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對葉門胡塞武裝發起「果斷而有力的軍事行動」,標誌著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干預進一步升級。此次行動的直接導火索是胡塞武裝持續襲擊紅海及阿拉伯海的美軍艦船與商船,但其背後交織著地緣政治博弈、能源通道安全以及遏制伊朗影響力的複雜考量。
一、背景與導火索:從紅海危機到軍事攤牌
自2023年10月巴以衝突升級以來,胡塞武裝以支持巴勒斯坦為由,頻繁使用無人機、導彈襲擊紅海及阿拉伯海與以色列相關的目標,並宣布禁止以色列船隻在曼德海峽等關鍵水域通行。截至2025年3月,胡塞武裝已對相關海域目標發動數十次襲擊,嚴重威脅國際航運安全。
2024年1月,特朗普政府重新將胡塞武裝列為「外國恐怖組織」,推翻了拜登時期的政策。此後,美英多次對胡塞武裝發動空襲,但未能遏制其行動。胡塞武裝的軍事能力顯著提升——其裝備的「哈特姆-2」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覆蓋以色列)和「雅法」隱身無人機,被認為是在伊朗技術支持下研發的。這些武器不僅威脅紅海航道,更被視為伊朗「抵抗之弧」戰略的重要延伸,直接挑戰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
二、軍事行動規模與目標:從精準打擊到長期消耗
此次行動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中東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美軍從空中和海上對葉門發動多輪打擊,重點摧毀胡塞武裝的雷達、防空系統、導彈基地及無人機設施,旨在「打通紅海航道」並削弱其反擊能力。行動由「杜魯門」號航母艦載機執行,並計劃持續數天至數周。
據胡塞武裝控制的媒體統計,截至3月16日,空襲已造成至少31人死亡,包括首都薩那、薩達省等地的軍事設施和居民區受損。胡塞武裝指責美軍行動構成「戰爭罪」,並誓言報復。而美國官方強調打擊的「精確性」,稱目標僅限于軍事設施,但平民傷亡的爭議已引發國際社會擔憂。
三、地緣政治博弈:美伊對抗的代理人戰場
美國此次行動不僅是針對胡塞武裝的戰術打擊,更是對伊朗的戰略威懾。特朗普在聲明中明確警告伊朗「必須停止支持胡塞武裝」,暗示將切斷伊朗通過代理人擴大地區影響力的渠道。胡塞武裝與伊朗的緊密聯繫由來已久,其武器供應、戰術訓練均依賴伊朗支持,而葉門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伊朗牽制沙特、以色列的重要支點。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美方通報行動後,呼籲「立即停止使用武力」,強調政治對話的必要性。這一表態凸顯了美俄在中東問題上的立場分歧,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對衝突外溢的憂慮。
四、人道主義危機與地區風險
葉門歷經十年內戰,早已陷入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此次空襲進一步加劇了平民的生存危機:薩那的大學、居民區遭襲,基礎設施損毀可能影響食品和醫療物資供應。聯合國數據顯示,葉門80%人口依賴國際援助,而戰火升級將使救援行動更加艱難。
軍事行動的長期化風險也不容忽視。胡塞武裝擅長「不對稱戰爭」,其低成本無人機和導彈可對美軍航母等高價值目標實施消耗戰。例如,一枚「波斯灣-2」反艦導彈成本僅數十萬美元,卻能迫使美軍耗資數百萬美元的攔截彈應對。這種策略可能迫使美國陷入持久戰,同時刺激胡塞武裝擴大對以色列船隻的襲擊,導致紅海航運完全癱瘓,衝擊全球供應鏈。
五、國際反應與未來挑戰
美國的行動獲得了部分盟友支持,認為其有助於「反恐」和維護航道安全,但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態度謹慎,強調遵守國際法和多邊框架。阿拉伯國家則陷入兩難:一方面擔憂胡塞武裝威脅地區穩定,另一方面不願被視為與美國、以色列過度捆綁。
未來局勢發展取決於三個變數:
1. 胡塞武裝的報復強度:若其擴大對美以目標的襲擊,可能引發更大規模軍事升級;
2. 伊朗的介入程度:伊朗是否直接提供更先進武器或資金支持,將影響衝突範圍;
3. 國際斡旋效果:聯合國及地區國家能否推動停火談判,避免葉門成為「第二個加沙」。
結語:難以熄滅的中東戰火
美國對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表面上是維護航行自由的「反恐行動」,實則暴露了中東權力博弈的深層矛盾。葉門戰場已成為美伊對抗、阿以衝突、遜尼派與什葉派競爭的縮影。然而,軍事打擊無法根除胡塞武裝的群眾基礎,反而可能激化反美情緒,為極端主義提供溫床。若各方不能回歸政治解決路徑,中東的「火藥桶」或將引爆更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