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首艦「尼米茲」號即將退役一事,相信很多人都早已聽說。按照美軍的規劃,在完成今年的最後一次部署後,這艘開工於1968年、服役於1975年的「超級航母」,就將於2026年迎來自己的退役儀式。而讓美軍感到煩惱的一件事情在於,新一代核動力航母「福特」級的2號艦「肯尼迪」號的建造進度,卻並不很理想。截至去年12月,該艦的4部電磁彈射器中,僅有2部安裝到位。目前看來,「肯尼迪」號的飛行甲板上仍有大量工棚和腳手架,說明外舾工作還遠未到收尾之時。
f-35c隱身艦載機降落在「尼米茲」號的甲板上
受此影響,有猜測認為,待「尼米茲」號退役之時,「肯尼迪」號很可能無法如期服役並接棒,進而將造成美國海軍現役航母的數量少於11艘這一底線。仔細想一想,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固然在於美國實體製造業出現了空心化、特別是造船工業的產能難以滿足美國海軍對新裝備的尋求。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那就是美國海軍過於激進地選擇了航空母艦的100%核動力化。
「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4號艦「肯尼迪」號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多達兩位數的核動力「超級航母」是美國海上霸權、甚至是全球霸權的一大象徵。但事實上,「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全部由核航母所組成」的這一現象,是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後期才開始出現的,距今只有不到20年的時間。沒有錯,那就是上一艘以「肯尼迪」號來命名的航空母艦退役後才出現的事情。
退役報廢的「肯尼迪」號接受拆解
回想2007年,「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4號艦「肯尼迪」號退役,結束了自己40年的服役生涯。與此同時,該艦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即美國海軍徹底告別了常規動力航母,轉而形成了航空母艦的100%核動力化。這看似是技術水平和綜合戰力「獨步天下」的表現,但致命隱患也就此埋下了。
核反應堆換料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盲目地認為,核動力航母一定在綜合戰力和效能等方面,徹底碾壓常規動力航母。但實際上,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他們或許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常規動力航母在全服役周期內的在航率,其實是要顯著高於核動力航母的。別的不說,光是美軍核動力航母在中期大修時的核反應堆換料,就讓航空母艦不得不在船廠一趴就是3年之久,即3年內無法出海執行任務。相比之下,常規動力航母則不會遇到這一問題,哪怕是主機鍋爐的徹底更換,也不至於停航3年。
海灣戰爭中的美軍航母多為常規動力航母
不僅如此,一個冷知識在於,在冷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內,美國海軍常規動力航母的數量,其實是要多於核動力航母的。從冷戰初期的朝鮮戰爭,到冷戰中期的越南戰爭,再到冷戰末期的海灣戰爭,真正讓美國實現高效且致命的海空戰力投射的主要力量,多為在航率更高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畢竟,核動力航母換料期間,出不了任務就是出不了,沒有任何其他辦法。
良好的輪換機制可解決核動力航母在航率低的問題
當然,這並不是說當年美國海軍在最後1艘常規動力航母退役後,轉而投向「航空母艦100%核動力化」,就一定是個錯誤的選擇。不難發現,只要核動力航母的數量足夠多、特別是足以形成良好的輪換機制,那全服役周期內在航率不夠高的缺點,就是可以被較好地解決的,能夠保證必要之時可有多艘狀態良好的航母可用。
如今的美軍已難以維持航母輪換機制
但問題在於,這對自家造船工業的新艦建造產能和艦艇維護產能,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只要這方面的能力稍有下降,那原本運轉良好的輪換機制,很快就會演變為「a拖累b,b拖累c,c再拖累d」這樣的惡性循環……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數量逐步開始不夠用,「航母空窗期」現象越來越頻繁,就是陷入惡性循環的直接表現。
「福建艦」走上了常規動力電磁彈射技術之路
而對於在航母之路上快速發展和崛起的後起之秀中國來說,美國海軍如今的處境,也算是給我們提了個醒,那就是不要過於盲目且激進地追求航空母艦的100%核動力化。畢竟,誰都不知道未來幾十年的自己、尤其是自身實體製造業的發展和運轉情況會怎麼樣。美國海軍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後期,所設定的「理想的核動力航母輪換機制」,只堅持了不到20年就快要告吹,無疑就是個直白的教訓。
國產核動力航母預想圖
因此還是那句話,常規動力航母和核動力航母不存在絕對的「誰比誰更強」,二者更像是並行的兩個技術發展方向,很難說核動力航母就一定要比常規動力航母更加優越。對兩種動力系統的航空母艦進行「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式的共同發展,或許才是最適合中國海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