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本次印巴空戰當中,中國裝備的表現,打破了外界過去對於中國裝備的所有質疑,同時也更新了他們對於現代戰爭的認知:俄烏衝突並非未來戰爭形態,以信息化體系為支撐的現代空戰,才應當是軍事力量的發展方向。
當然,按照巴基斯坦方面所公布的更多細節來看,這次殲10CE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有趣,我們甚至可以說,對於殲10CE這次所斬獲的戰果,其自身並沒有承擔主要的作用,擔任引導工作的反而是位於二線的預警機,也就是實現了真正的「A射B導」。意味著巴基斯坦空軍,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新時代的的空中作戰體系,較之於對面的印度軍隊完全拉開了代差。
而作為巴基斯坦軍隊的「師傅」,解放軍對於這套體系的理解極其深刻,不僅在空戰層面上落實了這一套全新體系建設,在海戰領域上也有著極高的建樹,搭配現有的遠程打擊武器,已經能夠對強敵實施有效威懾,真正做到千里之外取敵上將首級。
01.055大驅也能做到同款能力
根據央視新聞在近期的報道稱,055大型驅逐艦二號艦「拉薩」艦,近期在某海域舉行實戰演訓,艦上的官兵接受了央視新聞的採訪。報道提到,該艦的海軍一級上士王銘尉表示,「拉薩」艦通過所搭載的數據鏈,能夠與空中的預警機進行戰場態勢互聯,這是一種典型的拓寬
場態勢感知能力的手段,在對海、對空作戰上,能夠為「拉薩」艦指示超視距目標。
這裡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這裡指的「超視距」,並非是空戰領域的特定名詞,並不是我們常知的視距之外的空中作戰BVR,而是一種更加全新的戰場理念,近似於這次印巴空戰當中,殲10C所扮演的角色。
從具體描述上看,王銘尉所提到的「超視距」,恐怕指的是超出「拉薩」艦所搭載的雷達的探測範圍之外的更遠的目標,這也就意味著「拉薩」艦其自身的定位,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海上作戰平台,更像是一個信息匯總處理並且兼顧打擊能力的節點,作為新時代海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02.千里之外能夠擊沉航空母艦?
儘管從理念的角度上來說,CEC協同交戰體系並非什麼新鮮事物,早在1989年,就已經於兩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上加裝了相關的設備,在海軍編隊層面上已經能夠實現協同交戰。但較之於美國海軍,中國海軍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配備了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鷹擊」-21型艦載反艦彈道導彈,這也是中國「區域拒止」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彈服役之時,許多人都認為,由於這款導彈的射程,已經超出了常規驅逐艦的火控雷達引導範圍,具體的使用方式,或許就是基於協同交戰理論所實施的,也就是通過探測範圍更遠的預警機進行引導。如今,央視公開宣布了「拉薩」艦具備這一能力,也相當於變相承認了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具備千里之外打擊敵方航空母艦的能力。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相較於過去的傳統水面作戰,這種新打擊方式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中國「區域拒止」能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局限性,將打擊的主要任務,全都交給陸基反艦彈道導彈來執行。
從宏觀的角度上來說,這既是一個好事,也是一個壞事。在解放軍反隱身體系已經完成建設,隱身殲擊機群裝備量迅速擴大的大背景下,對手不可能,也不敢深入深入中國內陸,用對付蘇聯的戰法,用隱身轟炸機對這些反艦彈道導彈的發射車進行獵殺。
但在另一方面,中國海軍終究還是要「走出去」的,以陸制海理論固然可以緩解壓力,但也不能成為海軍的「溫床」,而這套全新體系的出現,可以說是解決了燃眉之急。
03.未來海戰會如何發展?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隨著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當中的分量進一步加重,維護海外利益的需求也即將成為中國海軍未來的主要任務,但與美國不同的一點是,中國並沒有在海外擁有著大量的軍事基地。
儘管存在吉布地這一個支點可以用於補給,但這也僅僅是能夠支撐得起亞丁灣護航編隊,這樣的小規模存在艦隊而已。一旦整體規模擴大到1到2個航母戰鬥群,這個基地在情報後勤上所能提供的支持,那就只是「杯水車薪」了。
在這個大前提之下,依託於全新的對海打擊體系,抵消強敵在全球範圍內所擁有的「基地優勢」,殲滅對手有生力量,取得制海權,同時保衛海上交通線,就成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同時,這一類遠程打擊手段並不應該只局限於用在對付航母上,在海外干涉任務之時,射程上千公里的遠程導彈,也足以讓海上編隊遠離傳統威脅區,實現真正的「防區外攻擊」。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如今的美國軍隊內部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擔憂自身的海上霸權遭到挑戰,可無論他們擔不擔憂,事實就一直擺在這裡。
光是從過去五年以來,雙方艦隊增量的對比上,就可以明顯發現,美國後繼乏力,且艦隊老化所需要的新船也「青黃不接」。30多年前的美國軍隊服役的主力艦是「阿利•伯克」,卻不曾想,30年之後的美國軍隊,依舊是在這一型艦船上進行縫縫補補。這背後體現出的不僅是美國科研能力的全面下降,也是綜合國力衰退的一個重要體現,中美之間已然攻守易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