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各大野戰軍下轄的縱隊被整編成軍編製,部隊番號從一,一直往下排。要知道,巔峰時期的解放軍,擁有的主力軍達到70個,這還不包括其它地區的地方武裝力量。
在解放時期的戰略追殲階段,為了打更大的殲滅戰。在這一年,還成立了兵團制度,其中個別軍事能力比較突出的縱隊司令員,得到了晉陞,任職兵團司令員。
就比如東北戰場上的鄧華,原本是第七縱隊司令員,因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在1949年任職第15兵團司令員。還有華東戰場上的葉飛,原本是華野第一縱隊的司令員,就是因為作戰勇猛,個人的戰術能力突出,在1949年成為第十兵團司令員。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縱隊司令員,在1949年,都成為兵團司令,只有極少數的縱隊司令員得到了晉陞。
這一次的晉陞,縱隊司令與縱隊司令之間的地位,就拉開了一定的距離。要知道,在解放戰爭時期,任職兵團司令員的將領,在建國後的1955年,大多數都是獲得了上將軍銜。而在1949年,沒有成為兵團司令員的猛將,基本上都是獲得了中將軍銜,只有個別的軍長是上將軍銜。
在1949年,華東野戰軍有兩位猛將落選兵團司令。
第一位是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
第二位是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
這兩位將軍與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並稱華野三虎,是當時華野公認的一等一的猛將,在解放華東地區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陶勇與王必成都是在戰爭中歷練出來的軍事將領,實戰經驗豐富,完全具備指揮一個兵團作戰的能力。
要知道,在日後的朝鮮戰場上,兩位將軍都曾代理過志願軍第九兵團司令員一職,指揮該兵團對抗西方聯盟軍。
由此可見,陶勇與王必成都是具備當選兵團司令的條件。
中原野戰軍的頭號猛將王近山與陳再道,在1949年,也沒有當選兵團司令。這兩位將軍的落選確實讓人很遺憾。由王近山領導的第六縱隊,與陳再道領導的第二縱隊,在中原野戰軍是扮演著尖刀的角色,在戰場上多次立功,深得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元帥的器重。
在1949年,落選兵團司令員的陳再道,在淮海戰役結束後,被中央總部調到河南主持剿匪工作,擔任河南軍區司令員。
王近山在1949年任職第12軍軍長,同時兼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投入渡江戰役,西南戰役,充當第二野戰軍的主力尖刀。
雖然,王近山將軍落選兵團司令,但他的戰術指揮能力是非常強的,在戰略追殲階段,依然是第二野戰軍的頭號戰將。
在建國後的朝鮮戰場上,王近山代理過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是屬於一位具備指揮兵團作戰的猛將。
東北野戰軍的猛將韓先楚在1949年,也落選兵團司令。想必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韓先楚個人的戰術指揮能力,在整個第四野戰軍乃至全軍都是屬於佼佼者。
韓先楚將軍之所以沒有當選兵團司令,最大的原因就是資歷淺。因為在名將輩出的第四野戰軍,資歷深厚的中央軍將領比比皆是。就比如第八縱隊司令員黃永勝,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他們都是來自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一方面軍。
在解放戰場上錯過兵團司令員的韓先楚,在建國後的1955年,依然是獲得了上將軍銜,作為軍長的他,能夠成為共和國的開國上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為革命事業立下了卓越的戰功,率部解放海南島,出兵抗美援朝,指揮志願軍攻佔敵軍首府,突破三八線,成為美軍眼中,最難對付的中國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