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上世紀90年代初,烏克蘭工程師在本國失業,中國卻為他們安排了專家村、雙倍工資、免費住房、全額醫保。
這場沒有硝煙的「搶人大戰」,到底是誰真正贏了?
歷史背景與引進契機
1991年蘇聯解體那年,烏克蘭接過了35%的軍工產業,包括馬達西奇、安東諾夫設計局等頂級技術資產,看起來像是繼承了半壁江山,結果轉眼成了包袱。
全國GDP直接下滑11%,通貨膨脹四千多倍,一袋麵粉一早上一個價,晚上翻三倍。
科研機構發不出工資,科研人員月薪不到20美元,折算一下,還買不起半塊麵包。
安-255「夢想」運輸機的首席設計師金琴科,乾脆改行當計程車司機。
哈爾科夫的火箭專家去做木匠,敖德薩的核動力專家賣皮帶、修電視。
整條科研產業線斷崖式下沉,有技術、有經驗,卻被現實逼得找不到出路,而遠在東方的中國,正面臨技術封鎖的鐵門死死卡住脖子。
發動機造不出來,戰鬥機上不去天,造船廠里連艦船配套系統都缺胳膊少腿。
有一段時間,國內科研圈流傳一句話:「用10年時間干別人30年前的事。」
在這背景下,李鵬總理拍板啟動「雙引工程」——引進人才、引進技術。目標很直接,三年內要形成支撐型科研團隊,十年內搞定關鍵技術。
1992年底,外交部和國防科工委同時行動。
先從烏克蘭摸底,再派小組專程赴基輔、哈爾科夫、尼古拉耶夫「見人聊工資」。
給出的待遇簡單粗暴:月薪500美元,相當於當地20倍;專家住房全包,專人接送;孩子上學有俄語班,醫療全覆蓋,簽合同就給一輛自行車。
第一批烏克蘭專家一到西安,住進專門修建的「專家村」,直接搬來基輔的建築圖紙,連廚房窗帘都是蘇聯款式。
鍋碗瓢盆全換上進口貨,連灌腸都是從哈爾科夫冷藏空運過來,一到早上樓下就飄著熟悉的烏克蘭香腸味。
有專家私下講:「這裡比我原來研究所還像烏克蘭。
合作模式與技術突破
專家到位之後,問題並沒解決一半,而是剛剛開始,技術封鎖不只是硬體短板,還有「方法斷層」。
國內當時搞航空發動機,手上連個完整的性能曲線圖都沒摸過。
研究人員憑感覺「蒙著干」,有的甚至連穩定燃燒原理都沒吃透,換句話說,硬體有樣品,軟體沒腦子。
於是,專家帶著徒弟「從圖紙教起」。
一天兩班倒,講解材料疲勞、氣動布局、燃燒室冷卻系統,邊講邊畫圖,徒弟邊記邊做模型。
重慶那家中烏合資工廠,5年時間,把10多項航空核心技術徹底吃透,直接用在後來的L-15教練機身上。
而在大連那頭,瓦良格號那艘從烏克蘭買來的空殼航母,停在造船廠吃灰了快一年。
沒人能修,沒人敢拆,甚至有人懷疑這東西根本沒用。
直到一支烏克蘭團隊抵達,由前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工程師巴比奇領頭,用三個月時間把艦體「摸個遍」,提出一整套修復方案。
關鍵一環是推進系統,引入原蘇聯DN80燃氣輪機技術,讓這艘龐然大物終於動了起來。
這件事在軍工圈引發震動——中國不是買了一艘航母,而是把「造航母的說明書」也帶回來了。
除了航母,烏克蘭專家在極地科考和海軍後勤上也立下戰功。
原本停工多年的破冰船項目重新啟動,烏克蘭工程師根據前蘇聯設計改造出雪龍號,後來進駐南極中山站的就是這艘船。
同樣模式下,青海湖號成為中國第一批大型綜合補給艦,技術脫胎於烏方提供的藍圖。
更重要的是團隊帶來的「習慣」也被保留下來。
專家們習慣開工前復盤所有參數、施工前把設計圖標註到毫米級別、驗收必須多次靜力測試。
中方技術骨幹開始反覆強調這些流程。
一句話總結:技術能教,細節更值錢。
人才傳承與本土化轉型
引進一批專家,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想真正跨過技術斷層,得把外腦變內腦,變「輸血」為「造血」。
這一步最難,光靠熱情不行,得下真功夫。
