實都是無奈和生氣,一個成本不到一塊錢的雪糕,往幾十上百賣?更離譜的是,還不明碼標價,活脫脫把雪糕整成了暗器!
兩個問題
雪糕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問題。一是雪糕的溢價嚴重,幾乎是要入駐「食品界的奢侈品」了。這種現象並不是今年才有的,早在前兩年,雪糕的價格就開始一路高走,慢慢脫離正常範疇。現如今,一兩元的雪糕幾乎已經消失不見,這倒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是一些被賦予「網紅」性質的雪糕,一下就將價格帶到了一個不屬於它的高度。比如說新成長起來的冰淇淋品牌——鍾薛高。其創立時的價格就飄到了十幾元一支,更不要說現在了。鍾薛高創始人曾稱自己雪糕成本一隻40元,愛吃不吃。其囂張的態度讓人側目,但經過實測,其產品成本頂多幾塊錢。
不僅是鍾薛高這樣的新品牌,還要很多不相關的玩家突然就跳了進來撈錢。比如說恆順醋業推出的文創雪糕,一隻賣18,有醬油、香醋、黃酒三種口味,再比如說茅台推出的冰淇淋,有青梅煮酒、經典原味等,售價在五六十元左右。
總之,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理解,一直雪糕而已,怎麼就這麼貴!
另一個問題是沒有明碼標價。這也是很多人感覺到「被刺了一劍」的原因所在,如果有價格,大部分都會望而卻步,繼續讓它留在原地。但就是因為不標價格,很多人就因為「嫌麻煩」、「怕丟面子」等原因,稀里糊塗就把高價雪糕給買了。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這種不標價格還賣反常高價的行為,很可能已經構成了「價格欺詐」,消費者可以要求「退一賠三」。
新規開始實施,商家們別鬧了
天價雪糕,其實又是一種花式割韭菜。知情還要買,其實就是交智商稅,不知情買了,可以定義被欺詐。無論是哪種,其都是及其不合理的。
為此,市場監管總局也是及時發布了《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並於7月1日開始施行。《規定》中,明確要求商家明碼標價,並禁止商家以七種典型方式進行價格欺詐。其中「以低價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以高價進行結算」和「不標示或者顯著弱化標示對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不利的價格條件,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兩條,直接指向了當下的熱梗「雪糕刺客」。
相信這一現象很快將得以改善糾正。
問題來了,這個夏天,你有被雪糕刺了一劍嗎?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