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南海局勢因一場中美戰機的近距離交鋒再度成為焦點。兩架中國殲-16戰機與美菲聯軍的七架軍機在黃岩島上空強硬對峙,以2敵7最終以美軍調整航向告終。
於情於理,中國戰機的攔截行為合理合法,可誰也沒想到一個月後,根據媒體5月26日的消息,菲律賓對華態度的微妙轉變,外長口風一轉,鬆口稱願意與中國和解!
殲-16「雙挑」美菲聯隊
5月初,美菲兩國在「肩並肩」聯合軍演中,派出包括B-1B戰略轟炸機、F-16和F/A-18戰機在內的七架軍機,意圖逼近中國黃岩島空域。
可剛剛開始行動,美菲的意圖就迅速被中國軍方察覺,兩架從西沙永興島起飛的殲-16戰機緊急升空攔截。
殲-16作為中國現役主力重型戰機,憑藉1800公里的作戰半徑和先進的雷達系統,在遠程攔截中佔據天然優勢。其配備的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跟蹤數十個目標,搭配PL-15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很輕鬆就能在美軍機進入黃岩島空域前便鎖定威脅。
台灣退役少將栗正傑分析稱,美軍此次出動B-1B轟炸機,實為「關島到南海」超長航程下的無奈選擇,而護航的F-18戰機則受限於油量,必須依賴空中加油支援。
相比之下,殲-16依託永興島的前沿部署,能以更短的反應時間和更持久的滯空能力壓制對手,極具威懾力。
據菲媒報道,攔截過程中,殲-16採取強硬飛行姿態,與美菲軍機展開長時間周旋,甚至一度以「桶滾」機動貼近B-1B,迫使對方放棄原定航線。
儘管美軍未公開承認退讓,但美國《防務新聞》罕見反思B-1B在高強度對抗中的局限性,直言美軍這種手段,而非直面現代化防空體系。
菲律賓的「服軟」信號
距離空中交鋒結束不到一個月,菲律賓外長馬納羅在亞細安峰會上突然釋放緩和信號,稱「願與中國達成更多協議維護南海和平」。
這一表態與菲方此前頻繁炒作仁愛礁、黃岩島爭議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態度堪稱180度大轉彎。
事實上,中菲早在2024年就仁愛礁補給問題達成臨時協議,並於2025年初同意延續合作。馬納羅此次表態,其實是對華關係的止損之舉。
菲律賓的轉向並非偶然,空中對峙暴露了美菲軍事合作的短板,美軍遠程轟炸機缺乏有效護航,而菲軍F/A-50輕型戰機性能有限,在殲-16時難以對抗。更尷尬的是,演習中菲方派出的兩架F/A-50竟全程縮在美機後方。
此外,菲律賓加速推進《南中國海行為準則》談判的提議,也暗含對區域穩定的現實考量。自2002年啟動談判以來,這一準則因各方分歧拖延20餘年,談判進度慢到可憐。
菲方此時重提提速,既是為自身爭取話語權,也是試圖平衡中美在南海的影響力。跟著美國喊口號容易,但真要被推上前線當炮灰,小馬科斯政府可沒那個膽量。
可必須要警惕的是,儘管釋放和解信號,但菲律賓並未停止軍事布局。
菲律賓軍備升級與基地擴建
5月27日,根據媒體報道,菲總統小馬科斯高調宣布擴建蘇比克灣海軍基地,並接收首艘配備垂直發射系統的「米古爾·馬爾瓦爾」號護衛艦。
該艦搭載16枚防空導彈和8枚反艦導彈,號稱「菲海軍史上最強戰艦」。
不過從技術角度看,菲律賓的裝備在專家眼中僅是「入門級」升級。菲海軍新護衛艦排水量僅3200噸,反艦導彈射程不足200公里,防空導彈最大攔截高度不過10公里。
但值得警惕的是,菲律賓此次還將同時接收美製無人艦艇、法式快艇和日造巡邏艦,但這也暴露出後勤與技術人員培訓的潛在風險,有可能出現印度「萬國牌」同樣的情況。
此外,蘇比克灣新基地的選址耐人尋味。該港口歷史上曾被美、日用作軍事據點,如今菲方允許美法艦艇停靠維修,未來不排除為美軍提供戰略支點。
顯而易見,殲-16此前逼退美軍戰機是技術實力的展示,但也是區域力量對比的縮影。菲律賓的服軟與軍備升級看似矛盾,但其實也是菲律賓的無奈之舉,這種「騎牆外交」真是菲律賓這種小國的常規操作。
對中國而言,此次事件驗證了前沿部署與裝備現代化的有效性,但菲方的「兩手準備」也提醒我們,南海的和平從不依賴單一事件,而是長期戰略定力與外交智慧的結合。未來無論是行為準則談判,還是軍事互動,南海的「動態平衡」仍將考驗中菲雙方的耐心與剋制。
參考資料
從新艦艇到新基地,菲律賓頻繁升級海上力量,專家:需警惕新基地為他國所用 環球網2025-05-27
中美軍機黃岩島上空激烈對峙!退將曝殲-16「戰鬥半徑」優勢 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