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2025年05月22日22:02:10 軍事 1245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上世紀90年代初,烏克蘭工程師在本國失業,中國卻為他們安排了專家村、雙倍工資、免費住房、全額醫保。

這場沒有硝煙的「搶人大戰」,到底是誰真正贏了?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歷史背景與引進契機

1991年蘇聯解體那年,烏克蘭接過了35%的軍工產業,包括馬達西奇安東諾夫設計局等頂級技術資產,看起來像是繼承了半壁江山,結果轉眼成了包袱。

全國GDP直接下滑11%,通貨膨脹四千多倍,一袋麵粉一早上一個價,晚上翻三倍。

科研機構發不出工資,科研人員月薪不到20美元,折算一下,還買不起半塊麵包。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安-255「夢想」運輸機的首席設計師金琴科,乾脆改行當計程車司機。

哈爾科夫的火箭專家去做木匠,敖德薩核動力專家賣皮帶、修電視。

整條科研產業線斷崖式下沉,有技術、有經驗,卻被現實逼得找不到出路,而遠在東方的中國,正面臨技術封鎖的鐵門死死卡住脖子。

發動機造不出來,戰鬥機上不去天,造船廠里連艦船配套系統都缺胳膊少腿。

有一段時間,國內科研圈流傳一句話:「用10年時間干別人30年前的事。」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在這背景下,李鵬總理拍板啟動「雙引工程」——引進人才、引進技術。目標很直接,三年內要形成支撐型科研團隊,十年內搞定關鍵技術。

1992年底,外交部和國防科工委同時行動。

先從烏克蘭摸底,再派小組專程赴基輔、哈爾科夫、尼古拉耶夫「見人聊工資」。

給出的待遇簡單粗暴:月薪500美元,相當於當地20倍;專家住房全包,專人接送;孩子上學有俄語班,醫療全覆蓋,簽合同就給一輛自行車。

第一批烏克蘭專家一到西安,住進專門修建的「專家村」,直接搬來基輔的建築圖紙,連廚房窗帘都是蘇聯款式。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鍋碗瓢盆全換上進口貨,灌腸都是從哈爾科夫冷藏空運過來,一到早上樓下就飄著熟悉的烏克蘭香腸味。

有專家私下講:「這裡比我原來研究所還像烏克蘭。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合作模式與技術突破

專家到位之後,問題並沒解決一半,而是剛剛開始,技術封鎖不只是硬體短板,還有「方法斷層」。

國內當時搞航空發動機,手上連個完整的性能曲線圖都沒摸過。

研究人員憑感覺「蒙著干」,有的甚至連穩定燃燒原理都沒吃透,換句話說,硬體有樣品,軟體沒腦子。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於是,專家帶著徒弟「從圖紙教起」。

一天兩班倒,講解材料疲勞、氣動布局、燃燒室冷卻系統,邊講邊畫圖,徒弟邊記邊做模型。

重慶那家中烏合資工廠,5年時間,把10多項航空核心技術徹底吃透,直接用在後來的L-15教練機身上。

而在大連那頭,瓦良格號那艘從烏克蘭買來的空殼航母,停在造船廠吃灰了快一年。

沒人能修,沒人敢拆,甚至有人懷疑這東西根本沒用。

直到一支烏克蘭團隊抵達,由前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工程師巴比奇領頭,用三個月時間把艦體「摸個遍」,提出一整套修復方案。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關鍵一環是推進系統,引入原蘇聯DN80燃氣輪機技術,讓這艘龐然大物終於動了起來。

這件事在軍工圈引發震動——中國不是買了一艘航母,而是把「造航母的說明書」也帶回來了。

除了航母,烏克蘭專家在極地科考和海軍後勤上也立下戰功。

原本停工多年的破冰船項目重新啟動,烏克蘭工程師根據前蘇聯設計改造出雪龍號,後來進駐南極中山站的就是這艘船。

同樣模式下,青海湖號成為中國第一批大型綜合補給艦,技術脫胎於烏方提供的藍圖。

更重要的是團隊帶來的「習慣」也被保留下來。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專家們習慣開工前復盤所有參數、施工前把設計圖標註到毫米級別、驗收必須多次靜力測試。

中方技術骨幹開始反覆強調這些流程。

一句話總結:技術能教,細節更值錢。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人才傳承與本土化轉型

引進一批專家,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想真正跨過技術斷層,得把外腦變內腦,變「輸血」為「造血」。

這一步最難,光靠熱情不行,得下真功夫。

重慶那家合資廠,烏克蘭工程師不喜歡開會,喜歡直接拉著幹活。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剛來第一年,車間里中方技術員不會看他們手繪的草圖,連筆跡都認不清。

後來乾脆人盯人,每台設備後面站一對:一個講、一個記、一個操作、一個糾錯。

哪怕下班了也不走,有時候技術員晚上回宿舍,還得被拉著看一遍傳動系統動畫。

五年之後,中方團隊終於,自己能做出一台完整的AI-222發動機樣機,放到L-15上試飛,沒有一次返工、沒有一塊核心零部件報廢。

老外說:「從徒弟變師傅,就在這一架飛機上。」

殲-15艦載機項目更典型。當年接收蘇-33原型機,關鍵在於怎麼拆解圖紙、重新建模。

蘇聯設計風格複雜,一塊彈射起落架上能裝十幾道安全栓。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本土工程團隊硬是用三年時間,把每一個部件參數對照出來,結合烏專家口述經驗重構結構邏輯,造出第一架國產殲-15

