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幾天,美國對葉門胡塞武裝發動的大規模軍事打擊,表面上是針對這個「拖鞋軍」的反擊,但背後牽動的卻是中東乃至全球更複雜的博弈——尤其是對伊朗和我們而言,這場衝突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兩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如何被「考驗」甚至被「針對」。
一、胡塞武裝關乎著伊朗命運
胡塞武裝被普遍認為是伊朗在中東打造的「抵抗之弧」中最關鍵的一環。這個什葉派民兵組織控制著紅海咽喉要道,不僅用無人機和導彈封鎖航道,還直接威脅以色列和美國盟友的船隻。
美國此次打擊的重點是胡塞的「心臟地帶」,包括首都薩那的國防部大樓和防空系統,目標直指其指揮中樞。這種打擊力度遠超以往,實際上是對伊朗的一次「敲山震虎」。
伊朗的困境在於,它既需要胡塞武裝作為牽制美以的「棋子」,又擔心過度捲入會引火燒身。
胡塞的武器大多來自伊朗,例如彈道導彈和無人機技術,但伊朗始終否認直接參与襲擊。
而美國這次明確警告:「如果胡塞報復,伊朗將被追責」。這種威脅讓伊朗陷入兩難——如果放棄支持胡塞,它的「抵抗之弧」戰略將徹底崩潰;如果繼續支持,則可能面臨美國直接軍事打擊的風險。
更深層的是,美國試圖通過打擊胡塞來削弱伊朗的地區話語權。近年來,伊朗支持的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等力量接連受挫,胡塞成為中東反美陣營僅存的「硬骨頭」。
一旦胡塞被打殘,伊朗的勢力範圍將縮回本土,中東格局可能徹底倒向美以聯盟。
二、我國從斡旋者到躺槍者
我國與胡塞武裝並無直接關聯,但美國部分媒體和智庫近期卻拋出一種「陰謀論」——我國通過購買伊朗石油間接資助了胡塞武裝,甚至稱我國是「幕後大BOSS」。這種邏輯鏈條看似荒謬,卻反映出美國對我國中東影響力的焦慮。
實際上,我國在中東的核心利益是維護能源安全和地區穩定。2023年我國促成沙特與伊朗和解,為葉門和平帶來希望,但美國對胡塞的持續打擊讓局勢再度緊張。
紅海航道受阻直接影響全球貿易,而我國作為最大貨物貿易國,顯然希望局勢降溫。但美國將矛盾擴大化的做法,可能迫使我國在「挺伊朗」或「保貿易」之間做出權衡。
更微妙的是,美國試圖將我國塑造成「破壞者」。例如,美媒聲稱我國從伊朗購買的石油資金「流向胡塞武裝」,並認為沙伊和解「打亂了美國計劃」,導致美國不得不親自下場對付胡塞。
這種說法本質上是將我國描繪成中東亂局的隱形推手,為美國軍事干預尋找合法性。
三、誰的劇本能主導中東?
這場衝突暴露了中東權力博弈的三大核心矛盾。
一是美伊對抗的代理人。美國不願與伊朗直接開戰,轉而打擊它的盟友。伊朗則通過「抵抗之弧」消耗美國資源。胡塞武裝的存亡成為雙方角力的「溫度計」。
二是能源與航道的控制權。胡塞封鎖紅海導致國際油價波動,美國頁岩油出口趁機搶佔市場。我國作為最大原油進口國,需要平衡能源安全與外交立場。
三是重構中東秩序。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在美伊之間搖擺,既想借美國壓制胡塞,又擔心過度依賴美國激化地區矛盾。我國的斡旋角色可能成為新的平衡點。
四、衝突會外溢嗎?
短期來看,美國打擊胡塞的行動可能持續數周,但歷史證明軍事手段無法根除問題。胡塞武裝已放話「以升級回應升級」,如果它動用更多伊朗提供的高超音速導彈,紅海危機可能蔓延至整個阿拉伯半島。
對我國而言,最現實的挑戰是如何避免被捲入美伊對抗。一方面,我國需要維護與伊朗的能源合作。另一方面,還要防止美國借題發揮,將中東亂局與台海、南海問題掛鉤。
這場「考驗」或許正是我們提升中東話語權的機會——通過推動停火和對話,將「促和」形象轉化為實際影響力。
所以說,美國對胡塞的打擊絕非簡單的反恐行動,而是中東權力洗牌的一步棋。伊朗的「抵抗之弧」能不能頂住壓力,我們能不能避開「甩鍋」陷阱?這些問題將決定未來十年中東乃至全球地緣格局的走向。
這些,對於善於打太極的我們來說,都是小事!
#專家:美軍大規模襲擊胡塞出人意料##特朗普重擊胡塞武裝 戰局走向何方##胡塞武裝還能堅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