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台灣問題,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就一直是中華民族心頭的一塊疤。
70多年過去了,兩岸統一的話題從沒淡出過人們的視野。
大陸態度很明確:統一是歷史必然,但具體啥時候動手,則有點「等等看」的味道。
打破戰略上的「第一島鏈」束縛
冷戰時期,美國搞了個「第一島鏈」的概念,把中國框在西太平洋裡頭動彈不得。
台灣省正好卡在這條鏈子的中間,位置太關鍵了。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通過軍售、軍事演習等方式把它當做遏制我國發展的一張牌。這讓我們在考慮台灣問題時,不能不考慮外部壓力。
過去,我國海軍確實是個短板。建國初期,海軍基本就是近海防禦的水平,艦艇老舊,出不了遠門。
別說跟美國比了,連突破「第一島鏈」都費勁。
上世紀80年代,美國航母隨便在台海附近晃悠,大陸只能幹瞪眼。
那時候,要是想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戰略上根本沒底氣。
不過,這幾十年我國海軍的變化真不是蓋的。
2012年,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服役,雖然是二手改裝的,但好歹邁出了第一步。
2019年,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2023年第三艘「福建艦」下水,技術上越來越成熟。
除了航母,055型驅逐艦這種萬噸級大驅也開始批量服役,遠洋作戰能力蹭蹭往上漲。
2020年, 我國海軍還跟美國在太平洋深處對峙了20多天,說明咱們的艦隊已經敢出去硬碰硬了。
話雖如此,跟美國比,差距還是有的。
美國有11艘核動力航母,常年在全球巡航,遠洋經驗豐富,盟友體系也成熟。
我國海軍雖然進步快,但艦艇數量和實戰經驗還得再攢攢。
專家估算,要完全突破「第一島鏈」的戰略限制,可能還得10到15年,把航母戰鬥群和潛艇部隊再夯實一些。
如果大陸海軍能徹底擺脫「第一島鏈」的掣肘,美國想隨便派艦隊過來干預,成本和風險就得翻好幾倍。所以,這個問題沒解決之前,大陸可能還得再等等。
穩住經濟發展的基本盤
解決台灣問題,不光是軍事上的事兒,經濟實力直接決定我們有沒有底氣、有沒有吸引力。
過去幾十年,兩岸經濟差距的變化挺有意思的。
上世紀80年代,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電子產業發達,人均GDP甩大陸好幾條街。
那時候,大陸窮得很,解決台灣問題更多是喊口號,實際操作沒啥說服力。
進入21世紀,情況完全反過來了。2001年我國加入WTO,搭上全球化的順風車,經濟像開了掛一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歐洲都栽了跟頭,我國卻靠4萬億刺激計劃穩住了陣腳。
到2010年,我國GDP超過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現在,北京上海的高樓、深圳的科技公司,哪樣不讓人眼紅?
我國經濟總量超過18萬億美元,台灣省不到8000億美元,連零頭都算不上。
經濟強了,對台灣省的影響是實打實的。
比如兩岸貿易,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占它外貿總額的40%以上,大陸市場對台灣企業來說是塊大蛋糕。
像台積電這樣的巨頭,雖然技術牛,但離不開大陸的訂單和供應鏈。經濟上的相互依賴,讓大陸對台灣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不過,經濟這東西也不是一帆風順。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美國搞關稅壁壘、卡晶元供應,給我國經濟添了不少堵。
加上疫情衝擊、房地產債務問題,國內壓力也不小。
2020年,我國提出「雙循環」戰略,強調內需和自主創新,就是想把經濟基本盤穩住。
最近幾年,新能源車、5G技術這些領域,我國已經走到世界前列,但要徹底擺脫外部掣肘,還得再加把勁。
很多人看重的是生活質量和經濟前景,如果我們能持續展現經濟優勢,那些「務實派」的人可能就會動搖。
所以,我們得先把自己的經濟穩住,等到外部壓力再小點,內部產業再紮實點,可能就是出手的好時機。
拉近兩岸的文化和民族認同
兩岸同文同種,本來是一家人,但分隔70多年,台灣省在政治、文化上跟大陸越走越遠。
尤其是民進黨上台後,搞「去中國化」,從教科書到媒體,全方位淡化兩岸聯繫。這事兒對大陸來說,是個心病。
1949年國民黨退到台灣省,帶去了不少大陸的文化傳統。
那時候,兩岸雖然政治上對立,但文化上還有很多共同點。
可到了80年代,台灣開始「本土化」,90年代後「台獨」思潮抬頭,認同問題越來越嚴重。
教科書里,中華五千年歷史被壓縮成幾頁,街頭政治活動、社交媒體上,「反中」情緒時不時就被挑起來。
如果大部分人都不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光靠軍事或經濟壓力,能不能真正統一還是個問號。
畢竟,強扭的瓜不甜,心不齊的話,就算形式上統一了,麻煩也不會少。
過去十幾年,兩岸文化交流挺頻繁的。
福建和台灣隔得近,每年春節、端午都有不少活動,藝術家、學生團互訪,氣氛挺融洽。
2019年,大陸推出「惠台31條」,鼓勵台灣年輕人來大陸讀書、工作,效果還不錯,來了不少人。
像廈門的兩岸書法展、北京的博物館交流,都在試著讓他們感受中華文化的根。
不過,這事兒急不來。文化認同不是一天兩天能扭轉的,得靠長期的潤物細無聲。
一項調查顯示,台灣20-30歲的年輕人中,只有不到20%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大陸可能也在等,等兩岸的民間交流再深一些,等台灣內部對「台獨」的支持再弱一些。
到時候,民族凝聚力強了,統一的基礎也就更紮實了。
這三個問題,其實不是孤立的。可以說,大陸在等這三個問題形成一個合力,等到各方面條件都成熟了,再動手。
台灣問題不是小事,牽一髮而動全身。
如果條件不成熟,倉促行動可能代價太大,不僅傷了自己,還可能讓外部勢力趁虛而入。
大陸這邊的耐心,可能就是在等一個更有把握的時機。
畢竟,統一不只是領土完整,更是民族復興的大目標,值得多花點時間準備。
參考資料
國台辦: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解決台灣問題不容外人置喙(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