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17日,第15屆珠海航展成功舉行,共有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1022家企業參展。在本屆航展上,參展飛機達261架、地面裝備248型,簽訂的商業合作協議總價值達2856億元人民幣。而且本屆航展上首次亮相的武器裝備比例也很大,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首次參展的展品比例達30%,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近年來在軍事技術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通過本屆航展可以看出,中國在武器裝備的設計上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擺脫跟隨發展之路,走上自主創新之路。
本屆航展實際上已經是綜合性的防務展,「陸海空天電」各領域的裝備都有展出,但是佔大頭、人氣最旺的領域還是航空領域。本屆航展上,首次亮相的航空裝備非常多,不僅中國空軍首次公開亮相殲-35隱身戰鬥機,中國航空工業首次展示殲-35的模型和雙座型殲-20戰鬥機的模型,而且中國海軍首次參展,以靜態展示和飛行表演的方式首次展示了殲-15T艦載戰鬥機、運-8反潛巡邏機、殲-15D艦載電子戰機、殲-15「夥伴加油」系統、直-20J直升機、直-8C直升機、直-9F直升機,令觀眾大飽眼福。
地面裝備、海上裝備、電子裝備等雖然整體上不像新型航空裝備那麼吸引眼球,但是琳琅滿目的產品也讓觀眾感到新奇和驚嘆,例如仿生技術催生的四足機器人就是地面裝備的靚仔,而「虎鯨」大型無人作戰艇的首次公開亮相所引發的熱度也不亞於新型航空裝備。
地面新裝備
本屆航展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總共帶來了500多件展品,種類包括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輪式裝甲車、防地雷反伏擊車、巡飛彈發射車、無人地面裝備、無人機、火炮、火箭炮、迫擊炮、防空系統、制導彈藥、車載激光武器系統、車載雷達、四足機器人、輕武器、反無人機系統、遙控武器站等,主要在兵器館進行靜態展示。此外,在動態演示區,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的多款坦克裝甲車輛、全地形車進行了動態演示,其中最吸引觀眾眼球的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VT-4型主戰坦克、VT-5型輕型坦克、VN-1G型8×8輪式裝甲輸送車、VP-11型4×4防地雷反伏擊車,以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的「機器狼」小組。
VN22型6×6輪式裝甲車
總體來看,本屆航展上的地面裝備在體系化方面很完備,整個兵器館就基本展示了地面突擊、遠程火力支援、近戰火力、情報偵察、電子對抗、無人系統與反無人系統、指揮控制、後勤補給等現代地面戰的全要素,而且在技術上呈現出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的特點。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在本屆航展上首次展示的裝甲車輛有三款,分別是VN-23型8×8輪式裝甲車、VE37綜合電子偵察干擾車、VE38末制導綜合防護車。不過,在介紹上述三種新裝備之前,還是有必要再介紹一下在上屆航展首次公開亮相的VN-22型6×6輪式裝甲車,因為本屆航展上該車仍然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重點宣傳的新型裝甲車輛之一。VN-22是面向當代作戰需求的新一代高防護大承載中型輪式裝甲車,主要編配於機械化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據介紹,該車具備4級彈道和四級地雷防護能力。從外表看,VN-22的裝甲防護能力的確不弱,不僅車體和炮塔採用裝甲鋼焊接而成,而且還加裝了附加裝甲。此外,VN-22還搭載了車載無人機、周視增強態勢感知反無人機系統,提升戰場生存能力,這是根據俄烏衝突的實戰經驗採取的措施。為此,車長和炮長觀瞄鏡也全部採用了轉塔結構,以便對低空進行全方位搜索。
VN23型8×8輪式裝甲車
VN-22輪式裝甲車的基本型是步兵戰車型,採用的炮塔武器系統是一座UW-5型遙控武器站,包括一門30毫米機關炮、雙聯升降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和主動防護系統(炮塔頂部兩側分別安裝有主動防護系統的雙聯發射裝置)。VN-22輪式裝甲車具有很好的變型能力,能夠衍生髮展多種用途的裝甲車輛,目前已知的就不下9種。本屆航展上的VE-37綜合電子偵察干擾車、VE-38末制導綜合防護車,都是以VN-22輪式裝甲車為底盤,加裝了不同的任務設備而成。
VE-37綜合電子偵察干擾車具備網電態勢感知、電磁干擾阻斷的能力。該車車頂中部的天線組可以升降,升起後可展開全部天線。車上的豎琴狀天線具備通信干擾的功能,頂部的天線用於通信偵察,目標對象都是敵方無人機通信鏈路、敵方戰術超短波電台、敵方地空/空空通信鏈路和敵方L波段導航定位終端。在車頂中部天線後方的升降式天線則是用於雷達偵察干擾的,針對的目標類型為機載對地監視雷達、機載火控雷達、戰場偵察雷達和炮位偵校雷達。
