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四個北約成員國正式宣布退出《渥太華公約》,這一決定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
該公約禁止使用和儲存殺傷人員地雷,被視為冷戰後全球裁軍的重要成果之一。然而,面對日益緊張的地區安全局勢,這四個國家聲稱,退出公約是出於維護本國安全的必要考量。
根據公約規定,退出決定將在6個月後生效。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襲擊中,烏克蘭國民警衛隊第 13 作戰目標旅「khartiia」的一名軍人在哈爾科夫地區作一輛安裝了反坦克地雷的布雷無人地面車輛。
《渥太華公約》:人道主義成就正面臨挑戰
《渥太華公約》被認為是全球裁軍領域的一大里程碑。這項公約於1997年簽署,旨在禁止殺傷人員地雷的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0多個國家簽署或加入該公約。
在1997年,推動禁雷運動的團體還榮獲了諾貝爾和平獎。該公約的實施顯著減少了全球範圍內地雷對平民的威脅。根據相關統計,過去幾十年里,成千上萬的平民因地雷受傷或喪生,其中許多是在戰爭結束多年後因遺留地雷而遇難。
國際紅十字會對此次波蘭等國的決定表示「嚴重關切」。該組織首席法律官科杜拉·德羅格(cordula droege)警告稱:「恢復使用這些可怕的武器將是一個令人深感不安的倒退。殺傷人員地雷的軍事價值有限,但其帶來的毀滅性人道主義後果卻極為嚴重。」
歷史上,阿富汗、柬埔寨等地區因戰時埋下的地雷,戰後多年仍深受地雷危害。大片農田無法耕種,行人因不慎觸雷而致殘甚至喪命的悲劇屢見不鮮。
「防禦優先」: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選擇退出?
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國防部長在一份聯合聲明中直言不諱地表示,俄羅斯及其盟友白俄羅斯構成的「軍事威脅顯著增加」,迫使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防禦策略。聲明強調:「通過這一決定,我們向外界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我們的國家已做好準備,必要時將採取一切手段捍衛自身安全。」
立陶宛國防部長多維萊·薩卡利涅(dovile sakaliene)進一步補充稱,退出《渥太華公約》是為了「有效保護邊界安全」。這一決定無疑釋放了一個信號,即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已將地雷視為應對潛在威脅的重要防禦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個國家都與俄羅斯接壤,而波蘭、立陶宛和拉脫維亞還與俄羅斯的盟友白俄羅斯共享邊界。近年來,俄白兩國在邊境地區的軍事活動頻繁,進一步加劇了地區安全緊張局勢。
烏俄停火在即,波蘭為何仍選擇加固防線?
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決定恰逢烏克蘭與俄羅斯可能即將達成30天停火協議之際。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這場戰爭已持續三年,儘管戰場局勢複雜,但和平的曙光似乎已開始顯現。
然而,波蘭等國擔心,一旦俄烏停火協議落地,俄羅斯可能會趁機重新整軍並將目光轉向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國。畢竟,這四個國家在冷戰期間均曾是蘇聯勢力範圍的一部分,至今仍對莫斯科抱有深深的戒備。
波蘭的戰略焦慮並非空穴來風。近年來,俄羅斯在軍事部署上動作頻繁,且明顯帶有「威懾」意味。無論是白俄羅斯與俄羅斯的聯合軍演,還是俄軍在加里寧格勒地區的軍事強化,波蘭及波羅的海國家都感到「芒刺在背」。
芬蘭仍在觀望中
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決定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芬蘭,作為最後一個簽署《渥太華公約》的歐盟國家,近年來在防務問題上的立場也發生了微妙變化。
芬蘭國防部長安蒂·哈卡寧(antti hakkanen)去年12月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芬蘭正「密切關注」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的戰術,尤其是俄軍的大規模步兵戰術及地雷的廣泛使用。他認為,芬蘭有必要重新審視地雷在國土防禦中的潛在作用。
芬蘭議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尤卡·科普拉(jukka kopra)在談及波蘭等國的決定時稱:「這是一個明智之舉,我們應該認真考慮是否效仿。」芬蘭與俄羅斯的邊界長達1340公里,這一漫長的邊境線無疑加劇了芬蘭在防務方面的緊迫感。
國際社會的憂慮與波蘭的強硬立場
儘管國際社會對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國的決定多持批評態度,但波蘭政府顯然已下定決心。
波蘭表示,退出《渥太華公約》的流程將通過議會立法並獲得總統批准,隨後向聯合國正式通報。根據公約規定,退出決定將在6個月後生效。
波蘭政府強調,當前的地區局勢已無法再以傳統防禦手段應對,他們必須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而波蘭的這一立場也反映出,面對俄烏衝突的餘波及地區局勢的複雜化,歐洲的安全格局正經歷深刻變化。
地雷的「安全」與「災難」:波蘭的決定究竟意味著什麼?
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此舉無疑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廣泛爭議。一方面,這些國家聲稱,退出《渥太華公約》是為了加強國防,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另一方面,反對者則批評稱,重啟地雷使用不僅是對人道主義原則的背離,更可能讓無辜平民在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內陷入危險之中。
從歷史來看,地雷往往具有「遺留隱患」,許多戰後地區至今仍深受地雷危害。例如,在阿富汗、柬埔寨等國家,戰爭遺留地雷仍在不斷製造傷亡,成為阻礙社會重建的「死神伏擊」。
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決定,是否真能有效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尚需時間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決定已在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面對安全與人道主義的矛盾,歐洲的防務未來已變得更加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