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0年4月5日,開國大將粟裕從北京出發,前往甘肅的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至玉門關,穿嘉峪關,再由酒泉轉向中蒙邊境的額濟納旗和居延海進行實地考察。
在長達五十多天的考察中,粟裕重點調研了邊防一線的戰備情況,工廠、企業和也是他考察的目標。
5月23日,粟裕結束視察工作後返回北京,他立即向周總理報告:「總理,我決定辭去一切職務,請您批准。」
周總理有些不明所以,愣了愣神後讓粟裕先回去,他詳細向皮定均等同志詢問了粟裕的考察路線,終於弄明白了粟裕為何離職。
一向謹慎的周總理隨即找到粟裕:我懂你的意思,更同意你的觀點……
粟裕大將為何去內蒙古考察一番,回京就主動離職?周總理說「同意他的觀點」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圖|粟裕大將視察軍隊
一、犯下「軍事教條主義」錯誤的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於湖南會同,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
1927年,粟裕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南昌起義,隨中央紅軍進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參加了歷次反「會剿」和五次反「圍剿」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深受毛主席信任的粟裕留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粟裕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
其間,粟裕輾轉於浙南、蘇南、蘇中、上海等地,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得新四軍在長江以北地區站穩腳跟。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先後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指揮了高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上海戰役。
粟裕組建的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依託蘇中解放區連續作戰七次,這就是著名的「蘇中七捷」,為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提供了實踐經驗,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粟裕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1955年9月27日,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榮膺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在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儀式中,毛主席原本有意將粟裕封為元帥,卻被粟裕推辭了。
粟裕是這麼認為的:授銜元帥主要是以資歷、威望、戰功為主要依據。自己與陳毅、徐向前、聶榮臻、羅榮桓等老前輩相比,資歷有些低。
況且粟裕對軍銜題看得比較淡泊,這他曾對工作人員說過:「封我大將就是夠高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毛主席明白了粟裕的意思,認為他大將還是要當的,且必須是十大大將之首。
新中國成立後,抗美援朝戰爭隨即爆發,黨中央與國家領導人原本希望林彪與粟裕二人其中一人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
無奈,林彪和粟裕均有病在身。特別是粟裕大將,一生6次負傷,頭部兩次負傷。在武平戰鬥中,子彈從他的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過,手臂先後兩次負傷,晚年時期的粟裕飽受病魔折磨。
圖|八路軍時期的粟裕
1984年2月,粟裕逝世後,家人從他火化的頭顱骨灰里竟發現了三枚彈片。
2003年,中國軍事科學院籌建院史館,粟裕夫人楚青公開了這三塊珍藏20年的彈片。
總之,粟裕將軍的傳奇故事,那真是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然而在1958年,粟裕卻犯了「軍事教條主義」的錯誤。那是1958年5月26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如往常一樣,前往中南海居仁堂參加會議。
沒想到,會議集中對粟裕進行了批判,說他犯了嚴重的「軍事教條主義錯誤」,粟裕被迫寫下檢討書,卸任總參謀長一職,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和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從此之後,粟裕離開了一線部隊。老將軍一生為此事耿耿於懷,他領兵打仗數十載,整個人的血液與思想都與軍營融為一體。
退居二線後,粟裕將軍有些悶悶不樂。
至於何為「軍事教條主義」錯誤?主要源於20世紀50年代初,在「全盤蘇化」的背景下,解放軍軍事訓練和教育工作出現了一些「教條主義」的傾向。
說白了,就是過分依賴蘇聯顧問,照抄蘇聯的軍隊模式,生搬硬套到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
1956年,劉伯承元帥針對這一現象寫信給院黨委,認為解放軍應該重點學習現代戰爭理論,與我軍具體實際相結合。
劉伯承元帥的這番提議在軍隊內部引發了激烈討論,部分同志認為:蘇軍的經驗是先進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沒有學怎麼知道哪些應該批判?