VE-38末制導綜合防護車主要用於末端干擾、誘騙來襲彈藥,車頂的雷達負責目標探測跟蹤無人機、直升機和精確制導彈藥等目標。在上層結構中,位於右側的干擾設備主要是干擾衛星制導彈藥和無人機,左側的光電窗口則通過光電跟蹤和激光壓制來襲的紅外/電視導引頭和直升機/無人機的光電吊艙;上層結構的底部是用於無線電簡易爆炸遙控裝置(RCIED)防護的設備,可干擾用於起爆簡易爆炸裝置的遙控器、對講機、WIFI和手機信號。在其上方還有激光/毫米波複合告警設備,當檢測到來襲彈藥的激光導引頭時,可通過在車尾的干擾設備對導引頭實施激光誘騙。為了給車內空間散熱,該車車尾還有專門的空調設備。
SH16A型輪式155毫米無人炮塔火炮
總體來說,VE-37綜合電子偵察干擾車和VE-38末制導綜合防護車是面向未來戰爭的重要裝備,以「軟殺傷」的方式來壓制敵方雷達和通信網路,對付威脅日益嚴重的無人機、精確制導彈藥和簡易爆炸裝置。未來戰爭中,不管是配屬到機械化部隊,還是用於支援步兵分隊、小隊,這兩款車都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讓敵方「耳聾眼瞎」,並顯著降低敵無人機、精確制導彈藥、簡易爆炸裝置對己方地面部隊的威脅。
VN-23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對標國際明星品牌研製的新一代輪式8×8裝甲車,能夠滿足突擊車、步兵戰車、輸送車等各類變型車輛對底盤的要求。VN-23的裝甲防護力和VN-22相當,具備4級彈道和四級地雷防護能力,從車體焊接裝甲和附加裝甲就能看出來。不過,8×8的底盤承載能力比6×6底盤要強,所以VN-23在車體上方裝的是一座採用中口徑火炮的炮塔,而在炮塔右上方還有一座集成了12.7毫米機槍和3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的遙控武器站,火力十分強大。在炮塔後上方有三根比較粗但相對短的鞭狀天線,可能是對無人機進行電子干擾的天線。因為現在無人機對地面裝甲車輛的威脅越來越大,強化反無人機能力勢在必行。
VT4A主戰坦克上加裝了對抗無人機的電子戰系統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次展示的SH-16A型輪式155毫米無人炮塔火炮採用VN-23型8×8輪式底盤,在車體上方裝了一座模塊化155毫米無人炮塔。該炮的自動化、信息化程度非常高,採用的是「一鍵式」全自動操控方式,實現了火炮展開、彈藥自動裝填、調炮射擊、收炮撤離作戰流程全自動化,也就是具備「指揮炮」功能,實現了火力打擊流程自主閉環。由於該炮自動化、信息化程度極高,再加上155毫米炮採用的是52倍徑身管,因此該炮具有反應快、射速快、射程遠、精度高等特點,可對集群目標實施火力覆蓋,並可對特定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從進入射擊狀態到打完收工,整個過程所需的時間極短,這就使敵方很難對該炮進行偵察定位。如此一來,SH-16A型輪式155毫米無人炮塔火炮的生存能力就得到了比較好的保證。該炮採用一體可更換彈藥艙,能夠在戰場上快速補充彈藥。該炮的自衛火力很強,在炮塔右上方裝有一座遙控武器站,集成了彈鏈供彈的12.7毫米機槍和光電轉塔,可晝夜、全天候射擊。對現代自行火炮來說,強化自衛火力很重要,尤其是在無人機威脅急劇增加的情況下,加裝遙控武器站可明顯提升對抗無人機的能力。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展示的VT-4A主戰坦克有了很多新的改進,主要是在炮塔頂部加裝了三根對無人機進行電子干擾的粗短型鞭狀天線。此外,在炮塔上所裝的主動防護系統也能用於反無人機。
兵器館內的SR-5模塊化火箭炮系統雖然不是首次展出,但和VT-4A坦克一樣,也有了新變化,那就是火力模塊不只是有模塊化火箭發射箱,而且增加了「飛龍」60A巡飛彈模塊化發射箱。館內展示的「飛龍」60A巡飛彈模塊化發射箱是六聯裝形式。據介紹,「飛龍」60A是一款高度集成化、高效費比的巡飛彈,通過採用「蜂群」組網、多彈協同的戰鬥模式,集目標偵察指示、任務規劃、精確打擊和毀傷評估於一體,實現精確火力支援、時敏目標偵察和打擊等多場景作戰任務。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則展示了CS/UR5車載巡飛武器系統,以東風「猛士」6×6輪式裝甲車為底盤,車廂搭載18聯裝發射箱,所採用的巡飛彈在設計上和「飛龍」60A相似。
VU-T5輕型履帶式地面無人作戰平台
兵器館內,無人地面車輛的種類和上兩屆航展差不多,包括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展示的VU-T5輕型履帶式地面無人作戰平台、VU-T10中型履帶式地面無人作戰平台、VU-T2輕型履帶式地面無人作戰平台、VU-W1輕型輪式地面無人作戰平台以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的輕型電磁突擊車、輕型警戒巡邏無人車等。其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無人地面車輛是和有人駕駛的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車擺在一起,這也預示著未來戰場將是有人-無人地面車輛協同作戰,最危險的作戰任務未來將會越來越多地交給無人地面作戰車輛去執行,有人戰鬥車輛負責擴張戰果。
輕型巡邏無人警戒車
本屆航展上,展示的無人地面車輛種類最多的是在12號館內的湖南千智機器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展台上展示了10種左右大大小小的履帶式無人地面車輛。
航天科工的展館內首次展示了「紅旗」17AE無人火力支援車,採用的是8×8輪式底盤,上面裝有一個大型轉塔,集成了48枚微型防空導彈和24枚小型攜帶型防空導彈、電子戰系統以及雷達、光電探測系統,主要用於反無人機。總共72枚防空導彈均採用傾斜發射方式,全向電子干擾設備最大幹擾距離達30千米。
