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代末進入市場以來,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戰鬥機幾乎橫掃歐美市場。可以說,只要是美國允許銷售F-35的國家,幾乎都採購了F-35戰鬥機。
儘管美國公布了所謂的六代機F-47,但面對還處於紙上的F-47,F-35才是目前我們「最現實」的對手,而這個「現實」更多體現在國際軍貿市場上。
歐洲航空工業的緊張
因此,近年來法國的「陣風」和歐洲的「颱風」戰鬥機在國際舞台上取得的成功,僅限於那些未被授權購買F-35戰鬥機的國家,比如印度、埃及、阿聯酋、塞爾維亞等國。
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防部長赫格塞斯頻繁表示,F-35戰鬥機可能出售給更多國家時,現在近乎和美國決裂的歐洲國家開始緊張了。
在北約國家中,除了法國和瑞典仍堅持使用其「陣風」和「鷹獅」戰鬥機、以及國防預算緊張的西班牙和匈牙利等特殊情況外,幾乎所有有預算能力且被授權的國家都已訂購或承諾購買F-35,顯然這犧牲了歐洲的「陣風」、「颱風」和「鷹獅」戰鬥機的市場利益。
颱風戰鬥機
即使擁有本國戰鬥機的國家,如擁有「颱風」戰鬥機的德國、義大利和英國,也加入了美國的F-35計劃,有時是在美國的壓力下——並非這些國家有多麼喜歡F-35——如果不買的話,就無法繼續享受北約的核保護傘,因為美國禁止歐洲戰鬥機攜帶和使用美國的B61核彈(法國是核武國家,對此可以不在乎)。
目前F-35的市場容量已經十分有限,理論上在羅馬尼亞也採購了F-35之後,現在僅剩下西班牙為了替換它的艦載機,可能會尋求採購F-35B短距起降戰鬥機。
顯然,這種情況對特朗普來說並不令人滿意,因為F-35的外銷訂單貌似達到飽和了,而簽署大型國防合同一直被視為特朗普的政治成就。
特朗普的生意經
自特朗普上台後,他立刻重啟了和阿聯酋的F-35訂單。
其實他在2020年1月5日離開白宮前數小時,已經與阿聯酋簽署了價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合同,包括訂購80架F-35戰鬥機、Growler電子戰飛機和MALE Reaper無人機。
然而,這一訂單並不符合喬·拜登的意願,他在上任後不久宣布暫停該訂單,以評估其影響。兩年後,由於美方缺乏進展,阿聯酋宣布取消訂單,轉而購買80架法國F4型「陣風」戰鬥機,以替換其「幻影2000-9」戰鬥機。
陣風戰鬥機
但阿聯酋希望採購五代機的計劃並未停止,包括我們的殲-20、殲-35和韓國的KF-21都和阿聯酋傳出緋聞。如今,在特朗普回歸後,他自然希望通過一筆幾百億美元的大額軍事來打前任拜登的「臉」,因此對阿聯酋出售F-35再次提上日程,而阿聯酋只是一個開始。
據外媒消息,美國近日已經與沙特簽署大筆軍貿合作,據悉可以確定的是包括F-35戰鬥機的訂單。只是外界尚不清楚這筆訂單的規模,以及具體數量。當然,作為美國重要中東盟友的卡達也有採購F-35的計劃。
除了中東的土豪之外,印度成為美國外售F-35的新目標,儘管之後印度方面透露雙方並未就F-35採購一事進行具體談判,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表示並不計劃向印度出售F-35,但印度是否採購F-35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國對印軍售已經沒有了限制和禁忌。或許在特朗普的干預下,印度未來真的會和美國商談F-35採購案。
如果對印度鬆口,那麼土耳其距離「解禁」也不遠了。作為F-35最早的九個合作國之一,原本土耳其應是最早獲得F-35的國家,該國至今還保留著F-35的「大修」技術儲備,並負責生產F-35的零部件。但由於土耳其堅持採購俄羅斯S-400防空系統,導致土耳其被踢出F-35的授權名單。
