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緣政治的演變,中美之間的博弈早已不僅限於地球上,在外太空,美國照樣把中國視為必須警惕的「假想敵」。
1、中國5顆衛星,在太空大展拳腳!
這次引起美國高度緊張的主角是中國的五顆衛星,據美媒稱,這些衛星在進行了一系列的複雜機動:試驗-24C和實踐6號-05A/05B衛星。從美軍太空部副部長邁克爾-格特林的口中,我們得知這些衛星展示的是中國在軌道機動能力上的新高度。
對於衛星能夠如此優雅地在近地軌道內靈活轉身、變換隊形甚至接近其他物體,美軍的感慨顯而易見。用通俗的話說,中國在太空中玩起了高難度雜技,尤其是在接近「敵方航天器」、繞行、檢查等操作上,這些衛星簡直可以稱之為太空中的「忍者」。
有人可能會問,這又怎樣呢?
在很多外行人看來,太空演習不過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遊戲。然而,對深諳軍事科技的人來說,這卻是兵臨城下的潛在威脅。比如,美方對中國這些衛星所具備的戰術性、技術性已不再僅僅停留在試驗階段的認知就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美軍估算,這些衛星已經足夠「實用化」,並且在未來的戰事里,不難想像它們的任務可能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機動配合,直接對敵方的航天器「拜訪」並施加影響,這讓美方感到極其不安。
2、美軍太空優勢,被徹底踩扁
對美國而言,其高度依賴這些衛星以保持全球軍事與情報優勢。然而,中國衛星組合在劇本化演練中展示出的運作能力,則被美方解讀為一種突破性威脅,是對現有規則的一次有力挑釁。
當中方几顆衛星演練著接近、繞行及檢查等複雜機動時,美軍顯然看到了日後衛星被干擾、甚至「俘獲」的可能。試想,如果美軍的衛星網路在關鍵時刻被一一鎖定或打亂,其在廣袤戰場上的影像與信息優勢就可能會大幅削弱。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如此擔心中國日益增長的太空戰術能力將打破現有平衡,而這種變化,正向著不利於美國的方向傾斜。
事實上,國際社會早已意識到,太空不再僅僅是一個擁有夢想的科研者的舞台,也是現代軍事戰略中不可或缺的競賽場。美國將中國這次大膽的演習視作一種「違背國際行為規範」的舉動,更強調這是一種「不安全且不專業」的表現,試圖引發輿論的共鳴。
3、中方立場堅定,不接受美國雙標指責
面對美方的指責,中方一再重申自己的立場:太空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任何國家都沒有資格獨佔或軍事化。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的情形下,保持太空的和平與安全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主張建立和平利用太空的國際合作機制,希望通過多邊合作,共同維護太空環境的純凈,避免其成為軍事對抗的新戰場。
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的衛星演習展示了先進的機動能力,但這些能力並不等同於「進攻性行為」。在中方眼中,發展太空技術的初衷是為了滿足自身防禦需求,而非製造衝突。
在全球數百顆衛星彼此環繞的軌道上,掌握出色的機動和避碰技術本是大國間的常規操作,以確保衛星在運行中能有效避開空間碎片及潛在威脅,保障正常功能的實現。
諷刺的是,就在美國指責中國太空威脅的時候,其自身卻在不斷加強太空部隊建設,投資巨大研發進攻性太空武器。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對「中國威脅」的炒作,更多地倒映出其自身戰略焦慮和對中國快速進步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