一位老工程師說得直接:「蘇-33這飛機我們之前連坐都沒坐過,照樣干出自己的版本。靠的不是膽,是技術鏈被補上了。」

技術本地化不是把外方趕走,而是讓外方認同你能幹成事。

陝西航空基地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從零開始整出120平方公里產業區,從發動機、航電系統、雷達組件到整機集成,全產業鏈都攏到一處。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烏方專家就在這個基地里落了根。

年輕人做產品,老專家做工藝改進、流程設計、容差控制。

有人白天干項目,晚上教俄語、講材料熱處理。五六年下來,原來一百多人來的團隊,已經變成幾百人本地化研發班底。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2024年,中烏科技對接活動在這片區搞了十幾場,新能源、農業機械、種子改良……

凡是能幹的都拿技術出來轉化。

一位來自哈爾科夫的老教授退休時笑著說:「30年前的航母夢,在這變成現實。現在是農業夢、智能夢,我們又趕上了。」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退休生活與歷史迴響

技術搞成了,人卻老了。

一批最早來的專家已經70多歲,有的干到最後一天才離崗。

國家給出的待遇沒縮水,每月退休金2萬元起,住房歸個人所有。

專家村沒拆,變成了老年社區。俄語角每周三開,樓下是棋牌室,門口還掛著大紅橫幅寫「中烏專家之家」。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西安、北京兩地的社區服務做得細,連日常配菜都考慮到東歐口味。

超市有罐裝紅菜湯,食堂能吃到牛奶煮麵,文化宮還安排「廣場舞教學+烏克蘭民族舞」聯排。

有時候節日一過,孩子從全國各地回來看望,門口停著滿滿一排車。

一部分專家選擇回烏克蘭養老。

國家給出路費補貼,手續一條龍,退休金照發,臨走還送紀念章和中烏友誼證書。

有專家離開十年後,又被返聘回來講課,站在講台上說:「這裡像我年輕時的哈爾科夫,但更有朝氣。」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孩子的問題解決得也快。

上世紀90年代後出生的專家子女,大多接受中國基礎教育,不少人考上985、211,後來去俄羅斯德國深造,還有回烏克蘭的。

有一批人成了「中烏混合型技術人才」,能說三國語言、能看兩套技術體系。

山東的中烏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就是當年烏專家的兒子。

研究院搞的是新材料微結構技術,很多原理來自蘇聯材料學基礎,但研發邏輯是中國主導。

這種融合,不需要標籤,也沒有宣傳,只有日復一日的實驗和項目。

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如今處境怎樣?報酬豐厚足夠頤養天年 - 天天要聞

講起這些事,一位曾參與航母改造的老專家說得乾脆:「我們參與了一個大國崛起的全過程,沒人強求,沒人忽略。」

這些話沒人播、沒人演,卻被記錄在檔案館一份份回執、技術報表、退休工資明細里。

參考資料:

1. 王建偉:《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軍工人才的流動與影響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0年第3期

2. 中國航發集團:《AI-222渦扇發動機國產化項目總結報告》,2023年內刊資料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淮海戰役關鍵時刻,粟裕身上的壓力有多大?七天沒法睡覺! - 天天要聞

淮海戰役關鍵時刻,粟裕身上的壓力有多大?七天沒法睡覺!

1948年12月4日深夜,徐州西南的荒野上,一支3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正在倉皇逃竄。華野指揮部內,粟裕盯著地圖上不斷移動的箭頭,突然抓起電話下達命令:「所有部隊向永城方向追擊,杜聿明跑不出我們的五指山!」此時的他已連續七天沒法睡覺,美尼爾氏綜
耗資84億美元,沙特Neom氫能工廠找不到買家 - 天天要聞

耗資84億美元,沙特Neom氫能工廠找不到買家

沙烏地阿拉伯Neom在建的全球最大綠色氫能項目正經歷前景不確定性,其核心挑戰在於難以找到國際買家。 該項目所有氫氣原計劃以「綠色氨」形式出口,但知情人士稱,目前僅有一家承諾買家,項目正轉向....
中國海警發聲:責任完全在菲方 - 天天要聞

中國海警發聲:責任完全在菲方

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表示,5月21日,菲律賓3002、3003號公務船未經中國政府允許,非法闖入中國南沙渚碧礁、鐵線礁附近海域,並組織人員非法登上鐵線礁活動。中國海警執法人員依法對菲船隻採取管....
美日第三輪關稅談判前夕,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放狠話 - 天天要聞

美日第三輪關稅談判前夕,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放狠話

據《環球時報》報道,5月23日,美日將在華盛頓舉行第三輪談判,日方仍然由日本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主持,美方將由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主持,財政部長貝森特預計不會出席。日本首相石破茂19日重申,日本希望特朗普政府取消所有新征關稅,日方不急於與美方達成協議。這顯示出,日本在談判前確認了對美國的強硬立場。赤澤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