儘管土耳其號稱正在自研國產第五代戰鬥機,並完成了首架原型機的試飛,但該國始終想要採購F-35,每次與美國稍微緩和關係,就會提出採購F-35的計劃。土耳其剛剛服役了一艘滑躍式的輕型航母,並已開工一艘中型航母,急需適配這兩艘航母的艦載機。
還有一些國家,可能暫時沒有能力採購F-35,未來卻不好說,包括埃及、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
如果在未來四年特朗普政府能打開新市場,不但能為美國贏得至少上千億美元的訂單,還能為MAGA繼續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獲得政績加分。
歐洲感嘆,五代機市場將是中美俄的天下
歐洲,特別是法國航空工業,肯定不希望出現F-35「包圓」的情況。毫無疑問這將壓縮歐洲製造商的出口潛力,包括「陣風」、「颱風」、「鷹獅」以及未來的GCAP計劃中的「暴風」和FCAS計劃中的NGF等所謂的歐洲六代機。
考慮到大多數F-35的出口交付期為2015年至2035年,且其壽命可達40年,歐洲製造商面臨的市場壓力將持續存在。
GCAP模型
歐洲方面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威脅。例如,幾天前義大利萊昂納多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表示,只有在沙烏地阿拉伯先訂購「颱風」戰鬥機的情況下,才可能考慮讓其參與GCAP六代機計劃。目前,利雅得仍在與倫敦和羅馬談判,計劃再購買40架歐洲戰鬥機。
但整體而言,目前歐洲還未做好對此的調整和準備,其四代半戰鬥機「陣風」、「颱風」和「鷹獅」戰鬥機明顯不如F-35戰鬥機,其號稱的六代機至少也要等到2035年才能問世。
對此,法國專業軍事媒體《元防禦》在近日的報道中不得不承認,在歐洲六代機出來之前,在全球範圍內下一代戰機的更換主力將會是美國的F-35A/B、俄羅斯的蘇-57E和我們的殲-35A。
《元防禦》無奈地表示,雖然達索公司正在開發號稱非常接近的五代機的「陣風 F5」系列(它能指揮無人作戰飛機,並進一步優化隱身性能和航電系統),「可能也不足以應對」三大空軍強國的第五代隱身戰機。
說到底,「由於缺乏隱身能力,法國戰鬥機在國際市場上仍被視為第四代戰鬥機,與F-35相比缺乏吸引力」。
因此,《元防禦》呼籲法國,應該在基於陣風的技術上,研發一款「隱身修型」的「隱身版陣風」。在筆者看來,這種無厘頭的建議還是不提也罷,已經落後的歐洲航空工業還是先考慮如何完成已有的陣風、颱風訂單,順便繼續搗鼓你們的六代機吧。
殲-35A的現實對手
但我們拋開歐洲人的憂慮,這對我們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隨著美國新一屆政府在全球軍售市場開始「弱化」意識形態,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原本美國瞧不上的市場,以後可能會「瞧得上」了。
不說別的,前面提到的中東三國,除了卡達以外,都和我們在五代機方面進行了接觸。當然,這並非坊間傳言這些國家想要購買五代機,只是單純的和我們進行前期接觸而已。但足以看出,他們對我們的五代機還是感興趣的。
如果美國堅持不肯向中東國家出售五代機,那麼未來中國五代機必然會成為他們重點考慮的對象。但隨著特朗普拋棄美國的軍售傳統,中東市場我們的殲-35是否還能拿下就成為疑問。
簡單估算一下,中東至少有200-300架五代機的市場容量,直接價值高達至少五百億美元,未來衍生市場也是超過千億美元的,這還不包括東南亞、除印度以外的南亞、非洲和南美洲市場。
在歐洲衰弱,俄羅斯受限的情況下,這些市場無疑是中美五代機市場角力的主戰場,如何能贏得海外五代機訂單,需要我們深思熟慮——畢竟這不僅是簡單的軍貿交易,還攸關地緣戰略和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