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洲際導彈射程對比:美12000多公里,俄18000,中國是多少?

| 科技社

編輯 | 科技社

«——【·引言·】——»

冷戰時期的針鋒相對,到如今的暗流涌動,洲際導彈的較量從未停歇。

上世紀,「撒旦」導彈與「和平保衛者」導彈的對峙,就像兩位決鬥者般劍拔弩張。

如今,這場沒有硝煙的軍備競賽升級,為新時代大國博弈的核心籌碼。

中美俄作為三大經濟體,三國的洲際導彈射程備受人們的關注。

俄羅斯的射程在18000多公里,美國有大概在12000多公里,中國射程有多遠呢?

東風導彈

俄羅斯洲際導彈

全球洲際導彈的競技場上,俄羅斯無疑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當「白楊-M」家族在茫茫雪原中矗立,當「薩爾馬特」導彈衝破重重阻礙昂首挺立,誰還能否認俄羅斯在這個領域的絕對統治力?

「白楊-M」,這個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傳奇,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從起初的RS-12M到如今的「亞爾斯」,每一次升級都是俄羅斯導彈技術的一次華麗轉身。

RS-12M

當重型機動發射車在複雜地形中穿梭如飛,當導彈在空中划出優雅的弧線,這種力與美的結合,讓人不禁感嘆俄羅斯軍工的非凡實力。

如果說「白楊-M」是一曲優雅的進行曲,那「薩爾馬特」就是一首氣勢恢宏的交響樂

從「撒旦」導彈手中接過「全球打擊之王」的衣缽,這位新任王者從未令人失望。

18000公里的射程,208噸的重量,16枚分導核彈頭,這一串數字足以讓一些對手膽寒。

俄羅斯「撒旦」導彈

「薩爾馬特」的每一次試射,都是對俄羅斯導彈實力的一次檢閱,都是對抗衡美國的一記重拳。

俄羅斯的導彈家族並非只有力量與威懾,靈活與機動同樣是其拿手好戲。

RS-24「亞爾斯」,這個「白楊-M」的後繼有力者,以其變幻莫測的移動發射能力而聞名。

無論是在茂密的森林還是崎嶇的山路,「亞爾斯」都能自如穿梭,讓敵人的監視和打擊如同大海撈針。

亞爾斯

配備3至6枚分導核彈頭,精準打擊,這是「亞爾斯」送給對手的又一份「禮物」。

俄羅斯洲際導彈的數量與質量,是其在大國博弈中的重要籌碼,也是其維護自身利益的堅實後盾。

那麼,身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在洲際導彈方面又有著怎樣的實力呢?

民兵3

美國「哨兵」

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在洲際導彈領域從不甘落後。

當俄羅斯的「薩爾馬特」橫空出世,美國人心中的危機感油然而生。

民兵-3」,這個上世紀70年代的「老兵」,他的射程高達12000多公里,雖然經歷了無數次升級換代,但在新時代的競爭中,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美國人沒有輕易認輸,他們的底氣,來自於「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的建設。

美國洲際導彈

1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猶如潛伏在海洋深處的利劍,隨時準備給敵人致命一擊。

B-2隱形轟炸機,是美國空中力量的驕傲,精準投放核武器的能力,讓對手聞風喪膽。

陸基洲際導彈、潛射導彈、空射核彈,這三位一體的打擊體系,構築了美國核威懾的堅實堡壘。

美國人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們盯上了「哨兵」計劃,這個未來洲際導彈的「明日之星」。

哨兵

現實總是殘酷的,超預算、延遲交付,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不斷遭遇質疑的聲音。

一次次試射的失敗,一次次交付時間的推遲,讓「哨兵」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質量、技術、戰略這些無形的力量,往往成為左右戰局的關鍵。

那麼,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洲際導彈方面,又有著怎樣的表現呢?

東風導彈

中國洲際導彈

這場全球洲際導彈的競技場上,中國一直扮演著神秘的「黑馬」。

「韜光養晦」,這個曾經引領中國外交的戰略,似乎也適用於其核武器發展之路。

一些西方媒體的眼中,中國核武庫的規模始終籠罩在一層迷霧之中,中國的「最小核武庫」戰略,背後卻蘊藏著大智慧。

與美俄動輒上千枚核彈頭的「核泛濫」不同,中國始終奉行「夠用即可」的原則。

這種克制不僅減輕了軍備競賽的負擔,也為和平發展贏得了空間。

核武器的陰影下,真正的勝者從來就不是擁有最多導彈的國家,而是最早認清其危險性的國家。

東風-41,這個響亮的名字,已然成為中國核武現代化的里程碑。

14000公里的射程,10枚分導核彈頭,這個「大國重器」的亮相,無疑讓世界為之側目。

「巨浪」系列潛射導彈的研發,更是中國核威懾能力的一次跨越式提升。

從「長劍」到「巨浪」,從「東風」到「巨浪」,中國人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核武器發展道路。

中國人展現了非凡的智慧,他們沒有盲目追求數量,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技術創新。

高超音速導彈、末端機動變軌,這些「黑科技」的突破,讓中國在洲際導彈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

當「東風-17」劃破長空,當「彈道」導彈不再「彈道」,傳統的反導體系幾乎淪為「擺設」。

非對稱的優勢,讓中國在不增加核彈頭數量的情況下,依然能與美俄分庭抗禮。

中國的核武發展,從來就不是為了稱霸,而是為了自保。

東風導彈

一觸即發的平衡與脆弱的和平

美俄中三國,這三個擁有最強大核武庫的國家,似乎正在一場看不見硝煙的角力中相互較量。

「你追我趕」的軍備競賽,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旋渦,將世界捲入其中。

當「薩爾馬特」越飛越遠,當「哨兵」計劃屢屢受挫,當「東風」導彈不斷升級,這場競賽何時才能迎來終點?

對美俄兩個昔日的超級大國而言,這似乎是一個不得不做出的生死抉擇。

核按鈕就在指尖,當萬千生命就在彈頭之下,理性與衝動,剋制與報復,這些看似遙遠的概念,卻成為左右世界格局的關鍵。

俄羅斯薩爾馬特

一旦有誰越過了那條「紅線」,天平就會徹底傾斜,萬劫不復。

精準制導、突防能力、機動靈活,這些看似「小眾」的指標,卻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裁減與管控,這兩個看似簡單的詞語,卻承載著人類的希望。

「最小核武庫」的背後,是一種大國的擔當,不擴散、不首先使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這三個「不」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核大國之間的博弈似乎不可避免,但合作共贏,才是化解這一陷阱的良方。

「戰略穩定」若是成為共識,當「核武器無法獲勝且不能使用」成為共識,也許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和平利用核力量」的未來。

在這條道路上,中國正以大國的姿態砥礪前行,不謀求稱霸,但也不甘示弱;不擴大軍備,但也不放棄自保,這就是中國的核戰略,也是中國的大國擔當。

參考資料:

【1】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美眾議院草案:美國2025年可能禁止洲際彈道導彈數量降至400枚以下

【2】人民資訊——官方揭秘:東風-41最大射程約14000公里,打擊精度100米

【3】解放軍報——「民兵皿」超負荷運行或難以為繼

【4】環球網——新一代「撒旦」洲際核導彈來了!俄媒:「薩爾馬特」今年秋季首次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