本屆航展上的四足機器人如同雨後春筍,很多展台都可以看到,綽號也是多樣,有機器狗、機器狼、機器虎等,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帶來的機器狼。在地面裝備動態演示區,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的「機器狼」作戰小組總共有4隻,其中1隻負責偵察、1隻負責補給、2隻裝有自動步槍負責攻擊。這些「機器狼」爬樓梯比人靈活而且快速,協同方面也很流暢。在兵器館內,有多隻機器狼和觀眾近距離接觸,可以看到它們的生產工藝水準很高。
看到本屆航展上出現的眾多先進的無人機、巡飛彈、四足機器人和無人地面車輛,腦海里不禁會浮現出一幅未來戰爭的場景:天上是無人機「蜂群」和巡飛彈,地上是各種用途的無人地面車輛和「機器狗群」、「機器狼群」、「機器虎群」,對敵方展開兇猛攻擊。可想而知,這種空地一體的無人作戰系統將會給敵人帶去多麼大的視覺震撼和心理震撼。
HQ-17AE火力支援車,主要用於反無人機
首次亮相的固定翼飛機
殲-35A真機在本屆航展只進行了動態展示,也就是飛行表演,但每次時間都很短,讓觀眾感到不過癮。不過,作為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二款隱身戰鬥機,大家對其首次公開亮相都感到十分激動,這使其風頭蓋過了殲-20隱身戰鬥機。
除了殲-35A真機在空中動態展示之外,中航工業還在航展一號館內擺放了殲-35A的1∶2模型,在「海上攻防」的展台上則有1架殲-35的小比例模型。通過動態展示和模型,我們對殲-35A能有更多的了解。
兵器館內的「機器狼」
殲-35A是在早期的FC-31「鶻鷹」技術驗證機的基礎上逐步改進發展而來,現在公開亮相的殲-35A雖然與「鶻鷹」的大體模樣相似,但實際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氣動外形設計上,殲-35A採用的是常規氣動布局,但為了隱身需要,所以採用了菱形機頭、蝶形機翼、外傾雙垂尾、內置彈艙設計;機身、起落架艙門、發動機尾噴口、彈艙門、機頭雷達罩與機頭相交處、檢查口蓋等都採用了鋸齒設計;進氣道則是中國已經熟練掌握的DSI進氣道設計,其優點在於隱身能力更強、有利於減小飛行阻力、體積更小且重量更輕。就整個氣動布局來看,與美國研製的F-35「雷電」II相似,但實際上兩者的設計思想完全不同。
動態演示區的主戰坦克和「機器狼」
美國的F-35主要是用於對地/對海攻擊,其次才是空戰,而且還要同時兼顧三個軍種(美國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不同需求,這就導致F-35的機體肥大,即便是有推力強勁的普·惠F-135渦扇發動機,但F-35的最大速度只有1.6馬赫。就空中機動性而言,F-35與四代戰機相比沒有什麼優勢。
殲-35A在設計上則是強調空戰,其次才是對地/對海攻擊,這與F-35正好相反。所以,殲-35A的設計思想更類似於美國研製的F-22A「猛禽」隱身戰鬥機。眾所周知,中國與美國面臨的戰略安全環境是截然不同的,很明顯中國的戰略安全環境要惡劣得多。在中國周邊,四代機、四代半以及五代機的數量越來越多,尤其是五代隱身戰機的數量增加幅度最大,這給中國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要想有效應對這種威脅,中國必須擁有性能先進而且數量可觀的五代隱身機。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的性能足夠優秀,但在數量上肯定無法滿足中國空軍的換裝需要。因此,研製一款比殲-20尺寸和重量小,成本相對較低的中型隱身戰鬥機是有必要的。而且中國海軍的發展也日益走向遠海,開始逐步以航母為核心打造遠海作戰能力。而對於航母來說,搭載中型戰鬥機更合適,因為這樣可以讓航母搭載更多的數量。所以,殲-35在發展的時候可能就確定了「一機兩型」的思路。當然,航母搭載的殲-35同樣要以空戰為主,因為對地/對海作戰任務可以由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來承擔。
為了保證空中機動性,殲-35的機體明顯比F-35瘦削,就像是減肥之後的F-35。在動力裝置方面,殲-35採用了雙發設計,不像F-35那樣是單發。而殲-35的雙發設計,之前很多分析認為是由於該機採用的渦扇發動機只具備中等推力,單台難以滿足殲-35的高速以及機動性需求,但現在來看這種分析是存在偏頗的,殲-35的雙發設計很可能是著重考慮了艦載需要。因為艦載戰鬥機使用環境特殊,所以在安全性方面比陸基戰鬥機更高,只要技術條件允許,艦載戰鬥機都會首選雙發。美國海軍的F-35C艦載戰鬥機之所以採用單發設計,是對F-35「三軍通用」的一種妥協,屬於一種無奈,而非美國海軍對戰鬥機的要求。
從本屆航展上所展示的殲-35模型也可以看出,殲-35是海軍和空軍通用的隱身戰鬥機。和殲-20S雙座隱身戰機模型擺在一起的殲-35A前起落架採用的是單輪,而在「海上攻防」站台上擺放的殲-35模型的前起落架則採用了雙輪,這種暗示實際上已經很強烈了。
殲-35採用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今後還會有很大的改進和升級,比如推力進一步增加,大修間隔變得更長,可靠性、可維護性更高。所以,殲-35未來的飛行性能還將會不斷提升。
殲-35A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二款隱身戰鬥機
殲-35A和F-35一樣,在腹部設置彈艙,沒有側彈艙。如果進行空戰掛載,殲-35的腹部彈艙可掛載4枚中距或遠距空空導彈。在本屆航展上的航空館內,殲-35A的模型旁邊擺著PL-10E、PL-15E空空導彈,說明殲-35A可以使用這兩款先進的空空導彈。尤其是PL-15E的主彈翼採用了比美製AIM-120C/D更明顯的切尖處理,而且尾翼採取了摺疊設計,這樣就使PL-15E導彈的翼展顯著減小,更有利於殲-35在腹部彈艙掛載,甚至會增加掛載數量。
