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國共三大戰略決戰中的平津戰役,便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拉開戰役序幕的新保安之戰。這不僅是平津戰役期間戰績最突出的一戰,也是最慘烈的一戰。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指戰員的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在兵力配置上出現了一次明顯失誤,險些使整個戰局前功盡棄,身在西柏坡的教員也罕見的用「失街亭」一詞嚴厲批評了楊成武的疏忽大意。
時任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司令員的楊成武
究竟是怎樣一次作戰部署上的失誤能讓一向運籌帷幄、穩如泰山的教員大動肝火?楊成武又是怎樣在行軍作戰中調整計劃,確保新保安之戰勝利的?
①「圍點打援」的初具雛形
隨著1948年11月初的遼瀋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全境順利解放。此時,華北地區能對我軍構成戰略威脅的僅剩傅作義集團的50餘萬人馬了。
不過,這看似可觀的兵力數量背後,真正屬於傅作義調遣自如的晉綏軍力量卻只佔到了三分之一,畢竟老蔣的兩個中央軍兵團既不會輕易任由「雜牌軍」將領擺布,又在老蔣左右搖擺的態度下時刻準備著南下增援徐蚌戰場。
這樣一來,傅作義的看家部隊便顯得彌足珍貴了。為此,他一面同我軍擺出「和談」的姿態,一面又沿津塘至張家口、新保安擺開縱貫1200餘公里的「一字長蛇陣」,將自己的嫡系部隊放置在北平至張家口一線,進可攻、退可守。
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
在傅作義的嫡系部隊中,35軍是最具戰鬥力的一支勁旅。這是他最早在晉綏軍中起家的部隊班底,無論就戰鬥力或是武器配置而言,都不遜色於老蔣的中央軍主力部隊。而此時的35軍軍長,是素有「猛張飛」之稱的心腹大將郭景雲。
為了加快平津解放的進程,教員審時度勢,制定了一個「堵住兩頭,爭取中間」的戰略方針。簡單講就是在「一字長蛇陣」的東西兩端分別攻下天津和張家口兩處戰略城市,前者能有效堵住華北國民黨軍的海上南撤之路,確保聚殲敵人有生力量;後者則可以切斷傅作義西逃「大本營」綏遠之路,到那時,無論戰與和,主動權均在我方手中。
因此,基於防止傅作義集團逃亡和消滅其有生力量的目的,教員做了兩方面的戰略安排:一是讓剛剛結束遼瀋戰役的東野百萬大軍秘密入關,趁傅作義尚沒有反應過來,提前進入華北戰場「角色」;二是由楊成武和李井泉率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主動攻佔張家口,阻斷張家口與北平間的聯繫,並藉此吸引傅作義主力部隊增援,在運動中予以殲滅。
一場看似規模並不龐大的張家口之戰於11月29日正式打響,也拉開了國共平津決戰的帷幕。
②及時止損的戰略部署
聽聞我軍圍攻張家口消息的傅作義,第一時間安排郭景雲率35軍及104軍一個師前往增援。憑藉以往同我軍交手中積累的經驗,傅作義隱隱感覺郭景雲此行可能會面臨我軍的「圍點打援」行動,因此在臨行前特意向郭景雲強調「速戰速決、快去快回」。
影視作品中的郭景雲
他既不願張家口有失,更不願35軍在救援途中被我軍圍而殲之。為此,傅作義又將105軍和16軍分別調往宣化、懷來以及昌平、南口一帶增援,確保彼此能與35軍遙相呼應,關鍵時刻能救援接應。
對於傅作義看似精密的籌劃安排,遠在西柏坡的教員早已洞若觀火,一切均在他的掌握之中。
當35軍一萬餘人的先頭部隊抵達張家口時,眼前一片空曠靜謐的氣氛還是讓郭景雲有些不太適應,自己苦心積慮率全軍風風火火趕來,為的就是與華北解放軍主力一較高下,可現在竟然解放軍士兵的影子都看不到,對方究竟是唱的哪一出?
