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當五年兵退伍的我,在市場賣菜偶遇老同學,命運因此改變

2025年03月27日01:03:08 軍事 1980

【本故事部分情節虛構,請師友們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感謝閱讀,您的支持就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老陳,這是我種的小芹菜,才六毛一斤,給你稱幾斤?剛摘的,不老,炒肉絲可香了。"剛說完這話,我就看到了排隊的隊伍里那個熟悉的身影。十年沒見的老同學,穿著一身體面的西裝,站在我的菜攤前,兩人都愣住了。那一刻,我的心一沉,手上的秤也懸在了半空中。

那是1981年的春天,我從部隊退伍後,在家鄉的菜市場擺了個小攤。說起我這五年當兵的經歷,還真是五味雜陳。記得1976年入伍那會兒,我剛滿18歲,頭一次離開家,坐了整整兩天的綠皮火車才到兵站。

1981年,當五年兵退伍的我,在市場賣菜偶遇老同學,命運因此改變 - 天天要聞

"劉子明,你怎麼在這兒賣菜呢?"王明亮一把抓住我的手,眼裡滿是驚訝,"當年你去當兵,我們都羨慕死了。"

我趕緊鬆開他的手,有些尷尬地整理著菜攤上的小白菜,"是啊,服役五年回來了,現在自己種點菜賣。你呢?聽說考上大學了?"

"嗯,在市裡機關工作,今天回來看看父母。"他打量著我的菜攤,眼神里流露出一絲複雜的情緒。

我笑了笑,"挺好的,有本事。我這個賣菜的,可比不上你。"心裡卻湧上一陣說不出的滋味。當年我倆是同班同學,成績差不多,後來我響應號召去當兵了,他繼續讀書,考上了大學。

"哎,別這麼說。你在部隊是幹什麼的啊?"王明亮壓低聲音問道。

"我啊,在東北一個農場,種了五年地。"我笑著回答,卻不知為何感到一絲苦澀。

"農場?那你應該懂農業技術吧?"王明亮眼睛一亮。

我點點頭,"種了五年地,還能不懂?我們連隊是全農場的模範連,我還當過技術骨幹呢。在那兒種過水稻、玉米、小麥,啥都種過。"這話並不是吹牛,在部隊那幾年,我確實學了不少農業知識。

"劉子明,太好了!"王明亮拍了拍我的肩膀,"市裡正在籌建農業技術推廣站,需要有實際經驗的人。要不要考慮一下?"

我一時語塞,手裡的秤又懸在了半空中。賣菜的我,還能有這樣的機會?

那天晚上,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腦子裡全是在部隊的那些日子。

記得剛到農場那會兒,真是傻了眼。什麼保家衛國,什麼槍林彈雨,全是想像中的。實際上,我們就是一群穿軍裝的農民,天天在地里刨食。住的是土坯房,夏天悶熱,冬天冷得要命。我們八個人一個宿舍,睡上下鋪,被子里全是潮氣,床板硬得跟石頭似的。

"老劉,想家不?"記得有天晚上,跟我同鋪的小趙翻來覆去睡不著,小聲問我。

"想啊,誰不想?"我也睡不著,"家裡的燉肉,饅頭,還有俺娘做的老豆腐,想死我了。"

1981年,當五年兵退伍的我,在市場賣菜偶遇老同學,命運因此改變 - 天天要聞

"我媽給我寄了雙布鞋,還有家裡腌的鹹菜。"小趙摸了摸枕頭底下,"等會兒吃不?"

這就是部隊生活,雖然條件艱苦,但戰友之間的情誼卻是真的。我們晚上偷偷分享從家裡寄來的小零食,聊家鄉的變化,聊未來的打算。

農場的活不比地方上的輕鬆。春天一大早就得起床,先是早操,然後出工種地。那時候沒有什麼機械化,全靠人力。一天下來,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飯。記得第一年春耕,我扛著鋤頭幹了整整一天,手掌全是水泡,疼得晚上直掉眼淚。

"小劉,手怎麼了?"班長老張晚點名時發現了,從口袋裡掏出一小瓶藥水,"來,塗上,明天就好了。"

"班長,這是啥啊?"我好奇地問。

"我的獨門秘方。"老張神秘地笑了笑,"我當新兵那會兒,也是這樣,當時我們班長給我的。現在傳給你,你也要幫助新戰友。"

後來我才知道,那"秘方"其實就是酒精加鹽水,但老張那份關心卻是真真切切的。在農場,我們既當兵又當農民,還得參加政治學習。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0點熄燈,中間除了幹活吃飯,還要抽時間學習、訓練。

我記得有一年夏天,天氣特別熱,田裡的草瘋長。我們一個班十來號人,每天頂著太陽除草。中午休息時,大家都躲在地頭的大樹下乘涼,分著喝那兩壺涼白開

"老劉,來根煙。"老家在山東的大李遞給我一根煙,"聽說你家裡來信了?"