當時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元帥實際調查研究後,認為解放軍部隊按照蘇軍顧問的意圖有些不切實際。倘若完全照搬蘇軍的防禦體系,那根本不符合中國國情,將來是要吃虧的。
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央號召了「反對教條主義」。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上,劉伯承、葉劍英、粟裕、蕭克等一批主持解放軍訓練和軍事院校工作的將帥受到了錯誤的批判。
特別是總參謀長粟裕,他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粟裕將軍百口難辯,甚至還有人指責他「有野心、重名利」。
最後的結果就是劉伯承元帥免去了領導職務,粟裕、蕭克、李達等一批開國將軍受到組織的處理。
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中蘇兩國爆發了「珍寶島事件」。周恩來總理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國務院成立了「國防工業軍管小組」。
周總理借這個機會,找到了時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粟裕,讓他擔任這個軍管小組的組長。
圖|戰爭年代,粟裕與周總理合影
周總理是這麼想的:既然是軍事管理小組,那就不能外行領導內行。經過十多年的二線工作,粟裕肯定對當時解放軍的訓練、國際關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加上粟裕在戰爭時期積累過豐富的對敵經驗,由他擔任這個組長再合適不過了。
從老戰友的角度出發,周總理希望粟裕一身的本事能夠用到實處上。
二、考察西北及華北邊防,粟裕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當通知正式下達給粟裕將軍的時候,他高興得喜出望外,立即擔任了軍管小組的組長。
經過了一年的緊張工作,粟裕把當時的國防工業管理的井井有條,工作成績有目共睹。
粟裕將軍也久違的到了一線部隊進行視察,看著這些生龍活虎的解放軍戰士,老將軍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他彷彿又回到了炮聲隆隆的戰爭年代。
不過,國防工業任務固然重要,經過了一年的治理,到了1970年初,全國的重要國防工業基地都恢復生產。
換言之,粟裕將軍的工作已經進入尾聲,不需要他東跑西跑了。雖有些不情願,粟裕與後來的同志交接工作,準備繼續回軍科醫院工作。
周總理怎會輕易讓粟裕再去擔任副院長,趕忙讓粟裕留在國務院,以後出現的情況也好及時溝通。
面對周總理的挽留,粟裕有些為難:「我打了一輩子仗,留在國務院工作,有些專業不對口,我也根本不會搞地方工作。」
周總理笑著說道:「那麼聰明的一個人,把蔣介石打得屁滾尿流,不會搞地方工作,難道不可以學嗎?」
最終粟裕答應了周總理的邀請,繼續留在國務院工作。
考慮到中蘇兩國的緊張形勢,粟裕向周總理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您代我向毛主席報告,將來一旦打起仗,把我派上前線吧。」
周總理一臉嚴肅地點了點頭。
其實周總理把粟裕將軍留在國務院工作只是一個由頭,目的還是想保護他。
20世紀70年代初,是一個較為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粟裕留在國務院工作,周總理起碼能力所能及地保護這位老戰友。
於是,周總理髮揮粟裕所長,讓他去西北和華北地區走一走,一方面能夠深入地方,了解群眾的生活情況;另一方面還能了解邊防部隊的實際戰備情況。
粟裕明白周總理的這番苦心,他詳細制定了自己的出行路線,從北京出發,先去往河西走廊,接著往西來到中蒙邊界的居延海地區。
之所以會計劃這樣一條路線,主要還是基於當時中蘇兩個大國之間較為緊張的關係。蘇方在邊境上陳兵百萬,我國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1970年4月下旬,粟裕將軍到了青海的西寧大通一帶,從這裡出發又去了銀川、石嘴山。1970年5月中旬,粟裕將軍開始考察內蒙古的吉蘭泰鹽湖和阿拉善左旗地區。
接著向東返回了銀川去了包頭,沿著中蒙邊境抵達呼和浩特,於1970年5月23日,從張北到張家口再返回北京。
屈指算算,粟裕將軍是4月初出發的,直到5月下旬才返回北京,這次考察時間長達50多天,近兩個月。
粟裕將軍重點視察了邊防部隊,他發現西北與華北邊防部隊的戰備情況總體上比較良好,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各基層連隊十分重視政治高度,全體指戰員個個奮勇爭先,戰備思想教育令粟裕將軍非常滿意。
當然,作為實際領兵打仗的前線將軍,粟裕重點考察了邊防部隊的實際戰備打法。
圖|粟裕深入基層部隊了解情況