殲-20S雙座版隱身戰機模型
殲-35的機載雷達無疑是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不排除T/R模塊採用了氮化鎵材料。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殲-35的探測能力和多目標跟蹤、打擊能力將完全不遜色於重型戰鬥機。
總體來說,中國研製殲-35戰鬥機,將會同時大幅提升空軍和海軍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對於空軍來說,殲-35A也不是和殲-20進行高低搭配,而是各有任務側重。
殲-35的出現時間較晚,這也使其具備後發優勢,例如隱身設計更加完善、細緻,材料和生產工藝更加先進等,因此殲-35的整體技戰術性能是很出色的。
殲-20S串列雙座版隱身戰鬥機的首次公開亮相,也是本屆航展的一大亮點。但是有關殲-20S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外界還無從得知。眾所周知,在殲-20S出現之前,世界上已經列裝以及在研的五代機、六代機都是單座型,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現代高級教練機能夠滿足培訓五代機、六代機飛行員的需要,所以五代機、六代機也就沒有多大必要研製雙座型的戰鬥教練型。中國空軍的單座型殲-20隱身戰鬥機也已服役多年,裝備規模在不斷擴大,自然也說明沒有雙座戰鬥教練型並不影響殲-20飛行員的培訓。
既然如此,為什麼現在還推出了雙座版的殲-20S呢?如果不是戰鬥教練型,那麼殲-20S戰鬥機大概率是擴展了作戰任務的殲-20新型號。近年來,美國空軍提出了「忠誠僚機」概念,也就是讓有人駕駛戰機和無人機進行協同作戰,其中有人機充當空中控制中心,無人機負責執行電子壓制、誘騙、攻擊等任務。美國空軍、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多次用F-35A、F-35B隱身戰鬥機與無人機進行了空中協同演練,其中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與XQ-58A「女武神」隱身無人機的協同令外界印象深刻。在演練中,F-35B的飛行員發送指令,控制XQ-58A釋放了一個任務載荷。而隨著美軍給F-35不斷加大人工智慧(AI)技術,未來F-35與無人機之間的協同能力必然會變得更強。
中國空軍對於未來空中作戰的發展趨勢自然也在認真思考,一方面跟蹤世界上的新思維、新概念,不斷取長補短;另一方面則是根據自身對未來空中作戰的理解以及中國所面臨的安全威脅,形成全新的作戰思想。殲-20S雙座型戰鬥機很可能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問世的,后座艙可能是空中任務指揮官,用於操縱各種機載系統,指揮無人機執行作戰任務。
殲-15T的前起落架特寫
殲-20本身屬於重型隱身戰鬥機,雷達和光電探測的能力本身就很強大,採用雙座設計之後的多任務能力,尤其是指揮和控制無人機的能力明顯超過單座的F-35。此外,未來升級方面,殲-20S機體大,對新設備、新軟體的冗餘度大,人工智慧技術更容易在殲-20S上擴展。也就是說,殲-20S才是「忠誠僚機」概念最理想的有人駕駛戰機。
中國海軍在本屆航展上首次展示的殲-15T艦載戰鬥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為殲-15T屬於彈射版艦載戰鬥機,而且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彈射艦載戰鬥機。就技戰術性能而言,殲-15T除了隱身性能不如五代機,其他方面毫不遜色。而中國海軍首度公開展示殲-15T,也絲毫不避諱現場拍照和攝像,想怎麼拍細節就怎麼拍,這也反映出中國海軍現在越來越自信、開放。
殲-15T和殲-15D艦載戰鬥機比翼雙飛
殲-15T在外形上與之前的滑躍版殲-15有很多區別。靜展的殲-15T第一眼看到的明顯區別就是前起落架進行了重新合計,變得十分粗壯,而且前起落架支柱的前部有彈射拖曳桿,後部有限位拉杆聯介面,這也說明殲-15T採用的是世界上主流的前輪拖曳式彈射方式。與此同時,殲-15T的前起落架艙門也從殲-15的單艙門改成了雙艙門。
殲-15T機翼兩側的翼尖掛架和殲-15的翼尖掛架不同,應該是新型的通用掛架,可掛載空空導彈或電子戰吊艙。如果是掛載空空導彈,主要包括PL-8、PL-10近距格鬥型空空導彈。從海軍在室內展館展示的殲-15T模型來看,翼尖掛架掛載的就是近距格鬥型空空導彈。殲-15T的機頭雷達罩顏色變為淺灰色,雷達罩前端的空速管也看不到了,而且雷達罩的結構從直切式變成了斜切式,更便於日常維護機頭雷達。當然,機頭雷達罩的這些變化也說明殲-15T的機載雷達換成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由於殲-15T的機頭直徑大,所以其換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的T/R模塊數量應該是很多的,如果T/R模塊的材料是氮化鎵,那麼這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能力將會十分強大,對大型飛機的探測距離估計能達到大型預警機探測距離的一半以上,對隱身戰機也有較好的探測能力。至於多目標跟蹤和打擊能力就更強了,同時引導空空導彈打擊8個以上空中目標很輕鬆。而在空戰中,殲-15T還能夠互相協同,具備「A射B導」的能力。
