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兵工工運紀念館入口的大型浮雕。
1898年山西機器局、1914年山西陸軍修械所、1920年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1927年太原兵工廠、1936年西北實業公司西北製造廠、1949年華北兵工局修造廠、1957年山西機床廠、2004年山西北方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百餘年來太原兵工廠名字的更迭,映襯著中國軍工業的滄桑變化。
太原兵工廠誕生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歷史最悠久的軍事工業遺產,是近代中國火炮的發祥地、山西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山西工人運動的策源地,是「共和國禮炮的故鄉」,在百餘年的發展中,創造了我國防務裝備、機械製造領域的27個第一。
光輝歷史:孕育百年軍工
5月19日,走進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園,映入眼帘的,是幾棟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這裡就是太原兵工廠工業遺址,1998年獲評國家工業遺產。2020年底,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和山西北方機械、杏花嶺區等多家單位共同打造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園。
文化產業園主要由太原兵工廠舊址展覽館、晉造工坊、太原兵工工運展覽館、裝備沉浸體驗館四個館組成。「這裡有原山西機器局辦公室等遺址20餘間。保留的工業遺產有清朝、民國、新中國成立後不同時期的2萬餘種工業實物遺產,對研究我國近代工業和軍事工業發展、民族工業文明、近現代企業管理、山西工人運動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產業園研學部部長何越帶著記者邊走邊聊。
晉造工坊還原了民國時期晉造火炮生產製作現場,是民族工業和武器生產製造的縮影。展廳內展出的是上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工廠所使用的設備,館中51台設備中有30多台已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
第三套人民幣中,兩元面值的正面圖案,是一個女工正在操作車床,而那台車床正是該展館的N8型卧式車床。它於上世紀30年代產於德國,一直被工人們使用到2013年。
晉造工坊的「鎮館之寶」是一台炮筒拉線機。該設備由法國索瑪公司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生產,是身管拉線專用的重型關鍵設備,一直使用到2000年才停用。因設備先進,由它加工製造的火炮曾在大同保衛戰、忻口戰役、太原會戰等抗戰一線發揮了很大作用。
兵工工運:立下不朽功勛
在太原兵工工運展覽館,何越向記者講述了厚重的精神文化史。
太原兵工廠的工人運動,是山西工人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興起早、規模大、影響深,在山西革命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1926年5月1日,太原兵工廠工會正式成立。當時,工人情緒很高漲,不久即發展到3000多人。兵工廠工會成立後,加入了太原市總工會,壯大了市總工會的力量。太原兵工工會是全省工會組織中持續時間最長、鬥爭最有影響、工運最有成績的工會組織。兵工廠還先後成立了犧盟會組織,組建了山西工人武裝自衛旅,並向全國輸送大批產業工人。在保家衛國的過程中,湧現出大批黨組織和工人運動的骨幹,張秋鳳、趙占魁、劉貴福就是3位傑出代表。
張秋鳳,是晉綏根據地生產競賽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湧現出來的一名優秀兵工工人代表,被稱為「晉西北工人階級抗日生產的光榮旗幟」。趙占魁,多次被評為邊區特等勞動英雄,陝甘寧邊區總工會開展了學習「一面旗幟」趙占魁運動,號召邊區工人向趙占魁同志學習。劉貴福,是我軍最早的制式步槍——八一式馬步槍的設計製造者,被毛澤東題詞譽為「生產戰線上的英雄」。
紅色傳承:凝聚奮進力量
在裝備沉浸體驗館,看到的是太原兵工的傳承和發展。從參加過開國大典閱兵式的94式75毫米山炮,到被毛澤東嘉勉的76.2毫米野炮,再到在歷次閱兵大典上亮相的禮炮、榴彈炮,以及軍民融合產品119超遠程森林滅火系統等,都集中展現著太原兵工廠的不斷鑽研和創新。
產業園綜合部部長王永霞說,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園是一座天然的軍事博物館,是傳承紅色基因、開展工業文化研教、弘揚人民兵工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基地。目前,產業園已入選國家級「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之「紅色軍工·太原力量」、山西省「紅色軍工之旅」經典線路和山西省20條紅色旅遊線路。
「我們將建成『文創+科技+數字化裝備』的新產業格局,大力弘揚人民軍工精神,凝聚奮進力量。」王永霞說。
記者 李傑華 文/攝 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