邊防指戰員們告訴粟裕將軍,他們主要搞「三打三防」訓練。「三打」就是打坦克、打敵機、打傘兵;「三防」就是防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
「三打三防」訓練目的就是要實現「四會」:會走路、會打仗、會做群眾工作、會生活。
邊防基層部隊不僅在平常的軍事戰備中進行重點演練,還要積極地深入群眾,適時開展敵後宣傳工作。
粟裕將軍聽了指戰員的彙報後非常滿意,他認真詢問了基層戰士們的生活,召開座談會時,強調了邊防部隊的備戰重要性,要求大家千萬不能鬆懈——平時不怕苦,戰時少流血。
除了視察軍隊外,粟裕將軍沒有忘記周總理的囑託,他在蘭州、西寧、包頭等城市實地察看了國防工事以及「人民公社」的建立情況。
因為粟裕將軍沒有什麼架子,出行時都輕裝簡從,甚至經常與普通的群眾交流情況,大傢伙紛紛都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首長,到我們這麼個偏遠地區進行視察工作。
看上去,粟裕將軍此次的北方考察應當是非常圓滿的。然而,粟裕將軍回到北京後,他立馬找到周恩來總理說自己辭去一切職務。不僅不在國務院工作,還會辭去軍科院副院長的職務,安安心心地退守二線。
這令周總理感到非常奇怪,他找到了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詢問了粟裕此次考察的路線等其他的具體情況。
通過皮定均的複述,周總理清楚了粟裕將軍為何回京後突然要辭職不幹的真實意圖。
其實,這都與林彪提倡的「人堆山」有關係。
四、「人造山」工程令粟裕將軍憂心忡忡
「人堆山」又稱「人造山」工程,20世紀60年代初,考慮到蘇聯可能借道外蒙古入侵中國,為阻止敵人長驅直入,身為國家副主席兼國防部部長的林彪提出在廣袤荒蕪的北方建設「人造山」防禦工程。
該計劃旨在華北、東北、西北等平原地區,以及在綏遠新疆大道上,每隔40~50公里建造一座「人造山」。
林彪是這麼認為的:1958年後,中蘇兩國產生嚴重分歧,蘇聯方面撤回了所有援華專家,與美國的關係有所緩和。假以時日,或許蘇軍會長驅直入,經過華北平原向北京發起進攻。
由於華北無險可守,蘇軍依託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可以在一晝夜間抵達北京城下。
戰略上沒有縱深,北京、包括天津、張家口、八達嶺地區幾乎一馬平川。
相當於封建時期北方游牧部族的騎兵,能在短時間內揮師南下侵犯中原政權。
一旦駐西伯利亞和外蒙古的蘇軍坦克部隊突破張家口,那麼北京將會在幾小時之內陷落。
鑒於此,林彪提出了「人造山」相關工程計劃,重點解決華北、蘇北、西北平原地區的防禦問題。
圖|居延海地區的一號「人造山」
1965年初,中央決定先建立5個建造「人造山小組」,在天津、蘇北地區試點。
「人造山」工程主要提供給解放軍遠程火炮部隊使用,兩座山之間不能太近,每一座山要輻射40~50公里的區域。
山與山之間還要連接相互抵達的通道,與地面防禦工事互為依託,達到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目標。
「人造山」防禦計劃類似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修建的地下要塞;或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修建的坑道工事。
1967年5月,工程兵在北京召開了「人造山」工程會議,制定了華北和蘇北平原「人造山」工程戰術。
技術要求規劃在全國修建滿足300個步兵師使用的「人造山」防禦工程,獲得了毛主席、林彪的批准。
林彪向工程兵下達了死命令,在他的想像中,「人造山」的形狀為單方菱形或者雙方橢圓形,高度不能低於20米;正面寬250~400米,縱深要達到120米以上,地下坑道總長約600~1千米左右,預留6個至10個出口。
地下工事至少能抵禦250公斤的航空炸彈,內部需要自然通風、供電、供水,讓300~500名的解放軍戰士在地底生活至少一個月。
隨著1969年「珍寶島事件」爆發,中央軍委加快了「人造山」工程的建設時間。
1969年11月,第一座「人造山」工程修建於從呼和浩特進包頭去烏魯木齊的必經之路上,也就是如今的居沿海地區。
居延海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西漢初期,名將霍去病攻佔河西走廊、擊潰匈奴,走的就是這條路。
居延海南臨黑河,北面是一片戈壁灘,往東就是遼闊的平原,沿河兩岸水草茂盛。上級領導之所以把第一座「人造山」建在這裡,就是想看看工程建造之後的效果。
經過了數年的建造,第一座「人造山」工程終於結束,林彪準備親自去看看,猶豫再三,他還是決定派秘書張雲生和李文普去瞧瞧,回來再做詳細彙報。
到達現場後,張雲生和李文普發現所謂的「人造山」工程,其實就是一個小土包,從外部看上去根本不像一座真山。
工程兵指揮員解釋說:「人造山」工程難度相當大,動用了一個營的兵力,用機械施工搞了數年才勉強完工。
光是動用的鋼筋水泥,包括從遠處運來的石頭土方就夠建一座大工廠。
至於具體的修建經費沒有明說,根據皮定均將軍的回憶:一座「人造山」工程至少要花費5,000萬元人民幣!
