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美軍的炮彈像是不要錢一樣往上甘嶺砸,230萬發,整整43天,硬是把山頭削低了兩米。
按理說,這麼一頓狂轟濫炸,換誰都得趴下,可美軍發現——志願軍沒趴,反而越戰越猛。
白天剛攻上去,晚上又被奪回來,來來回回,打到美軍自己都開始懷疑人生。
美軍31團的指揮官勞埃德後來在回憶錄里直呼:「志願軍起碼是我們的四倍!」可問題是,志願軍135團總共才三千人,哪來的九千?
為什麼會這樣呢?
1952年,朝鮮戰場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雙方都想找機會突破。
上甘嶺,就是這麼一個關鍵點。
美軍和「聯合國軍」集結了6萬多人,炮彈、飛機、大炮,能上的全上了,準備用絕對的武力碾壓志願軍。
而志願軍這邊,總共5萬人,兵力不佔優,裝備也拼不過,唯一能靠的,就是意志和戰術。
美軍的算盤打得挺精,他們以為只要把志願軍的陣地炸得稀巴爛,剩下的就是輕輕鬆鬆的推進。
可他們沒想到,志願軍早就挖好了坑道,把整個上甘嶺變成了一座地下堡壘。
炸彈落下來,表面上是塵土飛揚,實際上,底下的人依舊活躍,等炮火一停,立刻爬出來迎戰。
美軍以為志願軍會被炸垮,但他們不知道,志願軍靠的不只是血性,還有聰明的戰術。
美軍火力狂轟濫炸,志願軍為何仍能堅守?
美軍的炮彈雨點一樣落下來,坦克、飛機一起上,整個上甘嶺被炸得就像月球表面,連樹都快炸沒了。
但問題是,炸完之後呢?美軍士兵衝上去一看,志願軍還在,甚至比之前更頑強。
這就得說說志願軍的「坑道戰術」了。
他們在山體里挖出了大量的坑道,相互連通,既能藏人,又能運送物資。
美軍的炮彈再多,也就是炸塌幾個洞口,根本傷不到志願軍的根本。
炮火一停,志願軍立刻從坑道里衝出來,和美軍短兵相接。
美軍是靠火力打仗的,手裡的自動武器適合遠程壓制,可一旦進入近戰,志願軍的衝鋒槍和手榴彈就成了他們的噩夢。
美軍沒想到,這場仗打得這麼難受。
他們原本是想用炮火清場,結果發現,炸了半天,志願軍不僅沒被炸垮,反而在炮火間隙修復陣地,戰鬥力絲毫不減。
最關鍵的是,志願軍的士氣始終高漲,哪怕戰友倒下,剩下的人依舊咬牙堅持。
這種不屈的精神,讓美軍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勞埃德為何誤判志願軍人數?
勞埃德在回憶錄里寫道:「他們一定是我們的四倍,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攻不下來。」可事實是,志願軍135團總共才三千多人,哪來的九千?
美軍之所以誤判,主要是因為志願軍的輪換戰術。
白天,美軍拚命往上沖,好不容易攻佔一塊陣地,晚上志願軍就反攻回來。
美軍看到的,永遠是源源不斷的敵人,他們覺得,這場仗怎麼都打不完。
其實,這不是兵力多,而是戰術好。
志願軍採用輪換作戰,前線的戰士打一陣子就換下去休整,保持戰鬥力。
而美軍則是疲勞作戰,白天拚命進攻,晚上還得防守,到了後期,整支部隊的士氣和體力都被嚴重消耗。
勞埃德看著不斷衝上來的志願軍,以為他們有無窮無盡的增援,卻沒意識到,這是對手用戰術製造的錯覺。
美軍為什麼沒能突破志願軍的防線?
美軍的戰術很簡單——用炮火清場,然後步兵推進。
問題是,這一套在上甘嶺行不通。
志願軍的坑道戰術,讓美軍的炮火優勢大打折扣,炸了半天,根本沒炸垮敵人。
更致命的是,美軍不擅長夜戰。
白天,他們可以靠火力佔據優勢,可一到晚上,志願軍的反攻就讓他們吃盡苦頭。
志願軍擅長夜襲,趁著黑夜摸進美軍陣地,手榴彈、爆破筒一起上,美軍的防線總是在夜裡崩潰。
美軍的進攻節奏被徹底打亂,他們習慣的是那種「一波流」戰術,一次性把對手擊潰,而不是這樣拉鋸戰。
可志願軍偏偏就擅長打消耗戰,他們不怕艱苦,只要能拖住美軍,就是勝利。
志願軍的戰術智慧如何克制美軍?
如果說美軍的優勢是火力,那志願軍的優勢,就是戰術。
坑道、夜襲、輪換作戰,這些戰術結合在一起,讓美軍始終無法徹底掌控戰場。
志願軍的戰術非常靈活,他們不會死守某個點,而是利用地勢不斷調整陣地。
白天,美軍可以靠火力佔領陣地,但一到晚上,志願軍就組織反攻,把陣地奪回來。
美軍的士兵到後來都有點崩潰了,他們發現,即使自己佔領了陣地,也沒法安心,因為晚上隨時可能被志願軍趕下山去。
美軍士兵戰後為何談「志願軍像幽靈」?
戰後,很多美軍士兵回憶起上甘嶺,都表示志願軍像幽靈一樣,打不完,殺不盡。
白天,他們好不容易攻上去,晚上,志願軍又殺回來。
崗哨被悄無聲息地幹掉,照明燈剛架上去就被打爆,黑暗中,志願軍的戰士像影子一樣出現,給美軍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這種戰鬥方式,讓美軍士兵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他們習慣了用火力壓制敵人,可志願軍偏偏不按套路出牌,靠著靈活機動的戰術,把美軍拖進了消耗戰。
戰後的影響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軍不得不承認,他們沒能拿下這塊陣地。
志願軍用最頑強的意志,守住了自己的陣地,也粉碎了美軍依靠火力取勝的幻想。
這場戰役,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縮影。
志願軍雖然裝備落後,但他們用智慧和意志,讓美軍不得不低頭。
這不僅僅是戰術的勝利,更是精神的勝利。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並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