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媒體報道稱,美國國防部長在社交平台 X 上搞了個民意調查,問大家要不要把美國國防部改名叫「戰爭部」。這消息一出來,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很大反響。截至 23 號,已有近 20 萬用戶參與投票,其中 54%的人贊成,支持「戰爭部」這個名字。大家都在猜測美國這麼做的意圖。
從 「戰爭部」 到 「國防部」
回顧歷史,1789 年美國設立了負責軍事事務的部門,最初叫「戰爭部」,主要負責監督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運作與維護。在接下來近 160 年裡,美國一直用這個名字。1947 年,國際形勢大變,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簽了《國家安全法》,對軍事機構大調整。
這部法把海軍和陸軍部以及新獨立的空軍合併成一個組織,叫國家軍事機構,由文職國防部長領導。1948 年,美國政府又修改《國家安全法》,把國家軍事機構正式改名為「國防部」。這名字的變化,意味著美國從以前單純的戰爭擴張戰略,慢慢轉向以防禦為核心的戰略,是美國對二戰後國際秩序的一些適應和調整。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行為模式似乎又回到了過去。儘管頂著 「國防部」 的名號,但實際行動早已偏離 「防禦」 的軌道。
「防禦」 早被美國扔一邊
在巴以衝突中,美國不斷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支持,深度介入地區爭端,其軍事援助與政治偏袒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使戰火愈演愈烈。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不僅向烏克蘭輸送大量先進武器裝備,還聯合歐洲盟友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嚴厲經濟制裁,從軍事、經濟等多方面對俄羅斯進行全方位打壓,將自身深深捲入這場衝突之中。
在亞太地區,美國更是小動作不斷,頻繁在南海、台海等敏感海域製造事端,派遣軍艦、軍機進行挑釁性巡航,強化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盟友的軍事合作,構建針對中國的軍事包圍圈,試圖遏制中國崛起。
這些行動無不表明,美國早已突破防禦範疇,在全球各地主動挑起衝突,展現出強烈的進攻性與擴張性。
現在的美國政府,「美國唯一」 理念被發揮到極致。在他的認知里,只要有損美國利益,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對手,還是昔日盟友,都被納入敵人範疇。
戰爭的定義也被無限擴大,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軍事對抗。經濟領域,美國頻繁揮舞貿易制裁大棒,對包括中國、歐盟在內的眾多國家和地區發動貿易戰,通過加征關稅、設置貿易壁壘等手段,試圖在經濟上打壓競爭對手,維護自身經濟霸權地位。
如今歐洲局勢緊張,美國又有拋棄北約的苗頭,「戰爭部」 之名似乎更契合當下美國對盟友的態度與行動。
民眾在美國的社會環境里也變得狂熱
那麼為什麼這種極端行為會獲得超過半數的支持呢?
是這樣的,美國社會當下處於嚴重的極化撕裂狀態,政治立場、社會階層、種族等多方面矛盾交織,導致民眾情緒極易被煽動。
「戰爭部」 這一說法,恰好為右翼選民提供了一個情緒宣洩的出口。在他們眼中,美國面臨諸多外部 「威脅」,通過改名彷彿能夠展現美國的強硬姿態,對這些 「威脅」 進行有力回擊。
從更深層次看,這背後或許存在資本的推波助瀾。美國的軍工複合體等利益集團,長期以來依靠戰爭與軍事衝突獲取巨額利潤。一個更具進攻性的 「戰爭部」,意味著未來美國可能發動更多軍事行動,這將為軍工企業帶來大量訂單,推動武器裝備研發、生產與銷售,從而使資本集團獲取豐厚回報。
部分美國民眾,尤其是 「紅脖子」 群體,由於教育水平、信息獲取渠道等因素限制,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他們片面地認為 「國防」 意味著被動防守,是一種示弱表現,卻忽視了真正的國防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包括軍事防禦、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外交斡旋等多個層面。
這種錯誤認知,充分暴露了美國社會對二戰後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缺乏深入理解與尊重,忘卻了和平來之不易,以及國際秩序穩定對全球發展的重要性。
美國如今打算把「國防部」改成「戰爭部」,再加上美國領導人的狂熱態度,這不禁讓人想起當年日暮西山的大清,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戰這種不切實際又離譜的行為。
和慈禧老佛爺有點像吧?
1900 年,慈禧太后在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下,包括對列強幹預其內政的不滿以及受到保守派勢力的鼓動等,做出了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匈十一國同時宣戰的驚人決定。這決策看起來像是展現出強硬姿態,實則是盲目自大,鼠目寸光。
當時的清政府,國力衰微,軍事裝備與訓練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內部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叢生。慈禧的宣戰更多是基於情緒化的反應以及對局勢的錯誤判斷,企圖以此來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和自身權威。結果就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國家陷入更深重的災難,主權喪失殆盡。
同樣,美國如今想要把「國防部」改為「戰爭部」,表面上是為了彰顯其所謂的強硬立場,應對所謂的外部威脅,實則也是在國內矛盾激化、國際影響力下滑背景下的一種衝動之舉。美國國內政治極化嚴重,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種族矛盾日益尖銳,經濟發展也面臨諸多困境。
在國際上,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改名看似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戰略調整,實際上卻可能是在錯誤認知下的冒險行為。
正如慈禧宣戰未能挽救清政府的頹勢,反而加速了其滅亡一樣,美國改名若真的導向更多魯莽的軍事行動,也極有可能進一步削弱自身實力,破壞國際形象,導致其在國際事務中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加速其霸權的衰落進程。
但是不可掉以輕心
美國一直以 「世界警察」 自居,四處插手他國事務。改名後,無疑會讓國際社會更加確信美國的軍事擴張野心,進一步坐實其侵略者形象,使美國在國際輿論場中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從政策制定角度而言,名稱的改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政策制定者的思維與決策。
當部門名稱為 「戰爭部」 時,政策制定者在制定軍事戰略、外交政策等方面時,會不自覺地偏向進攻性思維。相關研究表明,將暴力行為置於 「戰爭」 框架下,公眾對其支持度可能會提高 30%。美國政府正是看中這一點,企圖通過改名,將未來的海外軍事干預行動包裝成 「正義之舉」,欺騙國內民眾,獲取更多支持,為其軍事冒險行為尋找合法性依據。
對盟友來說,這一改名釋放出強烈信號,暗示美國未來行事將更加激進,可能會不顧盟友利益,單方面發動軍事行動,將盟友拖入戰爭泥潭。
更讓人擔心的是,美國最近的一連串舉動可不是碰巧的。現在,美國一邊忙著推動國防部改名這事兒,另一邊還想方設法讓德國、日本的戰爭潛力活躍起來。德國和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戰後國際秩序對它們管得很嚴,軍事發展也被限制住。
不過,美國為了自己的戰略利益,就想著打破這些限制,重新武裝德日,讓它們給自己在歐洲和亞洲當打手。
美國真的在為大規模的世界戰爭做準備嗎?這可不是在嚇人,國際社會得高度警覺,緊緊盯著美國的戰略動向。
各個國家應該加強合作,一起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決抵制美國的霸權行為和戰爭冒險舉動,保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絕對不能讓美國的危險想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