重慶那家合資廠,烏克蘭工程師不喜歡開會,喜歡直接拉著幹活。
剛來第一年,車間里中方技術員不會看他們手繪的草圖,連筆跡都認不清。
後來乾脆人盯人,每台設備後面站一對:一個講、一個記、一個操作、一個糾錯。
哪怕下班了也不走,有時候技術員晚上回宿舍,還得被拉著看一遍傳動系統動畫。
五年之後,中方團隊終於,自己能做出一台完整的AI-222發動機樣機,放到L-15上試飛,沒有一次返工、沒有一塊核心零部件報廢。
老外說:「從徒弟變師傅,就在這一架飛機上。」
殲-15艦載機項目更典型。當年接收蘇-33原型機,關鍵在於怎麼拆解圖紙、重新建模。
蘇聯設計風格複雜,一塊彈射起落架上能裝十幾道安全栓。
本土工程團隊硬是用三年時間,把每一個部件參數對照出來,結合烏專家口述經驗重構結構邏輯,造出第一架國產殲-15。
一位老工程師說得直接:「蘇-33這飛機我們之前連坐都沒坐過,照樣干出自己的版本。靠的不是膽,是技術鏈被補上了。」
技術本地化不是把外方趕走,而是讓外方認同你能幹成事。
陝西航空基地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從零開始整出120平方公里產業區,從發動機、航電系統、雷達組件到整機集成,全產業鏈都攏到一處。
烏方專家就在這個基地里落了根。
年輕人做產品,老專家做工藝改進、流程設計、容差控制。
有人白天干項目,晚上教俄語、講材料熱處理。五六年下來,原來一百多人來的團隊,已經變成幾百人本地化研發班底。
2024年,中烏科技對接活動在這片區搞了十幾場,新能源、農業機械、種子改良……
凡是能幹的都拿技術出來轉化。
一位來自哈爾科夫的老教授退休時笑著說:「30年前的航母夢,在這變成現實。現在是農業夢、智能夢,我們又趕上了。」
退休生活與歷史迴響
技術搞成了,人卻老了。
一批最早來的專家已經70多歲,有的干到最後一天才離崗。
國家給出的待遇沒縮水,每月退休金2萬元起,住房歸個人所有。
專家村沒拆,變成了老年社區。俄語角每周三開,樓下是棋牌室,門口還掛著大紅橫幅寫「中烏專家之家」。
西安、北京兩地的社區服務做得細,連日常配菜都考慮到東歐口味。
超市有罐裝紅菜湯,食堂能吃到牛奶煮麵,文化宮還安排「廣場舞教學+烏克蘭民族舞」聯排。
有時候節日一過,孩子從全國各地回來看望,門口停著滿滿一排車。
一部分專家選擇回烏克蘭養老。
國家給出路費補貼,手續一條龍,退休金照發,臨走還送紀念章和中烏友誼證書。
有專家離開十年後,又被返聘回來講課,站在講台上說:「這裡像我年輕時的哈爾科夫,但更有朝氣。」
孩子的問題解決得也快。
上世紀90年代後出生的專家子女,大多接受中國基礎教育,不少人考上985、211,後來去俄羅斯或德國深造,還有回烏克蘭的。
有一批人成了「中烏混合型技術人才」,能說三國語言、能看兩套技術體系。
山東的中烏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就是當年烏專家的兒子。
研究院搞的是新材料微結構技術,很多原理來自蘇聯材料學基礎,但研發邏輯是中國主導。
這種融合,不需要標籤,也沒有宣傳,只有日復一日的實驗和項目。
講起這些事,一位曾參與航母改造的老專家說得乾脆:「我們參與了一個大國崛起的全過程,沒人強求,沒人忽略。」
這些話沒人播、沒人演,卻被記錄在檔案館一份份回執、技術報表、退休工資明細里。
參考資料:
1. 王建偉:《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軍工人才的流動與影響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0年第3期
2. 中國航發集團:《AI-222渦扇發動機國產化項目總結報告》,2023年內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