"嗯,我爹寫的,說村裡通電了,還裝了個大喇叭,能聽廣播了。"我吸了一口煙,有些得意,"我家還添了個弟弟,現在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了。"

"你小子運氣好,當了五年兵,回去肯定能分配工作。"旁邊的老王羨慕地說,"我才兩年兵,到時候可能就回農村了。"

那時候我們都以為,當滿五年兵退伍,國家肯定會安排工作。可事實證明,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1981年退伍時,國家政策變了,很多人都沒能如願分配到工作。我就是其中之一,只能灰溜溜地回了老家,靠種菜賣菜為生。

在隊里當了五年技術骨幹,學了不少農業知識,回到地方上卻好像一下子變得沒用了。大家都忙著做生意,種地被視為沒出息的活計。我卻因為沒有其他技能,只能靠這個維持生活。

想到這裡,我又想起了王明亮提到的農業技術推廣站。也許,這是命運給我的一個轉機?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收拾好了菜攤,直奔王明亮家。他看到我,似乎早有預料,笑著從抽屜里拿出一份報名表。

"劉子明,我就知道你會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部隊里鍛鍊出來的人,有股子韌勁,不會輕易服輸。填好表格,下周去市裡面試。"

1981年,當五年兵退伍的我,在市場賣菜偶遇老同學,命運因此改變 - 天天要聞

填表那會兒,手都有點抖。這可能是我翻身的機會啊!表格上要填學歷,我只能寫"高中畢業";要填專業,我思考了半天,寫了"農業生產";要填工作經歷,我認認真真寫上了"1976-1981年,某農場,生產班長"。

面試那天,我穿著唯一一套還算體面的衣服,提前兩小時就到了市農業局。等候室里坐了不少人,有的西裝革履,有的拿著厚厚的證書文件夾。我低頭看看自己帶的簡單材料——一張退伍證和幾張在農場獲得的獎狀,突然感到心裡沒底。

"下一位,劉子明!"

聽到叫號,我深吸一口氣,走進了面試室。面試官是三個中年人,坐在桌子後面,表情嚴肅。

"劉同志,我看你的履歷,只有高中學歷,在部隊是在農場服役?"一位戴眼鏡的面試官翻看著我的材料,語氣有些懷疑。

"是的。"我挺直腰板,像在部隊站軍姿一樣,"我在農場服役五年,負責過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的種植和管理工作,當過生產班長,還獲得過技術能手稱號。"

"理論知識呢?你學過系統的農業課程嗎?"另一位面試官問道。

我老實地搖了搖頭,"沒有系統學過,但我有五年的實踐經驗,而且在部隊自學了不少農業書籍。那會兒條件苦,晚上點著煤油燈看書學習。"

面試官們相互看了一眼,表情不太明朗。我知道自己可能沒戲了,但決定再爭取一下。

"我能說幾句嗎?"我鼓起勇氣問道。

得到允許後,我說:"我知道自己學歷不高,理論知識可能比不上大學生。但農業技術推廣最終是要落實到田間地頭的,要讓農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我在部隊帶過新戰友,知道怎麼把複雜的東西講簡單。而且我自己就是種地出身,知道老百姓種地的難處。"

說完這番話,我感到一陣輕鬆,不管結果如何,至少我儘力了。

出乎意料的是,一周後,我收到了錄取通知。農業技術推廣站成立了,我成為了第一批技術員之一。

從此,我的人生軌跡徹底改變了。從菜市場的小販,變成了穿著制服的技術幹部,騎著二八自行車走村入戶,教農民新技術、新品種。那些在部隊農場學到的知識,終於找到了用武之地。

我記得第一次下鄉推廣雜交水稻技術,面對著幾十個農民,我緊張得手心直冒汗。這些農民大多是老把式,種了一輩子地,對新技術半信半疑。

"同志們,這個雜交水稻比咱們種的老品種能多打三成糧食!"我拿出在農場積累的實戰經驗,用最樸實的語言解釋著,"我在農場種過,親眼看到了效果。"

1981年,當五年兵退伍的我,在市場賣菜偶遇老同學,命運因此改變 - 天天要聞

"小夥子,你這是紙上談兵吧?"一個老農民質疑道,"種了一輩子地了,還能有這麼大差距?"

