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2021年10月09日10:43:07 電影 1562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英國BFI版藍光封套

1955年,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1931-1955)主演電影《無因的反叛/養子不教誰之過/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這個形象再度在年輕人群中引發巨大共鳴,同年,他因車禍而死。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詹姆斯·迪恩在電影《伊甸園之東East of Eden》(1955)中的影像

1958年,波蘭電影之父安傑伊·瓦伊達Andrzej Wajda(1926-2016)在《灰燼與鑽石Popiół i diament》(1958)中塑造了一個極富魅力的年輕反叛形象,而他的飾演者,被稱為「波蘭詹姆斯·迪恩」的茲比格涅夫·齊布爾斯基Zbigniew Cybulski(1927-1967)後來也英年早逝。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波蘭詹姆斯·迪恩」的茲比格涅夫·齊布爾斯基

1959年,開啟法國新浪潮大幕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上映,它的主角是被學校、家庭、社會所不容的童年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

1960年,李小龍(1940-1973)在《人海孤鴻》(1960)里演了一個充滿玩世不恭式魅力的角色,被香港導演張徹(1923-2002)稱為「堪比詹姆斯·迪恩」,10年後這個年輕人再度歸來,以充滿野性不羈的氣質和身手掃蕩陳舊的香港動作片格局,3年後他也如詹姆斯·迪恩般地早逝。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1964年,披頭士The Beatles的首部電影《一夜狂歡AHard Day's Night》(1964)在英美年輕人中引發狂潮,卻被保守人士視為離經叛道。

1967年,好萊塢新電影出現,《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描述了一代年輕人的迷茫和無助。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一夜狂歡》(1964)中的影像

1969年,由兩個年輕人編劇、導演、主演的《逍遙騎士Easy Rider》(1969)再度引發轟動,這兩個駕著摩托車行駛在公路上的嬉皮士,令年輕人們看到了自己曾經或正在的迷茫和不甘。

早在《一夜狂歡》之前,英國導演卡雷爾·賴茲Karel Reisz(1926-2002)就已經拍出英國新浪潮早期較重要的一部電影《浪子春潮/年少莫輕狂/周六晚與周日晨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1960)。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中的影像

故事的背景是戰後的英國,年輕帥氣的青年亞瑟(阿爾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飾演)在工廠里做工,每天單調乏味的工作令他無比厭倦,而周圍的環境也讓他整天處於惱怒和煩躁之中。

比亞瑟年長的工友傑克(布萊恩·普林格Bryan Pringle飾演),是他所鄙視的人,而傑克的太太布倫達(瑞秋·羅伯茨Rachel Roberts飾演),一個粗俗市儈的女人,卻又和他有染。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劇照,阿爾伯特·芬尼

有天亞瑟在酒館認識了年輕貌美的女孩多倫(雪莉·安妮·菲爾德Shirley Anne Field飾演),向她展開了追求並開始交往,但多倫的母親對傑克卻始終印象不好。

這時布倫達告訴亞瑟,她懷孕了。

當時英國的法律禁止墮胎,但布倫達又不想把孩子生下來。在這樣的麻煩糾葛中,終於使傑克發現了亞瑟和布倫達的私情,他的兩個士兵朋友將亞瑟打傷。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劇照,雪莉·安妮·菲爾德

經歷了這一次的麻煩,所有人終於都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軌道上,亞瑟和多倫建立了正常的關係,布倫達和傑克也回復了往昔的生活,亞瑟和多倫開始為將來的結婚而做準備,片尾,兩人坐在山頂向下望,談起婚後買什麼樣的房子等等,這時亞瑟撿起一塊石頭向山下擲去。

多倫阻攔他說:「或許這些房子是為我們準備的,你不應該這樣擲石頭。」亞瑟則回答說:「這不會是我擲出的最後一顆石頭。」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劇照,阿爾伯特·芬尼和瑞秋·羅伯茨(左)

