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2021年05月09日22:16:26 資訊 1248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前幾天,浙江瑞安舉行了「百名博士家鄉行」的活動,疫情期間走紅的張文宏教授也受到了家鄉的邀請。

不過,讓網友驚訝的是,除了張文宏外,他的哥哥張文宇也來到了現場,兄弟二人不僅畢業於同一所中學,而且還都是博士。

這對博士兄弟在現場互相調侃,金句頻出,台下笑聲不斷。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宏


哥哥張文宇上台後,就拿弟弟「開刀」:「今天我見到了我想見,但不希望在公眾場合見到的人,那就是張文宏學弟,因為他的頻繁出現,就表示這個世界還不是太美好,我們還得加強疫情防控。」

被哥哥調侃的張文宏也不甘示弱,上台就開始反攻:「張文宇同學,超時真是特別厲害,剛才關於數字化的建設的理念,我也是第一次聽到,一聽就覺得非常靠譜,這完全顛覆了以前我對他的認知。」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宇


看過視頻後,網友隔著屏幕都豎起了大拇指,紛紛留言說:「兄弟倆太厲害了,不僅都是行業內的牛人,還風趣幽默,讓人羨慕啊!」

再來看看兄弟二人的成長經歷,真是大寫的「勵志」。


01、

哥哥張文宇出生於1967年,他一路走來也是披荊斬棘。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文宇在浙江大學取得了學士學位後,被分配到了瑞安印刷機械廠工作,拿到了讓人羨慕的「鐵飯碗」。

但張文宇並不是一個喜歡安逸的人,雖然手裡端著「鐵飯碗」,但他的眼光卻很長遠,最後乾脆辭職,在瑞安創辦了電腦公司,事業也是做得風生水起。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宇


提到哥哥張文宇,張文宏教授說了這樣一句話:「起初張文宇同學在瑞安混,後來混不下去了,跑到新加坡去了。」

這當然是調侃之詞。張文宇之所以離開家鄉瑞安,是因為在上世紀90年代末剛好有個去新加坡深造的機會。

張文宇順利進入了在新加坡排名第二的南洋理工大學繼續求學,他僅用了3年時間就完成了5年制的課程,最終拿到了博士學位。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宇


其實留在國外,張文宇也會有更多的機遇,但他有一顆赤子之心。學業有成後,張文宇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先是就職於浙江大學,後來轉入浙江財經大學。

張文宇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慧、智能製造等,在學術上也很有成就,先後發表了國際論文100餘篇,在知名SCI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80餘篇。

如今的張文宇擁有多重身份,他是教授、博導、浙江財經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絕對的高精尖人才。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宇


從大學畢業生,到拿到「鐵飯碗」的國企員工,再到創業老闆和海歸博士,張文宇的腳步從未停歇過,最終成為了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者,著實讓人佩服。

其實,看完張文宇的人生履歷,你會發現優秀的人從來都不墨守成規,他們敢向未來發起挑戰,最終一步步走到了人生巔峰。

張文宇如此優秀,張文宏自然也不差。


02、

弟弟張文宏出生於1969年,和哥哥的「折騰」不同,因自由體質較弱,他從小就勵志要成為一名醫生。

學生時代的張文宏是妥妥的學霸,1987年從瑞安中學畢業後,他考入了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

張文宏的求學生涯非常辛苦,他是該校最後一屆六年制的本科生,從本科到博士畢業整整讀了13年。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宏


回憶讀書的日子時,張文宏很坦誠地說:「人家正常大學生,讀四年就可以出來賺錢了,我要多讀九年,而且這九年是沒什麼錢的。」

博士畢業後,張文宏又開始了進修之路,他先後到哈佛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瑪麗醫學院深造。

不過,只有吃了別人沒吃過的苦,才會有機會成為頂尖人才。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宏

多年的求學生涯,奠定了張文宏夯實的醫學基礎,所以後來的他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傳染科醫生。

很多網友都是通過新冠肺炎才認識張文宏的,但其實近些年每一場感染性疾病的重大戰役里都有他的身影。

2003年「非典」期間,張文宏與老師一起主編了《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2013年,H7N9病毒突襲時,張文宏也是沖在最前線,他主動接觸10餘病例,並在第一時間投入到了搶救工作中。

而在新冠肺炎暴發期間,張文宏更是忙到沒時間睡覺,白天他參加演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大家分析疾病,緩解大家的焦慮。

晚上他犧牲休息時間,寫疫情分析的文章,並在線解答網友對於新冠肺炎的種種疑惑,經常忙碌到凌晨四五點,短暫休息兩個小時後,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宏


除此外,張文宏還是一位非常有良知的醫生,他曾遇到過這樣一位病人,因為家庭貧困對方拿不出醫藥費,最終為了治病只能「挪用」姐姐的學費,張文宏知道情況後,主動為病人的姐姐捐款5000元,並鼓勵她努力完成學業。

不管是張文宏,還是哥哥張文宇,他們都憑藉過硬的專業知識,在各自領域內辛苦奮戰,並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做出了突出貢獻。

