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最近在南海的動作越來越頻繁,甚至開始玩起了「新花樣」,根據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3月18日的報道,菲海軍一名軍官公開透露,菲律賓武裝部隊正在研究一項政策,準備在「必要的時候」為非法闖入南海的菲漁船、巡邏機等「民事團體」提供武裝護航。
簡單來說,就是菲律賓打算讓漁民、民間船隻沖在最前面當「肉盾」,軍隊躲在後面搞「火力支援」,一旦中國海警或軍艦出手驅趕,菲律賓海軍就能以「保護平民」的名義介入,甚至可能引發中菲直接的軍事衝突。
就在上個月,菲律賓軍機多次非法闖入中國南沙和黃岩島領空,甚至故意以危險動作干擾中國巡邏直升機,結果被解放軍南部戰區全程跟蹤、警告驅離。
菲方不僅不收斂,反而倒打一耙,污衊中國「危險執法」,還特意在飛機上搭載西方記者拍攝驅離畫面,試圖通過輿論戰博取國際同情。但中方始終保持克制,依法依規處理,讓菲律賓的挑釁顯得像跳樑小丑。
或許正是這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逼得菲律賓不得不換個套路——既然單挑不過,那就拉上漁民當「人肉盾牌」,再找域外勢力撐腰。
菲律賓這次的新計劃背後,藏著多重算計,先是轉移國內矛盾的「老套路」。,當前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正面臨執政危機,前任總統杜特爾特拋出的家族貪腐案讓他焦頭爛額,中期選舉壓力也讓執政黨岌岌可危。
這時候炒作南海議題,既能煽動民族情緒轉移民眾注意力,又能藉機向美國表忠心,爭取更多經濟和軍事援助。其次是對美國支持的「迷之自信」。
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宮後,明顯調整對華戰略,試圖通過拉攏菲律賓在南海製造事端。
菲方近期不僅接收了美國3.36億美元的軍援,還計劃在3月的美菲「肩並肩」演習中試射「堤豐」中程導彈系統,擺出一副「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姿態。
更關鍵的是,菲律賓拉上了法國、加拿大等域外國家,準備簽署《訪問部隊協議》,允許六國在菲駐軍,試圖通過「多國聯軍」的陣勢給中國施壓。
但這種「拉幫結派」的策略,本質上是一場危險的賭博,菲律賓以為引入美、法、加等國的軍事力量就能制衡中國,卻忽略了兩個致命問題:
一是域外國家根本不會為了菲律賓的核心利益與中國正面衝突。
比如法國「戴高樂」號航母雖然高調進入南海,但真正遇到中國劃定禁航區、實彈演習時,立刻縮在菲律賓蘇比克灣不敢動彈,所謂的「航行自由」口號成了笑話。
二是菲律賓正在出賣自己的主權。允許外國駐軍表面上增強了軍事實力,實際上是將國家安全綁在了域外大國的利益鏈條上。正如菲律賓國內批評聲浪所指出的,這種行為無異於「引狼入室」,最終可能讓菲律賓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甚至「炮灰」。
面對菲律賓的步步緊逼,中國的應對既有戰略定力,也有雷霆手段。在軍事層面,解放軍南部戰區近期在南海展開了高強度實戰化訓練,075型兩棲攻擊艦、071型船塢登陸艦等「萬噸大驅」組成的編隊總噸位超過11萬噸,火力覆蓋範圍讓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編隊都相形見絀。
更關鍵的是,中國已經構建起覆蓋太空衛星、島礁雷達、海空巡邏的立體監控網路,菲律賓漁船、軍機的一舉一動都在實時掌控中。用網友的話說,「菲律賓在南海搞小動作,就像在廣場上裸奔還自以為穿了隱身衣」。
在外交層面,中國一方面通過劃定禁航區、實彈演習等強硬手段展示決心,比如2月底法國航母闖入南海後,中方立即在北部灣劃定落彈區並禁航三天,直接打臉域外勢力的挑釁;
另一方面始終堅持「談大門敞開」,呼籲菲律賓回到對話軌道。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既避免了局勢失控,也讓國際社會看清了誰才是南海和平的破壞者。
不過,菲律賓的「蒼蠅戰術」確實給中國帶來了新挑戰。如果菲方真的大規模組織漁船沖闖南海,中國海警若採取強力驅離,可能被西方炒作成「暴力執法」;若放任不管,又會助長菲方氣焰。對此,中國其實早有預案。
去年仙賓礁衝突中,中國海警手持戰斧、匕首與菲方對峙的畫面震驚外界,這種「冷兵器威懾」既能有效阻止菲船靠近,又避免了開火引發的輿論風險。而針對菲軍可能為漁船提供武裝護航的情況,解放軍也做了針對性部署。
例如在黃岩島附近常態化部署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大型無人機,一旦發現菲軍固定翼戰機護航,可立即升空攔截,避免直升機因速度劣勢陷入被動。
美國通過軍援、聯合軍演等方式慫恿菲律賓挑釁,目的是將南海問題國際化,為介入亞太事務製造借口。
而中國則通過島礁建設、海空巡邏鞏固實際控制,同時以「一帶一路」合作深化與東盟國家的聯繫,瓦解美國的圍堵戰略。這種背景下,菲律賓的投機行為註定難以奏效,美國不會為了菲律賓與中國開戰,而中國維護主權的決心遠超外界想像。
正如中方駐菲大使犀利回應的那樣,菲方吹噓的「軍事合作成果」不過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醉。
未來的南海局勢,很可能進入「斗而不破」的新階段。菲律賓受制於國內政治和外部壓力,短期內不會停止挑釁,但也不敢真正越過紅線引發軍事衝突。
而中國在保持克制的同時,會繼續通過法律、軍事、外交手段鞏固主權。例如加快《海警法》實施細則的落地,對非法闖入船隻採取更嚴厲措施;推動與東盟國家的「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孤立菲律賓的冒險行徑。
至於域外國家,隨著中國反制手段的升級,它們的介入成本將越來越高,法國航母在南海的「一日游」已經證明,沒有國家願意為了菲律賓的利益承受與中國正面對抗的代價。
回望歷史,南海的驚濤駭浪從未停歇,但每一次挑釁最終都成為中國彰顯實力的契機。2016年所謂「南海仲裁案」鬧劇以美國航母撤退收場,2025年的這場博弈同樣不會例外。
對菲律賓而言,繼續充當「馬前卒」只會讓自己陷入「前門驅虎,後門進狼」的困境;而對中國來說,維護南海穩定的關鍵,始終在於強大的國防實力與務實的外交智慧。
正如南部戰區官兵常說的那句話:「我們的飛機軍艦或許不會天天露面,但只要菲方敢越線,下一秒就會知道什麼叫『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