電影《浪子春潮》改編自阿蘭·西利托Alan Sillitoe(1928-2010)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中,阿蘭·西利托為我們介紹了一名勤奮肯干、酗酒成性、剛滿20歲的工廠工人亞瑟·西頓的故事;而在他題為《長跑者的寂寞》的短故事中,少年管教犯小柯林·斯密斯用盡自己全力來阻止統治階級限制他的自由精神。

雖然他們明顯符合公眾對20世紀50年代青少年犯罪再現的想像,但是這些人物卻不能被認為是其中(如「無賴青年」)的一部分。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片場,左起:阿爾伯特·芬尼、雪莉·安妮·菲爾德、邁克爾·梅德溫Michael Medwin

導演卡雷爾·賴茲在影片開始未入畫時,便是機器的轟鳴聲不絕於耳,接下來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亞瑟在工作的車間,灰暗了無生氣,刺耳而機械,接著是亞瑟的工作特寫,充滿油污的髒兮兮工作台。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阿爾伯特·芬尼在電影《浪子春潮》(1960)中的影像

而後是亞瑟計算酬勞的獨白:「954,955,再多幾塊,對星期五而言就夠多了,14磅3便士,這些天來的1000鎊,難怪我的背老是痛,雖然我很快要完成了,我要努力點,不用上帝給我的每分鐘去工作,如果我像公牛一樣猛,用一半時間就可以完成工作,但他們會削減我的薪水,這樣他們才能賺錢(左翼思維)。別讓那雜種折磨你,這是我學會的一件事。」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劇照,布萊恩·普林格

影片借亞瑟的視角表達了很多對社會的不滿,如亞瑟的抱怨「我在工廠工作,收入稅、保險費,夠了,他們從四面八方搶劫你,等搶光之後,你就被召去軍隊,最後被打死。」

當朋友勸他:「你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希望,然後有一天好事就發生了。」他則回答說:「對,也許吧,但你得變得和他們一樣陰險才行。」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劇照,阿爾伯特·芬尼和雪莉·安妮·菲爾德(左)

此外,亞瑟對政治也不信任,這顯然也是電影作者的態度,亞瑟不到21歲時就冒著被抓坐牢的危險,用父親的名字去投票,對民主政治狠狠嘲弄。

他說;「我不像大多數人,我的生命中還有戰鬥。」他嘲弄父輩一代:「看到沒有戰鬥的我們會怎樣,就像父母一樣?他們得到他們想要的——電視,香煙,但他們都死了。」讓人想起後來同樣也是英國電影的《猜火車Trainspotting》(1996)那段關於「選擇電視機」的經典嘲弄獨白。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劇照,阿爾伯特·芬尼

但他最後還是承認了,「所有的人都是這樣,像船一樣需要推動,生活中還有比父母得到的更多東西」,他最後回歸正軌,代表了絕大多數叛逆青年最後的必經之路,猶如《猜火車》的馬克最終選擇回家,猶如美國的「嬉皮」最終演變成「雅皮」。

同時這也是一個對一切不滿但卻只知發泄的年輕人,變成一個接受現實,但也開始懂得承擔責任的成人的過程。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劇照,阿爾伯特·芬尼

法國的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在《西西弗的神話》一文中寫到:「這種命運只有在工人變得有意識的偶然時刻才是悲劇性的。」

而在《浪子春潮》中的主人公恰是在偶然時刻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毫無意義的一個例子,於是他變得玩世不恭,得過且過。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劇照,阿爾伯特·芬尼和阿維絲·班內奇Avis Bunnage(左)

對於西方人來說,「上帝已死」的現代,本身已經具有這種悲劇性,人們不再能把人生的價值歸結於宗教或死後的天國,歸結於最後的審判,猶如幾百年前的米開朗基羅們。

相反,因為科技的發展,人們認識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偶然,人類這一物種的並不神聖和莊嚴。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對於絕大多數(也許是全部)人來說,成了一個無法解答的問題。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美國DVD版封套

