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出手,終是嘗到了第一個苦果!中方在關鍵領域優勢變大,特朗普開始高度警覺,想要摸清中國家底?
美國在對華加征關稅時,可能沒想到會率先在銅產業鏈上嘗到苦果。
日前,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指責中國「控制全球銅生產」。
從數據來看,美國其實並不是主要從中國進口銅。
2023年,美國有45%的銅消費依賴進口,而主要的供應國包括智利、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前四大供應國佔到美國進口總量的相當大部分,中國僅排在第七位,佔比3%。
這說明,美國想通過關稅打擊中國的銅產業,其實下了錯葯。
在全球市場格局中,中國作為最大的銅消費國,一年的精鍊銅進口量高達550萬噸,但自身的銅礦資源卻無法滿足需求。

這迫使中國企業積極向海外擴展,布局礦業,甚至在非洲和南美建立大型冶煉基地。目前,中國已經控制了全球15%的銅礦產能。
美國加征關稅不僅未能撼動中國的銅加工地位,反而推動了全球銅產業鏈的重新洗牌。
數據顯示,中國自智利、秘魯進口的銅精礦暴增,而對美國的銅製品出口卻下降。
這反映了一個新趨勢:當美國市場設限後,資源國為了保持訂單,不得不降低價格將原材料賣給中國。
如今,全球銅產業似乎正呈現出「資源國提供原材料—中國進行加工製造—歐美作為消費終端」的三級結構。
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打亂這一格局,但結果卻可能是意外地強化了中國在全球銅產業中的核心地位。
說白了,就是美國本來想敲打中國,結果反倒「幫了個忙」。
事實上,中國在積極增加戰略物資儲備,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國際變局,儘可能防止被「卡脖子」。
只是,銅資源方面的儲備引起了特朗普政府的關注,認為中國的儲備計劃可能會影響到全球銅市場的格局。
據一些美國媒體報道,中國工信部等多個部門不久前發布了一份重要文件:《銅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
在這份文件中,中國設定了到2027年實現國內銅礦資源量增加5%到10%以及提升再生銅回收利用水平的目標。

這些舉措被視為是中國提升自身銅資源安全的重要步驟。
對此,特朗普命令美國商務部展開對進口銅產品的國家安全調查,目的是通過可能的關稅手段重振美國銅產業,同時確保國防安全。
美國此舉似乎還帶有了解全球銅產業情況,尤其是摸底中國銅礦戰略儲備的意圖。
然而,業內普遍認為,即便美國對進口銅加征關稅,對中國的直接影響並不大。
對此,我外交部回了一句話,明確表示,貿易戰和關稅戰沒有贏家,只會損害各國人民的利益。中方堅持反對單方面加征關稅,並呼籲通過平等對話解決問題,同時也強調將繼續採取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近年來,中國在戰略物資儲備方面的動作引起了廣泛關注。
隨著國際局勢和自然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中國逐漸意識到有必要提前進行戰略資源儲備,以應對潛在風險和突發情況。
中國的國內資源雖涵蓋銅、鐵、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領域,但由於開採難度增加和需求量持續攀升,許多資源仍需依賴進口。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確保國家在資源供應上的安全。
首先,中國加大了國內資源的勘探力度,即使新發現的礦區暫時不開發,也為未來做好規劃準備。
從技術層面提升開採水平,加快了供給反應速度,通過提高採礦效率和降低成本,使得國內資源利用更具可行性。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拓展海外資源獲取渠道。
通過在中亞和非洲等地區的布局,中國努力建立一個多元化的進口體系,這不僅能夠分散供應風險,還能在關鍵時刻提供更多的選擇和迴旋餘地。
這種全球化的資源網路為中國構築了一道堅實的保護屏障。
此外,中國也在探索再生資源的利用,把這視為未來發展的新方向。這不僅是一種資源管理的優化,同時也是一種對環境負責任的做法。
整體來看,中國通過戰略儲備、技術革新、國際合作和再生資源利用等多管齊下的方法,正在逐步建立一個穩固的資源保障體系。
這將成為中國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確保發展自主權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