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門胡塞武裝於3月16日晚間向紅海北部的美國「哈里·杜魯門」號航母發動導彈與無人機襲擊,這是24小時內對該航母編隊的第二次攻擊。儘管美軍聲稱成功攔截了大部分來襲目標,但胡塞武裝公布的視頻顯示,多枚反艦彈道導彈與「目擊者-136」無人機在近距離突破防線,迫使航母編隊後撤至紅海最北端。此次行動不僅展示了胡塞武裝持續升級的突防能力,更暴露出美軍航母在狹窄水域作戰的戰術困局。
胡塞武裝此次使用的「聖城」巡航導彈射程達1650公里,結合「薩馬德-3」無人機群,可在50米精度範圍內對移動目標實施飽和打擊。美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雖配備「宙斯盾」系統,但單艦單次最多攔截8個目標,面對胡塞宣稱的「每波次12架無人機+6枚導彈」的集群戰術,防禦壓力陡增。更關鍵的是,紅海寬度僅300餘公里,航母艦載機的800公里防空半徑在此形同虛設,F/A-18E/F「超級大黃蜂」的攔截窗口被壓縮至不足3分鐘。
五角大樓承認,自2024年10月以來,胡塞武裝已對美軍航母發動17次襲擊,其中5次迫使航母編隊轉移部署。儘管美軍通過沙特吉布地等港口實現快速補給,但「杜魯門」號在紅海8個月的持續部署已消耗超過500枚防空導彈,單枚標準-6攔截彈成本高達430萬美元,遠超胡塞武裝的廉價無人機。這種非對稱消耗戰正逐步侵蝕美軍的技術優勢,正如《國家利益》所指出的:「每擊落一架3000美元的無人機,都意味著百萬美元防空資源的永久損失。」
中國外交部在事件次日作出回應,強調「中東不應成為大國博弈的角斗場」,呼籲各方回歸聯合國安理會第2728號停火決議框架。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特別提及「反對任何侵犯主權安全的行為」,被外界解讀為對美國軍事干預的間接批評。這種立場與2024年促成沙伊和解、推動《北京宣言》的外交路線一脈相承,凸顯中國在中東安全架構中的建設性角色。
伊朗的軍事支持仍是胡塞武裝持續作戰的關鍵。根據PMOI組織披露,革命衛隊通過非洲駁船向葉門輸送「聖城-2」導彈組件,並在塞席爾建立技術支援中心。儘管德黑蘭否認直接參与襲擊,但2025年1月查獲的武器運輸船顯示,胡塞武裝61%的巡航導彈和83%的無人機源自伊朗軍工廠。這種「技術轉移+區域代理」模式,使得胡塞武裝從雜牌武裝蛻變為具備戰略打擊能力的非國家主體。
當美軍仍在爭論是否將NGAD六代機項目預算轉投無人機蜂群時,胡塞武裝已用實戰證明:低成本高科技混合戰術足以撼動傳統軍事霸權。這場紅海博弈的本質,既是技術代差的消弭,更是全球權力格局嬗變的縮影——正如1991年海灣戰爭定義信息化戰爭,2025年的導彈襲艦戰或許正書寫著新時代的戰爭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