影片固然有其價值所在,就像王家衛說的,這個電影就像「把一條殘疾了的腿展示給人看」。

特別是亞瑟和傑克太太間的關係。本片只有在那個壓抑的年代拍出來才較有現實意義。

機械的工作當然是沒有意義的,但如果這個沒有意義的工作是為了他人承擔責任,帶給親人幸福和安全,那麼它也就擁有了意義,就像在阿爾貝·加繆的思想里,人生也許就像西西弗一樣沒有意義,但你認識到了這一點,而仍然對人生充滿微笑和溫暖,仍然堅定的前行,帶給他人以希望,這也就成了人生更加偉大的意義。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達斯汀·霍夫曼在電影《畢業生》(1967)中的影像

電影結尾,亞瑟回到了正軌,但這並不代表他為了親人主動承擔了責任,他仍然是隨波逐流的,如果是現實中的人,這是一個令人鄙視的人物。而女主角又古典又寬容,令人覺得他遠遠不配。

《浪子春潮》和後來好萊塢新電影經典《畢業生》——兩部電影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主人公亞瑟,也正如《畢業生》中的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一樣,生活迷茫空虛,不知前途為何,也如達斯汀·霍夫曼一樣,糾葛於一老一少兩個女人之間,只是《浪子春潮》中的兩個女人間並沒有關聯。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達斯汀·霍夫曼在電影《畢業生》(1967)中的影像

《浪子春潮》的結尾,亞瑟向多倫坦白了一切,而多倫也寬容了他,也許正是這種寬容令這位「浪子」終於回頭,接受了生活的軌道。

但《畢業生》和《浪子春潮》的最大區別,是《畢業生》中還有較浪漫的內容,不僅有非常經典和優美的音樂,影片最後達斯汀·霍夫曼也還是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用行動去贏回(搶回)自己的幸福,但《浪子春潮》的主人公似乎從始至終只是隨波逐流,最後離開混亂不堪的生活,也有被迫的成分。兩部影片的相似和分別並非全然的偶然。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勞倫斯·哈維Laurence Harvey在電影《金屋淚》(1959)中的影像

這要從二十世紀50、60年代,英國的電影新浪潮講起,提到新浪潮,人們往往先想到法國,想到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1918-1958)、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而英國的電影新浪潮實際上開始得更早。

早在1947年,相當於英國安德烈·巴贊的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1923-1994)已創辦了《場景》 ,並強烈抨擊當時的英國電影。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勞倫斯·哈維Laurence Harvey和海瑟·西爾斯Heather Sears在電影《金屋淚》(1959)中的影像

英國電影新浪潮同樣也開始於1959年,由林賽·安德森提出,電影「應該像寫詩、繪畫、作曲般自由創作」,這就是「自由電影」之說的由來,首部有影響的作品被認為是1959年的《金屋淚/上流社會Room at the Top》(1959)。

社會轉型期文化激進,往往能出好作品,就像中國的第五代一樣。英國新浪潮電影開始時正是英國工黨執政多年之後,加之創作者普遍持有批判社會的態度,使之自然地接受了20世紀40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風格影響,加之英國電影之前即具有的寫實傳統,使得英國新浪潮電影普編手法樸素、含蓄,本片《浪子春潮》也是如此。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1948)劇照,蘭貝托·馬喬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左)和恩佐·斯泰奧拉Enzo Staiola

但不同的是,英國新浪潮電影比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更注重描繪社會倫理,也更不浪漫,如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偷自行車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1948),雖然苦難,裡面也可以看到很浪漫的內容,像父親丟了自行車,乾脆和兒子跑去吃炸雞,就非常的浪漫,但英國新浪潮,包括這一部,大多都是充斥著不斷的壓抑,煩惱,以及無法解決的問題。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理查德·伯頓在電影《少婦怨》(1959)中的影像