而在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後,殲-15T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也更為強大,因為機載雷達對地面、海面目標的發現距離更遠,對地/對海模式多樣,能夠引導多種類型的空地和空艦導彈對地/海面的敵方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尤其是在掛裝防區外精確打擊武器之後,殲-15T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無疑是世界一流的。
彈射起飛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夠讓艦載機具備更大的起飛重量,這樣就能夠攜帶更多的武器和燃油,從而解決滑躍型艦載戰鬥機油彈難以兼顧的難題。也就是說,殲-15T將來搭載到「福建」艦上之後,依靠電磁彈射器,能夠經常以接近最大起飛重量的狀態起飛,戰鬥力之強大就不用多說了。
靜態展示的殲-15T的動力裝置是2台國產 「太行」小涵道比大推力加力式渦扇發動機,並且應用了全許可權數字式電子控制(FADEC)系統,主要利用計算機的數字運算能力來實現,由壓氣機控制系統、間隙控制系統、啟動系統、感測器等組成。由於FADEC系統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因此能夠保證發動機始終保持最佳狀態,同時也促進了發動機啟動、過渡等特性的改善,進而利於發動機性能的充分發揮。FADEC系統結合動力需求,避免了發動機超負荷運轉的情況,進而達到了節約燃油、降低消耗的目的。而有了FADEC系統之後,基本防止了發動機處於高溫、高速等工作狀態的出現,其故障發生幾率大幅降低,同時結合故障輔助診斷,保證了維護的及時性與有效性,也控制了發動機維護成本。
不過,進行飛行表演、展示「夥伴加油」能力的殲-15T採用的發動機仍是俄制AL-31F加力式渦扇發動機,這倒不是說AL-31F的可靠性、大修間隔等指標比「太行」好,很可能是出於後勤保障方面的考慮。因為殲-15T不但能彈射起飛,也能滑躍起飛,即能夠在「遼寧」艦和「山東」艦這兩艘滑躍型航母上使用。而現在的「遼寧」艦和「山東」艦搭載的很多還是之前滑躍版的殲-15,那麼讓一部分殲-15T採用AL-31F發動機,就能和原先的殲-15通用發動機,這對於簡化「遼寧」艦和「山東」艦的艦載機日常維護很有好處。而從長遠看,殲-15T最終將會全面採用國產「太行」發動機。
中國海軍的殲-15D電子戰機在本屆航展上只進行了空中飛行展示,驚鴻一瞥。雖然空中飛行時間非常短,但該機的出現已經很轟動了。這表明中國海軍航母的艦載機種類更加豐富,作戰能力變得更強。
直-20J艦載直升機
電子戰機對於現代空中作戰非常重要,是奪取並掌握制電磁權的關鍵裝備。現代戰爭中,如果沒有制電磁權,那就很難擁有牢固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美國海軍就特別重視艦載電子戰機的發展,目前在「尼米茲」級和「福特」號航母上搭載的全部是以F/A-18F雙座型艦載戰鬥機為平台發展的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每艘航母至少搭載5架。
殲-15D電子戰機的用途與美國的EA-18G相似,具備電子偵察、電子監聽、電子攻擊、通信對抗等任務能力。而且殲-15D的基礎平台是雙座版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掛載能力比EA-18G強得多。在改裝方式上,殲-15D和殲-16D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細節上的區別,比如殲-15D的兩側機翼上方就增加了翼刀,用來改善著艦性能,而空軍使用的陸基殲-16D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也就不用在機翼上方加裝翼刀了。
在本屆航展上,殲-15D進行飛行展示時,總共掛載了4部電子干擾吊艙,而且還有其他掛點能夠用來掛載反輻射導彈、空空導彈。殲-15D使用的電子干擾吊艙與中國空軍的殲-16D電子戰機使用的電子干擾吊艙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因為兩者針對的目標是不大一樣的。殲-16D電子戰機主要是壓制敵方地面防空系統的各類雷達、通信系統,而殲-15D電子戰機則是壓制敵方各類艦載雷達、通信系統,所以殲-15D和殲-16D各自掛載的4部電子干擾吊艙雖然都能實現全頻段覆蓋,但是在具體設計上是不盡相同的。
而就電子干擾吊艙的技術水平來看,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這也是後發優勢的一種具體體現。美國海軍EA-18G所使用的AN/ALQ-99電子干擾吊艙雖然不斷升級,但受制於原始設計,性能提升幅度並不大。而中國自主研製的電子干擾吊艙則是應用了新的電子技術,如模塊化、相控陣、全固態發射機、綜合電力管理等,在頻率覆蓋、干擾能量分配、干擾距離、定向干擾、精確干擾等能力上要優於ALQ-99。而且國產的電子干擾吊艙在氣動外形上進行了精心設計,使殲-15D、殲-16D電子戰機掛載時的飛行阻力不會有太大增加。
美國海軍自然也知道ALQ-99電子干擾吊艙已經落伍,但之前美國沒有強烈的需求,所以在發展新一代電子干擾吊艙方面並不積極,但是在進入21世紀之後第一個10年的後期,美國開始有了明顯的緊迫感,著手研製下一代電子干擾機(NGJ),具體項目名稱為NGJ-MB,應用了很多新技術,但就整體性能來說並沒有跨代。
殲-15D兩側機翼翼尖掛載的吊艙和美軍EA-18G翼尖固定掛載的AN/ALQ-218(V)2寬頻接收機吊艙類似,屬於無源電子信號情報(SIGINT)感測器系統,通過檢測、識別、定位和分析射頻(RF)發射源,實現寬頻帶範圍內的信號探測和接收能力,為電子干擾吊艙的工作提供必要的電子情報支持。不僅如此,翼尖吊艙和電子干擾吊艙的組合,具備在實施電子干擾時仍可對敵方的電子通信等進行監聽,實現全頻段干擾和電子監聽的完美融合,還可以保證己方甚高頻(UHF)語音通信暢通。