其實,就雙方兵力對比而言,楊成武第三兵團並不具備圍殲郭景雲部的絕對優勢,因此,在避其鋒芒的基礎上採取運動尋機殲敵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策略。待到郭景雲被我軍拖疲拖垮之際再果斷出擊,必定會一舉擊潰對方。
影視作品中急行軍的華北野戰軍
當然,以兇悍勇猛著稱的郭景雲也絕不會無動於衷,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的他決心主動出擊,將解放軍的真正意圖打出來。隨即,郭景雲率軍向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部駐地萬全縣發起進攻。可正當他為尋找此處我軍主力而萬分苦惱之際,遠處卻傳來了楊成武率領攻打35軍軍部所在地寧遠堡的急促槍聲,我軍飄忽不定的行蹤和毫無章法的出擊讓郭景雲一時間暈頭轉向,心亂如麻。
原本打算進一步對35軍實施「包餃子」行動的楊成武,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獲悉了傅作義急電郭景雲返回北平的消息。事後得知,是東北野戰軍先遣部隊的第二兵團在攻佔密雲的行動中打草驚蛇,讓傅作義在明確判斷東北野戰軍已經入關作戰的基礎上,作出了急調35軍回防北平的決定。
教員對程子華、賀晉年指揮部隊擅自攻打密雲的行動作了嚴厲批評,但同時他也深知:一旦放虎歸山,讓35軍順利撤回北平,不僅張家口之戰前功盡棄,日後再想找機會消滅這支精銳之師也就難上加難了。
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的行動風險尚未散去,楊成武這邊的指揮失誤也隨之凸現出來。在楊成武的判斷下,張家口守敵孫蘭峰在發現東北先遣兵團和華北第二兵團向平張線運動時,西逃的可能性極大。因此他將主力放置在張家口以西,而在張家口置北平方向只安排了一個縱隊的力量。
張家口大境門
最終,第三兵團不僅未能隔斷傅作義集團在張家口、宣化之間的聯繫,負責阻擊35軍東逃的華北軍區第三兵團第一縱隊第一旅也在張家口至北平的必經之地沙嶺子遭到35軍和16軍的夾擊而主動放棄陣地,任由東撤的35軍順利通過了戰略關卡。
原本是地勢崎嶇、易於設伏的天然戰場,第三兵團卻僅在此處放置了一個旅的阻擊部隊,而且在敵人的猛烈攻勢下被迫讓開了退路,這既是楊成武決策上的一次失誤,也是部隊在實際執行任務過程中的麻痹大意所致。
毋庸置疑,當教員得知這一消息後表現的大為震怒,他以極其嚴厲的措辭致電楊成武,批評對方在對待他此前「鞏固地隔斷張、宣兩處,使兩處之地不能會和在一起」指示電文上的置若罔聞態度,同時嚴肅強調:
「過去違背軍委多次清楚明確的命令,擅自放棄隔斷張、宣聯繫,放任35軍東逃(35軍兩個師竟敢乘坐400輛車毫無阻擋地東去,我一縱隊撤至鐵路兩側,坐視不打)是極端錯誤的!」
在教員看來,棄沙嶺子而不顧的做法等同於當年馬謖剛愎自用的「失街亭」行為,其後果無論是對當時的蜀漢北伐大業還是今日的華北戰場而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對此,他又怎麼能抑制和平復內心的激動情緒呢?
影視作品中的毛澤東
不過,楊成武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面對戰場形勢的千變萬化及時調整和變更作戰計劃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在虛心接受批評並承認錯誤後,他立即改變原部署並向部隊下達了嚴防死守、拚命攔截的「死命令」。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隨即星夜兼程,誓要圍堵35軍東逃北平之路。
③浴血鏖戰的新、張戰役
隨著楊成武第三兵團的緊追不捨,郭景雲在關鍵時刻犯下了致命性失誤,直接為對手貢獻出了一次「神助攻」。
相比於楊成武在戰場兵力配置上的厚此薄彼,郭景雲貪婪本性下的「因小失大」錯誤則更為明顯。
影視作品中的楊成武
他不僅在撤退至張家口時耗費一夜時間將當地軍械維修廠的設備盡數打包帶走,當地土豪富紳們的賄賂厚禮也都來者不拒,如果不是對戰爭形勢有所了解的人,很難想像這是一個接到上級十萬火急撤退命令的將領所呈現出的狀態。
總之,在戰場兵貴神速的客觀條件下,他的這一舉動無疑為最終的全軍覆沒埋下了伏筆。一來二去下,郭景雲耽誤在撤退路上足有一天的時間,也正是這爭分奪秒的寶貴時間,讓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發揮出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急行軍優勢實現了反超。
第三兵團的解放軍戰士硬是憑藉兩條腿跋山涉水,超過了乘坐四輪汽車的郭景雲機械化部隊,搶先阻斷了敵人由張家口經新保安、懷來撤向北平的路途。
結果不言而喻,35軍最終被我軍壓縮在懷來西北的新保安城內。自恃裝備和火力優良的郭景雲恐怕不會想到,這個帶有吉利寓意的城市「新保安」,最終卻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
登上新保安城樓的解放軍戰士
12月8日,隨著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率部兵臨城下,與楊成武所部形成合圍態勢,郭景雲的末日算是真正來臨了。35軍形勢危急,身在北平的傅作義也心急如焚,他緊急派出以104軍軍長安春山為西部地區總指揮的救援大軍,不惜一切代價援救35軍。
但安春山與郭景雲素來不合,在傅作義集團里已經算不得什麼秘密了,一向輕狂自大的郭景雲向來沒有將安春山放在眼裡,這也直接導致了安春山率援軍向我軍背後發起猛攻之際,郭景雲卻率35軍按兵不動、獨自觀戰,既失去了與對方合擊圍城解放軍的最佳時機,同時也喪失了自己部隊唯一可以突圍求存的機會。
最終,104軍幾近全軍覆沒,安春山化妝狼狽逃回北平。華北野戰軍歷經兩周激戰,全殲傅作義集團「王牌軍」第35軍,郭景雲兵敗自殺。隨後,華北野戰軍順勢解放了張家口和懷來地區,傅作義精心布防的「蛇尾」戰線徹底被我軍從地圖上抹去。
影視作品中化妝逃回的安春山與傅作義
新保安一役,我軍徹底扭轉了華北戰場的敵我態勢,失去最精銳部隊35軍的傅作義也徹底陷入了「逃不掉、守不住、打不贏」的尷尬境地,剩下的就是在談判桌上慢慢醞釀解決了。
殲滅35軍的新保安之戰為平津戰役貢獻出了最激烈艱難的一次「開門紅」,自此之後,戰與和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手中。
所謂「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也大抵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