在1958年,一個不怎麼出名的加拿大的製片人哈里·薩爾茲曼Harry Saltzman(1915-1994)和劇作家約翰·奧斯本John Osborne(1929-1994)、導演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1928-1991)一起建立了伍德菲電影公司Woodfall Films,並於當年製作了電影《少婦怨Look Back in Anger》(1959),由托尼·理查德森導演,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1925-1984)和克萊爾·布魯姆Claire Bloom主演。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瑪麗·烏爾Mary Ure(左)和理查德·伯頓在電影《少婦怨》(1959)中的影像

這是「憤怒的一代」的標誌性電影作品,與1956年2月誕生的「英國自由電影運動」有著直接的聯繫。一年後,他們又推出了同樣由托尼·理查德森導演,約翰·奧斯本編劇,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主演的電影《藝人The Entertainer》(1960)。

1960年他們再次推出了一部由阿爾伯特·芬尼主演的《浪子春潮》,《旗幟晚報》曾對當時的《浪子春潮》作出評價,稱它是「偶然誕生的我們自己的新浪潮電影」,並稱阿爾伯特·芬尼是「憤怒青年」的代言人。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一夜狂歡》(1964)中的影像

製片人哈里·薩爾茲曼明顯對描寫英國底層人陰暗生活的電影的興趣絲毫沒有減弱,他甚至將目標投向國際市場。

讓哈里·薩爾茲曼沒有想到的是,《浪子春潮》在票房上獲得了意外的成功,還收穫了三項英國電影學院獎,包括最佳英國電影和最有前途新人主演(阿爾伯特·芬尼)。

1964年理查德·萊斯特Richard Lester導演的《一夜狂歡》在風格和題材上已與《浪子春潮》等片大相徑庭,此時英國新浪潮已告衰落。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強·沃特Jon Voight和達斯汀·霍夫曼(右)在電影《午夜牛郎》(1969)中的影像

卡雷爾·賴茲1926年出生於捷克,父母均死於納粹集中營,他在流亡中參加了英國空軍。卡雷爾·賴茲最著名的作品是1981年的《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981),在英國新浪潮結束後,卡雷爾·賴茲到美國去發展了。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奧黛麗·赫本和阿爾伯特·芬尼在電影《麗人行》(1967)中的影像

和卡雷爾·賴茲一樣,很多當年的英國新浪潮導演後來都來到美國發展,正好趕上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大動蕩。

1969年,標誌著好萊塢新電影,也即是美國電影新浪潮開始的兩部重要作品,《畢業生》和《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1969),實際上在文化意義上同出一轍,都是描繪了美國社會文化的變遷,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迷茫和傳統價值觀念的崩潰。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麗人行》(1967)劇照,奧黛麗·赫本和阿爾伯特·芬尼

而後者正是由當年的英國新浪潮主將之一的約翰·施萊辛格John Schlesinger(1926-2003)執導的,雖然形式有變,更加好萊塢化,更具有可看性,但其作品精神和文化意義卻與英國新浪潮一脈相承,與《浪子春潮》給人以類似的感觸。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奧黛麗·赫本和阿爾伯特·芬尼在電影《麗人行》(1967)中的影像

《浪子春潮》中亞瑟的飾演者是阿爾伯特·芬尼(1936-2019),雖然後來他在電影《湯姆·瓊斯Tom Jones》(1963)中有不俗的表現,並憑藉此片獲得1964年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最讓他受到世界關注的卻是,他和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一起合拍《麗人行Two for the Road》(1967)時,奧黛麗·赫本愛上了他,並於1968年12月5日和首任丈夫梅爾·費勒Mel Ferrer(1917-2008)離婚。

英國「憤怒青年」的代言人,奧黛麗·赫本為他和丈夫離婚 - 天天要聞

電影《浪子春潮》(1960)英國BFI版DVD封套

電影分類資訊推薦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 天天要聞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已經成為教學生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算是美術老師也要開始製作微課,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素養,今天就來教大家怎麼製作一個生動的美術微課視頻。軟體:萬彩動畫大師,能幫助你輕鬆製作出各種精彩的動畫視頻,做動畫就像做PPT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