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波音公司的「星際航線」載人艙在2024年6月完成首次載人任務後,NASA卻在慶功宴上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他們即將啟動第二次試飛計劃。
這個曾被氦氣泄漏、推進器故障和宇航員滯留危機籠罩的太空艙,真的能擔起國際空間站輪換任務的重任嗎?
一、九死一生的首飛
6月的那次任務堪稱驚心動魄——28個姿態控制推進器中5個突然失效,首次對接空間站時被迫緊急中止。
當宇航員威廉姆斯和威爾莫爾最終通過SpaceX龍飛船安全返回時,NASA工程師們發現更可怕的隱患:艙內存在可能引發災難性事故的氦氣泄漏。
「這就像明知剎車失靈的汽車還要繼續上路。」前太空系統指揮官魯迪·里多爾菲直言,「NASA似乎忘了,他們差點就失去兩位頂尖宇航員。」
二、45億美元換來的教訓
這個始於2014年的項目,預算早已從最初的42億暴漲至超50億美元。更諷刺的是,NASA在2016年曾秘密追加2.87億美元「加速計劃」,換來的卻是長達10年的拖延。波音自掏腰包填補的15億美元虧損,讓這個百年航空巨頭在季度財報會上顏面盡失。
「這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系統性質量失控。」NASA監察長辦公室的措辭異常嚴厲。當審計報告揭露波音存在質量控制漏洞時,外界才發現:那些導致推進器失效的O型密封圈,竟來自同一批未達標的供應商。
三、NASA的豪賭
「龍飛船的成功返航,恰恰證明雙系統的重要性。」NASA商業載人計劃經理史蒂夫·斯蒂奇在記者會上反覆強調。但批評者指出,所謂「雙保險」正在變成風險疊加——如果2025年的無人試飛再出紕漏,美國將面臨同時失去兩家載人飛船的窘境。
更令人擔憂的是,波音剛獲得美軍第六代戰機合同。里多爾菲警告:「當工程師團隊不得不同時分心戰鬥機研發,誰能保證星際航線的改進質量?」
四、太空競賽的暗黑法則
在這場價值千億的太空博弈中,NASA的抉擇折射出令人不安的現實:當商業利益捆綁國家戰略,安全底線是否會淪為談判籌碼?航天史學家發現,自太空梭退役後,美國載人航天對私營企業的依賴度已從30%飆升至82%。
「我們別無選擇。」斯蒂奇的表態意味深長。
隨著2025年7月「11號機組」發射計劃臨近,五艘龍飛船的儲備量根本不足以支撐長期輪換。如果星際航線再次失敗,國際空間站可能面臨首次「空窗期」。
您認為NASA應該繼續押注波音星際航線,還是全力支持SpaceX?
美國的航天事業跟我國比起來的差距會不會被拉大?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