自從知道張家都是博士生之後,網友不淡定了,直言:「一個家庭若培養出一名博士,都已經很厲害了,一門兩博士簡直是王炸。」

當然,張家兄弟的優秀,父母功不可沒。


03、

張文宏的父親是機械廠的工程師,母親則是一名小學教師,雖然他們家談不上書香門第,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絕不馬虎。

兄弟二人很小的時候,父母給他們灌輸的思想就是「一個人若不讀書是沒有前途的」,在這句話的激勵下,他們兄弟幾乎是比賽學習。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讀書成了張家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張家父母喜歡讀書,還會給兒子講書中的知識和歷史典故等等。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學生時代的張文宏


父親總會直白地告訴他們:「你們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只能回來接班,是不會有太大成績的。」

兄弟二人聽後,都卯足了勁兒學習,他們不想走父親走過的路,想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張文宏讀小學時,每次放學其他同學都去玩耍,但張文宏則不然,他做完作業還會給自己出數學題來做,就是希望成績能夠提高,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表揚。

哥哥也如此,兄弟倆經常「比」著學習,在這種良性競爭的激勵下,他們都是名列前茅的優等生。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宇張文宏兄弟


1979年,張文宇考上了初中,為了方便他學習英語,父母拿出兩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台錄音機,在那個年代這可是一大筆支出,就算是有錢人家也未必捨得,足見張家父母對子女的學習有多重視。

到了80年代,全國掀起了下海經商的浪潮,在金錢的刺激下,許多人紛紛輟學選擇去創業,當時的年輕人都非常浮躁。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學生時代的張文宏


但張家父母卻不停地教育孩子,不要受外邊環境影響,要堅持讀書、學習。正是有了父母的正確引導,才有了後來的博士兄弟。

父母的言傳身教、鼓勵和支持,良好的家庭氛圍,成為張家兄弟成功路上的墊腳石,讓他們最終成長為了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04、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人生中的啟蒙老師,張文宏兄弟的天賦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父母的敦促和引導,他們未必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其實,不止是張家兄弟,那些享譽中外的成功人士,在分享他們成功的經驗時,都會提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他們背後往往都站著一對人格健全又極負責任的父母。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張文宏


包括鍾南山院士也是如此,他的成功也離不開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三十幾歲還沒有什麼成績時,父親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總要給這個世界留點什麼,不然白來一趟。」

正因為有了父親的諄諄教誨,鍾南山才會刻苦學習,成為一代名醫。

張文宏的博士哥哥曝光: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培養一門兩博士? - 天天要聞

● 鍾南山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母的教導。」

身為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有所作為,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捨得花時間陪孩子一起成長。

如此,才不辜負「父母」這個偉大的稱呼。

當然,作為子女也要感恩父母的養育和栽培,今天是母親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別忘了給母親打個電話,同時也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節日快樂!文/晨夕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 天天要聞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陳建州風波牽連多位明星#近期,台灣省藝人陳建州性騷擾事件越演越烈,已經有三位女藝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澀會美眉妖嬌出來指控陳建州對她們的性騷擾行為。陳建州妻子范瑋琪則發文力挺老公。范瑋琪發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帶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赴歐勞工上船前消毒洗澡,發放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還統一配置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並在離國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軍訓。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 天天要聞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頭條創作挑戰賽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記#​#電視劇向風而來行徵文#​最近我右側的眼睛好難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覺看東西不太清楚,視力下降很明顯,頭也暈暈的,悶悶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陽後有沒有這個癥狀。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 天天要聞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我有一個姓於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於。老於今年五七多歲,北大畢業,清華讀的碩士,北師大讀的博士,妥妥的學霸。他現在是一家廳級單位的副總工,待遇也不錯。在我們這些人眼裡,那可是人中龍鳳,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有一次幾個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後,大家照例吹捧這位學霸朋友。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 天天要聞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街上有那種賣字畫的店鋪,這種店鋪非常的少,因為懂畫的人也少。店鋪的老闆是個愛畫之人,不是名家的畫,只要是畫的好,價格合適,他也會收下,或者幫忙寄賣。王立是一名沒有任何名氣的畫家,經常會拿一些畫到店裡寄賣,幾百到幾千的價格都有。這一天,王立又拿來一幅畫,說是要寄賣。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 天天要聞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節目被網友們重新翻出來,比如《今日說法》,網友們甚至還列出了必看節目單。說到必看的「電子榨菜」,網友們紛紛調侃起了一檔節目,它十分喜歡以農村口耳相傳的驚悚故事為開頭,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以科學的手段解釋靈異現象,它就是《走近科學》。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 天天要聞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作者:朱鈞賢 攝影:竹葉青「老闆,還有什麼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時止步,愕然的轉過身來。徐文琪將手中的鋼筆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視了她們一眼,道:「還有幾個問題要對你講一講,我們飯店是食品服務性質的,首先必須要求清潔和衛生,還有的是要注意服務態度必須熱情周到,使客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