考慮到「人造山」工程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5,000萬元人民幣堪稱一個天文數字了。
在這次考察中,張雲生和李文普發現了「人造山」工程的許多設計缺陷。
圖|粟裕與毛主席握手
比如「人造山」工程都建於平原地區上,四周幾乎無險可守。就算解放軍堆起了「人造山」,敵人也不會傻傻地往前猛攻。只要放上一兩個師從遠處包圍,至多不超過兩個月,地底的解放軍就會不戰而降。
或者敵人乾脆用火攻,「人造山」防禦工程等於不攻自破。
聽到了張雲生和李文普二人的彙報後,林彪陷入了沉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蘇兩個大國之間終究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當1971年9月林彪墜機後,「人造山」工程很快就被摒棄不談。
因此,1970年,粟裕將軍視察華北、西北邊防地區時,他看到了「人造山」工程,認為「人造山」工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作用。
對於荒漠上的這個工程,粟裕形象地把它比作「孤懸小島」。
向周總理彙報時,粟裕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現代戰爭中面對敵人寬正面大縱深的進攻,這種防禦工事比二戰中的法國馬其諾防線強不了太多。
考慮到修建一座「人造山」工程耗費的物力和人力,粟裕還是希望黨中央能夠從實際角度出發,立即叫停這項工程。
因為是和「林副主席」對著干,所以粟裕將軍才會主動宣布離職,一向謹言慎行的周總理表示同意粟裕的觀點。
結語
關於「人造山」工程到底有沒有用?至今還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認為有用的人給出的理由是:如果敵人當真闖入華北、蘇北、西北平原,依託「人造山」工程,解放軍霎時間炮火齊發,對敵人絕對是個重創。
還有人拿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修建的坑道作為佐證,認為:「人造山」工程的防禦能力遠比上甘嶺時期志願軍修建的地下坑道強。
圖|粟裕大將在1970年考察路線
倘若中蘇兩國真的爆發戰爭,解放軍守備部隊以坑道為依託,利用陣地上的工事進行防守,疲憊消耗敵人,贏得反擊準備所必要的時間。
「人造山」工程對佔領表面陣地的敵人,有著騷擾、反擊或牽制的重要作用,大部隊可以與守在「人造山」工程地底的解放軍部隊發起反擊。
反對者的理由還是把「人造山」工程與馬其諾防線和日軍在中國東北建立了「防蘇要塞」畫上等號。
兵無常形,水無常勢。
只有事先充分了解把握敵情和民情,才能做到百戰不殆。
作為擅長「出奇制勝」的解放軍將領,粟裕不贊成解放軍部隊傻傻地死守一處。
當然,粟裕將軍把毛主席的軍事理論活學活用,也是他取得如此多戰功的關鍵。
不管怎樣,粟裕將軍能在那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中,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向周總理進行彙報,不畏強權,這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無論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粟裕將軍善於獨立思考,發揮出創造性的軍事才能,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粟裕將軍人品高尚,不爭功、不爭權,為人心胸寬廣、以德報怨,不愧為十大大將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