此外,殲-15D也應該裝有長基線干涉測量儀(LBI)天線,通過「長基線干涉測量法」,對輻射源進行精確的頻率跟蹤和定位,並引導電子干擾吊艙實現「跟蹤-瞄準」式干擾。
殲-15的「夥伴加油」能力之前已經公開,但是在本屆航展上是首次向公眾展示,這個意義還是很大的,讓公眾明白殲-15是具備遠程作戰能力的。「夥伴加油」就是給殲-15、殲-15T等艦載戰鬥機加裝空中加油吊艙和相應的加油套錐,使它們能夠為同型艦載戰鬥機進行空中加油。「夥伴加油」通常用於增加小編隊的艦載機航程和作戰半徑,或者對漏油、燃油將盡的艦載機進行應急空中加油,保證艦載機能夠安全返回母艦。
首次亮相的直升機
中國海軍首次公開展示的直-20J和直-8C直升機是用來進行兩棲突擊作戰的艦載直升機,主要搭載於中國海軍的兩棲攻擊艦和船塢登陸艦。在本屆航展上,這兩款海軍直升機都只是以戰術突擊編隊演練的方式進行空中飛行展示,沒有進行靜態展示。
海軍的直-20J艦載直升機與陸軍航空兵的直-20在外形上有很多不同。陸航的直-20機身和尾梁之間有明顯的過渡,而且機身明顯寬大,而直-20J的機身和尾梁沒有明顯過渡,基本是一體的。直-20J的起落架進行了加強,而且雙輪後起落架設置在機身後下方正中間,以承受艦上起降時的衝擊力。此外,後起落架移到機身後下方,也有利於在驅逐艦、護衛艦的飛行甲板上起降,從而增加直-20J的艦載靈活性。
由於直-20J主要承擔突擊運輸任務,所以其在機身兩側加裝了一體式短翼掛架,用來掛裝武器。也就是說,直-20J在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時,不僅能運送登陸兵,而其還能提供登陸所需的火力支援任務,減少對護航武裝直升機或航空火力支援的需求,同時也能加快兩棲登陸的作戰進程。
直-20J機頭下方的吊艙、尾梁前上方的衛星通信天線、駕駛艙的側面艙門等形狀也都與陸航的直-20不同。至於直-20J的內部,應該與直-20也有很多不同,因為直-20J主要是在海洋上空使用,長期處於高濕、高鹽霧、高腐蝕的環境,所以駕駛艙、貨艙以及渦軸發動機等都需要針對海上使用的特點進行改裝。直-20J的貨艙採用推拉式側艙門,再加上機身比較低矮,所以便於登陸兵快速登機和離機。而在機降作戰時,直-20J也可在空中進行懸停,讓登陸兵以索降的方式快速離機。除了貨艙搭載人員或小件物資之外,直-20J也能在機身下方弔掛輕型車輛或武器。
直-8C的技術特點是在保留老式直-8的水密型船型底和機身側後方浮筒的同時,換裝了直-18的複合材料旋翼和傳動系統。與直-20相比,直-8C的優勢在於運輸能力更強,其貨艙不僅能搭載更多的人員,而且還可以搭載輕型車輛(如「山貓」輪式全地形車)。此外,直-8C機身下方的弔掛運輸能力也強於直-20J。在本屆航展上,直-8C就弔掛了8×8「山貓」全地形車進行了突擊運輸演示。
首次亮相的無人機
本屆航展上首次展示的無人機種類更多,而且性能都很先進。總結一下,國產無人機的發展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是隱身化。在2019年的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上,首次公開亮相的「攻擊」11是一款飛翼布局的無人戰機。而在本屆航展上,中航工業展出的CS-5000T無人機模型+實機、CS-550T無人機模型,航天科技展出的「彩虹」7無人機實機都是飛翼布局的無人機。顯而易見,國內對飛翼布局的無人機技術完全掌握,並在此基礎上自由發展。
本屆航展上的其他無人機雖然不是飛翼布局,而是常規氣動布局,但是在隱身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如機身流線型更好、外傾雙垂尾、背負式進氣道等,並且採用更多的複合材料、隱身塗層等,讓無人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下降。
二是大型化。本屆航展上首次展示的「彩虹」7、「彩虹」9、FH-97A(實機)、「九天」、「翼龍」6、「翼龍」X、「翼龍」10B、新型察打一體無人機、「無偵」10等全都是大型無人機,甚至在「翼龍」1/2基礎上發展的改進型「翼龍」1G、「翼龍」2D也變大了不少。其中由中航工業設計的「九天」屬於10噸級的無人機,在現場展示的時候特別吸引眼球。
無人機大型化的好處很多,包括飛得高、飛得遠、飛得快、載荷能力強等。尤其是對察打一體無人機來說,大型化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載彈能力大增,像「九天」、「翼龍」X大型無人機每側翼下都有4個掛架,而且其中3個都是重載掛架。在航空館內中航工業展示的「翼龍」X無人機模型在兩側機翼下的8個掛點均採用了複式掛架,總共掛載了16枚精確制導空地導彈,這種強大的對地打擊火力令人生畏。
「翼龍」X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
無人機大型化的目的還不止是讓載彈量大增,更重要的是能夠大幅擴展任務能力,以及具備防區外打擊能力。在擴展任務能力方面,像「九天」無人機的機身側面寫著「異構蜂巢任務艙」,引發了觀眾的無限遐想。這個任務艙很有可能是裝載微型無人機「蜂群」的,以實現無人機「蜂群」作戰的目的。現在的微型無人機在戰場上能夠執行多種任務,包括偵察、炮兵校射、電子干擾、中繼通信、充當誘餌、攻擊等。但是微型無人機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續航力太小,飛不遠,這就極大地限制了任務範圍。而「九天」無人機的「異構蜂巢任務艙」則可以通過攜帶大量不同用途的微型無人機,並利用自身航程遠的優勢,在很遠的地方打開「異構蜂巢任務艙」,將大量不同用途的微型無人機放飛,然後這些不同用途的微型無人機在空中形成無人機「蜂群」,以體系化的作戰方式打擊敵人。如此一來,就完美解決了微型無人機自身續航力短的缺陷。
