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南亞的天空划過一道分水嶺。巴基斯坦空軍用中國殲-10CE戰機擊落印度3架法國「陣風」,這場空戰不僅讓印度顏面掃地,更在國際軍火市場掀起巨震——曾經被捧為「四代半戰機標杆」的「陣風」神話崩塌,連帶法國的天價軍售體系遭遇信任危機。首當其衝的,是印尼那份價值81億美元的42架「陣風」訂單。
2022年,印尼與法國簽下軍購大單,以單價1.9億美元採購「陣風」,總價81億美元。然而,合同剛簽完,問題就暴露無遺,首批6架戰機需等到2026年才能交付,而印尼的局勢卻早已暗流涌動。軍方內部早有質疑聲,認為高價換來的交付速度「比蝸牛還慢」,國防預算中空軍採購佔比從35%驟降至22%
。
印巴空戰的結果,徹底點燃了印尼的焦慮。民間輿論一邊倒地質疑,「花三架殲-10CE的錢買一架『陣風』,圖什麼?」社交平台上,印尼網友算起了經濟賬,殲-10CE外銷價約5500萬美元,且現貨充足、配套完善。
而「陣風」不僅貴,連維修零件都要看法國臉色。儘管印尼官員嘴上堅持「不能因一次事件否定性能」,但國防部已啟動訂單審查,議會更是放出風聲:「這筆買賣得重新掂量。」
印尼的動搖只是冰山一角。阿聯酋2021年豪擲190億美元訂購80架「陣風」(單價2.3億美元),如今被曝考慮砍掉一半訂單。這個中東富國剛引進12架中國L-15教練機,對「中國速度」深有體會——中系的脈動生產線半年就能交付36架殲-10CE,而法國造「陣風」卻要等五年。更諷刺的是,阿聯酋內部評估報告顯示,殲-10CE的作戰半徑(1450公里)和載彈量(6.6噸)碾壓法國貨,價格卻只有四分之一。
埃及的轉向更讓韓國扎心。原本埃及與韓國FA-50「金鷹」談判接近尾聲,卻因中埃「文明之鷹-2025」聯訓臨時變卦。解放軍派出殲-10、空警-500和運油-20參演,埃及飛行員親身體驗後,發現殲-10的體系化作戰能力遠超輕型教練機改裝的FA-50。儘管埃及受制於美國軍援,但韓媒《朝鮮日報》已哀嘆:「中系用實戰廣告挖走了客戶。」
法國的困境,本質是西方軍火霸權的縮影。同一款「陣風」,賣給印度單價2.88億美元,給印尼1.9億,法國自用版僅1億出頭,這種「看人下菜碟」的定價,暴露了赤裸裸的技術壟斷。更離譜的是合同條款:印度採購包含「地區安全附加費」,阿聯酋訂單暗藏「技術轉讓空頭支票」,而中系軍售報價透明到「連備用螺絲都列清單」。
印巴空戰撕下了西方軍火的最後遮羞布。殲-10CE搭配霹靂-15導彈和預警機體系,在200公里外鎖定「陣風」,而法式戰機的「SPECTRA」電子戰系統竟毫無招架之力。軍事專家一針見血:「這不是戰機對決,而是體系碾壓。」印度花88億美元買的36架「陣風」,因數據鏈不兼容俄制S-400和以色列雷達,成了信息孤島;反觀巴基斯坦,中系提供的ZDK-03預警機、紅旗-9防空系統和數據鏈整合,讓殲-10CE如虎添翼。
這場空戰的最大贏家,無疑是中系軍工。殲-10CE的勝利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商業模式的顛覆——中系賣的不只是戰機,而是一整套防空體系、後勤保障和技術自主權。埃及能拿到源代碼,緬甸可兼容北斗衛星,沙特買到生產線,這種「授人以漁」的策略,正撬動西方把持半個世紀的軍火秩序。
反觀法國,陣風訂單的流失已引發連鎖災難。達索公司股價暴跌5%,塞爾維亞暫停採購,連傳統客戶卡達也開始觀望。更致命的是政治代價:法國外長緊急致電巴基斯坦「滅火」,生怕再摔一架「陣風」,整個歐洲軍工的信譽都要陪葬。
印巴空戰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西方軍售的虛高溢價與技術注水,也照見了非西方國家「苦秦久矣」的覺醒。當印尼網友喊出「要殲-10不要陣風」,當阿聯酋土豪撥通成都的電話,世界軍火市場的權力遊戲,正在改寫規則。未來的天空屬於誰?答案或許藏在中系工廠的機床火花中,而非巴黎航展的香檳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