"大爺,你要是不信,咱們可以試驗。我跟你一起種,手把手教你。不行的話,我自己負責。"我拍著胸脯保證。

就這樣,我在那個村子裡建立了第一個示範田。那一年,示範田的產量果然比周圍的地高出了不少。老農民們這才開始相信我。

"劉技術員,你教的那個雜交水稻技術真靈啊!我家今年畝產比去年多了兩百多斤呢!"後來,村民老王興奮地拉著我的手說。

"這不算啥,明年咱們還能更好。"我笑著回答,心裡充滿了成就感。這比在菜市場賣菜要有意義多了。

在推廣站工作的日子,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當兵五年沒有白費。那些在艱苦環境中鍛鍊出來的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的品質,在新崗位上得到了充分發揮。我沒有高學歷,但我有實踐經驗;我不會講大道理,但我懂得如何跟農民交流。

有時候回想起在菜市場偶遇王明亮的那一天,我總會感嘆命運的奇妙。如果不是那天遇見他,如果不是我在部隊的那五年經歷,我的人生可能完全不同。

部隊教會了我堅韌不拔,教會了我專業技能,更教會了我在困境中尋找機會。那段看似平凡甚至有些失落的軍旅生涯,最終成為了我人生轉折的基石。

現在,每當我穿著整齊的制服,騎著自行車走在鄉間小路上,看著一望無際的金黃稻田,我都會想起在農場的那些日子。那裡的苦與累,那裡的歡笑與淚水,那裡的戰友情誼,都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劉站長,聽說你以前是當兵的?"新來的年輕同事經常好奇地問我。

"對啊,當過兵,在農場種了五年地。那會兒沒有現在這麼好的條件,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熱得睡不著覺。但就是在那種環境下,我學會了種地的本事。"我總是笑著回答。

"那您還挺幸運的,正好用上了。"

1981年,當五年兵退伍的我,在市場賣菜偶遇老同學,命運因此改變 - 天天要聞

"是啊,"我看著遠處的田野,輕聲說,"命運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五年的軍旅生涯,看似是繞了個彎,實際上卻讓我走上了更好的路。"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在1981年退伍的老兵,因為一次偶然的相遇,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從穿軍裝的農民,到賣菜的小販,再到農業技術員,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跡。而那段在農場的五年時光,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卻成為了支撐我前行的最大力量。

師友們,這個故事最打動你的地方在哪裡?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大家提前做好準備,若不出意外,4月以後,國內將迎來4個變化 - 天天要聞

大家提前做好準備,若不出意外,4月以後,國內將迎來4個變化

近些年,國內很多人都感覺到賺錢越來越艱難了。而在進入到2025年之後,大家都希望中國經濟能夠步入快速增長軌道。同時,消費、出口、投資這三駕馬車,將助力經濟穩步增長。只有這樣,實體經濟才能進入繁榮周期,老百姓的收入就能夠「穩步增長」。而從現在情況看,國內投資和消
中國家庭存款30萬,算什麼水平?有人終於說了大實話! - 天天要聞

中國家庭存款30萬,算什麼水平?有人終於說了大實話!

在很多人的眼裡,中國多數家庭的存款都應該超過30萬。主要原因是,即使在中等城市,家庭存款達到30萬也不夠付首付款。此外,現在網上喜歡炫富的人有很多,不是曬出大量現金,就是炫耀巨額存單。這讓人感覺中國多數家庭拿出30萬,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在國內存款超3
古越龍山9年8次提價,「黃酒一哥」靠漲價走出「江浙滬」? - 天天要聞

古越龍山9年8次提價,「黃酒一哥」靠漲價走出「江浙滬」?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長河中,三大世界古酒之一的黃酒無疑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尤其在早年間的江浙一帶,家裡添丁時父母都會埋下一壇女兒紅或狀元紅,等孩子出嫁或金榜題名時宴請賓客。
橘朵2024業績亮眼,零售額破25億 - 天天要聞

橘朵2024業績亮眼,零售額破25億

近日,上海橘宜化妝品有限公司公布2024年業績。旗下彩妝品牌橘朵表現出眾,零售額突破25億,收入超20億元,同比增長23%,連續兩年在中國彩妝市場銷量第一,穩居國貨彩妝銷售額前五。
跑越南、泰國建廠的企業,要哭了,關稅最高達46% - 天天要聞

跑越南、泰國建廠的企業,要哭了,關稅最高達46%

目前在越南建廠的美國企業真不少,台灣省方面有鴻海、廣達、和碩、英業達、仁寶、緯創等頭部台系電子代工大廠都已經在越南投資建廠,數據顯示,目前至少已經有14家台系PCB板廠在泰國有投資,還有眾多的PC產業供應鏈和代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