「九天」大型無人機
而且從現場展示情況看,「異構蜂巢任務艙」是模塊化結構,可以隨時取出,更換為其他模塊化任務艙,在現場就擺放了物流運輸任務艙模塊、文保勘測任務艙模塊,由此可見「九天」無人機能夠同時在軍用和民用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翼龍」X無人機則可以掛載多種武器、通信偵察吊艙、通信偵察干擾吊艙、聲吶浮標吊艙等,再加上機頭下方固定安裝的大型光電吊艙,能夠執行對地/海偵察、監視、電子戰、反潛戰等多種任務。尤其是在掛載聲吶浮標吊艙和ET60反潛魚雷之後,憑藉自身的長航時以及較大的速度優勢,能夠對大範圍海域進行長時間的偵察、搜索,一旦發現敵潛艇,還能立即用攜帶的反潛自導魚雷實施打擊。
在防區外打擊方面,大型化察打一體無人機的優勢是巨大的。持續近三年的俄烏衝突使人們看到了傳統察打一體無人機很少在戰場上使用,主要原因是傳統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受制於載荷能力,無法攜帶重量較大的防區外精確制導彈藥,打擊距離近,但自身又沒有良好的機動性,飛得又慢,在現代化、多層次、綿密部署的防空系統面前基本沒有生存力。說白了,傳統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只能用於低烈度衝突「虐菜」,對付嚴重缺乏防空系統的對手,不能使用高烈度傳統戰爭。
要讓察打一體無人機能夠在高烈度戰爭條件下使用,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其能夠在敵防空系統的射程之外發起攻擊。在俄烏衝突中,俄羅斯空天軍的蘇-34戰鬥轟炸機就是在擁有了滑翔制導炸彈之後,才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
而本屆航展上展示的多款無人機由於載彈能力強,且有不少掛架是重載掛架,能夠掛載防區外精確制導武器,這樣就能在敵防空系統射程之外實施打擊,自然也就能夠滿足高烈度傳統戰爭的要求了。
像「九天」無人機掛載的CM-400AKG就是一款防區外高超音速空地導彈,發射之後可全程式控制制在大氣層內機動自主飛行。雖然沒有見到CM-400AKG的具體射程介紹,但外界普遍認為其射程可能超過200千米,這樣就使載機有很大的安全性。而在「九天」機翼下掛載的FL-7、FL-17導彈和LS-6滑翔制導炸彈,地上擺放的FT-12、FT-12A、LY-V501、YL-V501滑翔制導彈藥,C705KD空地導彈、CM-102反輻射導彈也都是防區外精確制導武器。顯然,「九天」無人機在掛載這些先進彈藥的時候,具備十分強大的防區外打擊能力。此外,「九天」無人機還可掛載PL-12AE中距空空導彈進行空戰,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其生存能力。
而在「翼龍」X無人機那兒,除了能看到與「九天」無人機可掛載的相同防區外彈藥之外,還能看到首次公開亮相的LD-8A反輻射導彈。據介紹,LD-8A反輻射導彈主要掛裝無人機,執行反輻射作戰任務,提升無人機戰場生存能力,用於打擊敵方中近程防空系統、彈炮結合武器系統的搜索、制導雷達,高炮的炮瞄雷達和戰場偵察雷達,具有一定的抗雷達中段關機能力。
LD-8A反輻射導彈全長3.2米,彈徑180毫米,彈重130千克,戰鬥部重30千克,最大攻擊距離≥160千米,制導方式為慣導/衛星定位+寬頻帶被動雷達,命中精度4米。
在室內航天科技展館,能夠看到「彩虹」7隱身無人機旁邊擺放著一枚巨大的YJ-21E導彈,這意味著「彩虹」7能夠攜帶這種先進的導彈。YJ-21E從氣動外形上看,屬於高超音速導彈,突防能力極強。「彩虹」7如果掛載YJ-21E,將具備十分強大的遠程快速打擊能力,完全適應未來高烈度傳統戰爭的要求。
三是動力噴氣化。本屆航展上展示的大型無人機普遍採用噴氣動力,這自然是為了提高速度。之前的無人機普遍採用電動、活塞、重油發動機,最大的問題就是速度提不上去,這對於未來戰爭明顯不夠看。所以,用噴氣動力來增加無人機的速度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這也是為了適應未來高烈度傳統戰爭的舉措。
四是旋翼無人機發展迅速。本屆航展上,旋翼無人機種類相當多,而且廠商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例如縱列雙旋翼無人機在本屆航展上就不下七家企業的產品。早些年,此類無人機還給人高大上的感覺,本屆航展上則是白菜化了。同樣白菜化的還有低成本自殺式無人機,也是有很多企業帶來了相關展品,其中北方工業在兵器館內以空中編隊的形式展示了飛龍-300D超遠程低成本自殺式無人機。6架「飛龍」300D在空中吊著,呈攻擊隊形,給觀眾帶來的視覺感受是震撼的。
至於四軸、六軸、八軸無人機,在本屆航展上就更是隨處可見。而且這些多軸無人機顯然都吸收了俄烏衝突的經驗,還進一步擴展,不但能夠投彈、自殺攻擊,還能裝上反坦克導彈、槍械等武器對地面目標進行精確打擊或直接掃射。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展示的「金雕」CR500B型無人直升機很有特色,是新一代陸域軍事力量中型無人直升機系統,採用共軸雙旋翼結構,機身可掛載多種彈藥、光電設備等任務載荷,用於執行戰場偵察、目標定位、照射指引、電子對抗、精確打擊和毀傷評估等戰術任務。「金雕」CR500B型無人直升機戰鬥準備時間短,戰場環境適應性強,可以在高原地區執行任務,載荷可達160千克,滿載航時5小時,升限6000米。
「天龍」中遠程防空反無系統的相控陣雷達車
反無人機系統
本屆航展上,無人機固然是形形色色,反無人機系統同樣是五花八門。這種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系統同台展示的場景,就是矛與盾辯證發展的寫照。
