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前言
火藥曾是中國古代的輝煌發明,但自近現代以來,西方強國牢牢把握了這一技術的主導權。
尤其是在火炮模塊化裝葯這一關鍵領域,中美俄等國爭鬥多年,卻始終找不到最佳解決方案。
讓人驚訝的是,年過六旬的中國科學家王澤山,憑藉一生的堅持與探索,攻克了這一「全球公認的難題」。
從模塊化裝葯到極寒作戰火炮,再到廢舊炸藥回收,他的成就讓世界重新審視「中國火藥」。
他是如何憑藉一己之力,打破這片技術封鎖的天塹的?
「炸藥拼圖」拼出世界最強火炮系統
火炮射程和精準度的提升,取決於它的「心臟」——裝葯系統。
在全球軍事裝備的演進中,模塊化裝葯一直被視為突破火炮作戰性能極限的關鍵。
但這一領域卻被一道技術鴻溝死死困住:如何在不改變火炮結構的前提下,實現遠射程與低後坐、低過載的平衡?
王澤山在60歲時接下這項科研任務。
面對全球強國尚未攻克的難題,他沒有迴避,而是選擇用最原始的辦法打基礎。
他沒有坐在辦公室閉門造車,而是親自下到實驗室,搭設備、建模型,帶領團隊歷經數千次彈道模擬試驗,逐步構建出一個全新的技術體系——全等式模塊裝葯。
這項技術本質上是通過不同類型火藥的科學融合,構成一個穩定的裝葯模塊單元,使其既能產生強勁推進力,又能保持火炮系統結構的完整性與安全性。
與傳統「人工分段裝葯」的方式不同,王澤山的方案實現了自動化模塊切換,大幅提升了火炮的反應速度和命中精度。
這一成果突破了過去歐美主戰火炮「雙模塊」換裝慢、精準度低的技術瓶頸,使得我國主戰火炮射程提升20%,發射過程中的最大過載降低了25%。
技術成熟後,該方案迅速在解放軍新一代火炮系統中推廣應用,不僅提升了火炮性能,還降低了操作難度和維護成本。
國際軍械界曾斷言:「模塊化裝葯要想做到一體高效,是不可實現的理想結構。」
而中國,不但實現了,還以實裝戰力的形式改變了這一判斷。
這意味著中國在火炮技術上從「跟跑」變為「領跑」,模塊裝葯不再是戰場負擔,而成了壓倒性優勢。
零下40度也能打
在戰場環境日益多元的今天,火炮不僅要「打得遠」,更要「打得穩」、「打得全」。
其中最大的技術挑戰之一,便是極寒環境下的火藥燃燒與火炮穩定性問題。
極寒條件下,火藥燃燒效率會急劇下降,推進曲線變得不穩定,甚至導致點火失敗和炸膛事故。
尤其是在我國北疆、東北高原以及邊境高寒地帶,這樣的氣候情況極為常見。如果無法克服低溫障礙,再先進的火炮也將形同擺設。
為此,王澤山帶隊開啟了一場「寒地火藥適配革命」。
他們將實驗室搬進低溫實驗倉,對火藥配方進行微調,從材料結構、推進劑特性,到燃燒速度曲線等逐項優化。
在實際測試中,科研人員在零下40度的條件下進行點火試驗,逐步推演出火藥在極寒狀態下的燃燒模式與穩定特性。
最終,王澤山團隊研發出一種在零下40度,仍能保證95%以上標準射程和發射穩定率的新型裝葯體系。
這一成果不僅打破了寒帶條件下「火炮不能打」的國際難題,也讓中國火炮在極寒戰區具備「全天候戰鬥力」。
該技術已被列入解放軍寒區裝備標準,現已在多個高原、邊境部隊部署使用,有效解決了高寒條件下作戰火力斷點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一技術突破也為未來太空環境、極地軍事拓展打下基礎。
王澤山曾說:「火藥的極限,不應由天氣決定。」
正是這種信念和對每一個細節的不妥協,使得中國軍工在全球極端環境作戰適配領域,實現了從「短板」到「王牌」的飛躍。
中國火藥界的綠色奇蹟
在火炮系統之外,還有一個常被忽視卻極其重要的難題:廢舊火藥處理。
全球每年有數十萬噸廢棄火炸藥產生。以往,國際通行做法是焚燒、填埋甚至海洋傾倒。
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浪費極大,還對環境和公共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許多國家因廢炸藥爆炸事故導致工人傷亡、污染事故頻發。
面對這一難題,王澤山又一次站了出來。他帶領團隊開創了一條全球首創的技術路徑:火藥資源化再利用。
核心思路是利用物理分離、化學穩定和成分重組三步法,對廢葯進行無害化處理並再生為推進劑。
這不僅要求技術極其精準,還要整個工藝流程在常溫、常壓或可控條件下運行,避免二次爆炸風險。
王澤山團隊自己設計圖紙、搭建實驗裝置、編寫控制系統,歷時三年,終於實現60%以上成分回收,再生火藥性能達原產品85%。
這一成果震驚全球,被聯合國軍事環保組織評價為,「具備軍工行業革命意義的綠色工藝」,至今仍是世界唯一實現,工業級再生使用的火炸藥處理系統。
它已全面列入我國軍隊報廢彈藥管理計劃,並被用以延長軍備壽命、節省成本。
而最令人敬佩的是,王澤山從不將科研成果私有化。
這項關鍵技術他沒有申請個人專利,也沒有成立公司盈利,反而將節約的數億元國家資金視為對科研使命最好的回報。
他個人所得的1000萬元國家最高科技獎獎金也全數捐出,用於支持高校基礎研究和貧困地區教育事業。
他不為名利,只為國家。
他說:「炸藥是殺器,但用好了,也能造福人類。」
這是他幾十年科研生涯的信念,也是中國火藥科技真正「綠色轉身」的標誌。
結語
從火藥的發明地到火炮科技的領跑者,中國經歷了數百年跌宕的技術沉浮。
而今天,憑藉王澤山及其背後科研團隊的堅持與奮鬥,中國終於在火藥這個古老的技術上實現了真正的現代化超越。
模塊裝葯、極寒作戰、綠色回收——這一系列突破不僅是軍事技術的躍升,更是科學理想與家國情懷的交織。
王澤山不是神話,但他的故事,已然成為當代科研工作者最值得仰望的燈塔。
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他用一生告訴我們:真正的「硬科技」,不是堆錢砸出來的,而是靠幾十年「冷板凳」,靠心裡裝著國家、肩上扛著責任的科學家們,一點一滴干出來的。
參考資料:
82歲工程院院士王澤山:一輩子研究火炸藥,攻克世界性難題.澎湃新聞.2017.12.23
技術派|一甲子寫就火藥傳奇,淺談王澤山院士火炸藥領域貢獻.澎湃新聞.2025.1.9
火藥王!他讓中國火炮技術超越歐美 壓著敵人打.央視網.20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