前面實際上已經介紹了一些反無人機武器系統,但是比較零碎,如果把航展上的反無人機系統捋一遍,就能比較清晰地看到國內反無人機系統的發展思路,那就是體系對抗,這點在兵器館內顯示的尤為明確。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以模型方式展示了「天巡」機動伴隨防空反無系統、「天龍」中遠程防空反無系統,總體上就是將各類傳統防空雷達、專門研製的反無人機低空監視雷達、光電搜索設備、微波探測等手段結合在一起,提高對無人機的遠距離發現概率;將中遠程防空導彈、近程防空導彈、彈炮合一防空系統、自行高炮、車載激光武器系統、反無人機槍、綜合反無人機系統、手持式反無人機干擾設備、電子戰系統結合在一起,對無人機實施「硬殺傷」和「軟殺傷」。
反無人機系統的OW5-A50車載激光武器系統
很顯然,國內軍工企業充分認識到反無人機單靠某一種手段的效果不佳,必須以體系作戰的思想來反無人機,通過不同的探測設備以及不同的反無人機武器來取長補短。而且在反無人機作戰中,體系中的各類探測設備和殺傷、干擾設備和武器要儘可能實現機動化。
而國內軍工企業之所以能夠拿出反無人機的體系作戰解決方案,底氣就是國內所擁有的全產業鏈優勢。中國現在無論是防空作戰所需的探測、指揮、控制、通信,還是「軟硬殺傷」武器,全部能自己搞定,沒有任何短板。
「虎鯨」大型無人作戰艇
海上新裝備
中國海軍在室內展台展示了航母編隊、兩棲編隊的模型,其中航母編隊是以003型航母為核心,搭載的艦載戰鬥機是殲-15T,護航艦艇為055型驅逐艦和054A護衛艦;兩棲編隊包括075型兩棲攻擊艦、071型船塢登陸艦、726型氣墊登陸艇、05式兩棲突擊車以及兩棲艦艇搭載的直-20J直升機。顯然,這些艦艇和艦載裝備都是中國海軍最好的。而航母編隊、兩棲編隊模型展現出來的意義是中國海軍在不斷走向深藍,遠海作戰能力在不斷發展壯大。
中國船舶在室內展台展出了大量艦艇、海戰武器模型和部分艦載設備的實物,其中艦艇模型既有中國海軍現役艦艇,也有很多外貿艦艇。而在外貿艦艇中,4000噸級護衛艦F40X、3000噸級三體護衛艦F30X、2000噸級高速多任務艦F20X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三款水面戰艦不僅展現出了中國在水面艦艇方面高超的設計實力和技術上的先進程度,而且意味著中國的外貿艦艇開始趨於高端化。
F20X高速多任務艦,顧名思義,突出特點就是高速性好、多任務能力強。該型艦滿載排水量2000噸,主機為柴油機,推進裝置為4台噴水推進器,最大設計航速可達32節。多任務能力體現在和平時期主要用來在專屬經濟區執行巡邏、警戒、護漁和反恐等任務,戰時則作為護衛艦,執行對海、對潛和防空等任務。此外,該型艦還能作為指揮艦。毫無疑問,這是一款專門針對手頭錢不多但又想強化近海防衛能力的中小瀕海國家。
F30X護衛艦採用了三體船型,優點是適航性好、艦內空間大、隱身效果強。該型艦可在6級海況下使用武器;雙機庫和飛行甲板面積達到了700平米,能讓10噸級艦載直升機在5級海況下起降。該型艦採用了四台柴油機,3台噴水推進器,最大航速30節,可以執行巡邏、護航、防空、反潛、反艦等任務。該型艦的主炮是一座76毫米艦炮,其後有32單元垂直發射裝置,艦體舯部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自衛武器是2座多管近防炮。
F40X護衛艦主要是針對手頭比較寬裕、對高性能艦艇有較強需求的國家和地區。該型艦滿載排水量4000噸,動力裝置為柴油機,雙軸雙槳推進,最大航速約28節。武器系統包括1座76毫米艦炮、32單元垂直發射裝置、2座四聯裝反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FL-3000N近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艦體後部設有雙機庫和比較寬大的飛行甲板,可搭載和使用2架中型艦載直升機。該型艦十分重視隱身性能,不僅對艦體外形進行了精心設計,還取消了煙囪,柴油機的廢氣排放改到了水線附近,這樣不僅省卻了煙道,而且也能有效降低紅外特徵。該型艦的先進性還表現在採用了綜合射頻桅杆,外表面貼滿了雙波段四面陣相控陣雷達的天線陣面,桅杆頂部還有一個巨大的球形天線罩,裡面可能裝有遠程雷達。
在本屆中國航展第二展區(斗門蓮洲)設有無人船和無人機演示區,三天時間裡每天都有精彩的無人艇和無人機動態演示。不過,在這個展區最吸引人的裝備是「虎鯨」大型無人作戰艇。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無人作戰艇,「虎鯨」的確有吸引觀眾的資本。首先,就是它很大,排水量達到了500噸,已經達到了艦的門檻。其次,「虎鯨」的外形很科幻,三體船型,穿浪艏將現代與復古完美結合。再次,「虎鯨」的隱身性很好,整艘艇的結構十分簡潔,還採用了綜合射頻桅杆,雷達反射截面積很小。第四,「虎鯨」的作戰性能很強大,其上裝有升降式30毫米艦炮、4單元垂直發射裝置、艦載火箭彈發射裝置、反潛魚雷發射裝置,艦尾設有飛行甲板,而且是在飛行甲板正中間設置了一個較高的圓形起降平台,可起降一架無人直升機。在飛行甲板下方是寬大的多任務艙,可攜帶小型無人艇或其他任務設備,在海上執行多種任務。第五,「虎鯨」採用柴油機動力和噴水推進方式,最大航速超過40節,是不折不扣的高速無人艇,而且其續航力達到了4000海里,可到遠海活動。
「虎鯨」大型無人作戰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在無人艇的設計和建造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開始引領世界潮流。
★ 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