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戰役中,有一場局部戰鬥格外引人注目,這場戰鬥因為極為激烈,甚至直接被華野第三縱隊的司令員孫繼先稱之為濟南戰役的「絞肉機」。
這場戰役不但讓華野的主力部隊三縱遭遇了相當大的傷亡和損失,而且,這一戰還造成了第三縱隊第八師師長犧牲,以及三名團級幹部的重傷的慘重損失。
當時,阻擋第三縱隊進攻的,是重建後整編74師的7個連殘部。
只有7個連不到一個團的部隊,居然給華野主力縱隊造成如此大的傷亡和損失,這確實是十分少見的。
重建後的74師戰鬥力之強,作戰意志之堅定,抵抗之堅決,確實超越了絕大多數國民黨軍隊。
要知道,濟南戰役時,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其實已經在孟良崮戰役中被粟裕全部殲滅。
這場殲滅戰是國共雙方都公認的。
所以,濟南戰役時的74師殘部,是國民黨在七十四師少量殘兵的基礎上,重新組建而成的。
而且,這支重組的部隊不但重組時間短,訓練不夠充分,同時,被空運到濟南的只有可憐的七個連,但依然給華野第三縱隊帶來不小的損失。
為何重組重建後的國民黨74師,依然有這麼強大的戰鬥力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概念,孟良崮戰役確實打了極為出色的殲滅戰,粟裕率領華野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態勢,虎口拔牙,一舉將整編74師全部殲滅。
但是,整編74師被全部殲滅,並不意味著74師所有的幹部及士兵都被消滅殆盡,更不是王耀武一手締造的74軍體系被全部殲滅。
眾所周知,整編74師之所以能為位列國民黨王牌主力之首,其實是王耀武一手締造的。所以,在孟良崮戰役被擊斃的74師師長張靈甫,不過是吃現成飯的而已。
整編74師的締造者和靈魂,一直是王耀武。也因此,作為其起家的根本,自王耀武因戰功升任國民黨第24集團軍司令之後,他就毫不意外地從起家的74軍不斷的調人,從而培植勢力,增加第24集團軍其他部隊的戰鬥力。
正是因為國民黨將領的這一常見做法,使得王耀武升職之後,74軍系統就不僅位於74軍,而是遍布王耀武所在的所有部隊。
比如,擔任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之後,王耀武麾下除了74軍,還有73軍、79軍和100軍。
而這些部隊的骨幹將領,相當一部分都是出自74軍。比如,73軍軍長李天霞,原本就是74軍的副軍長。
而王耀武從74軍將這些戰鬥經驗豐富、軍事才華優秀的骨幹調到其他部隊,使得74軍系統的將領和老兵遍布整個24集團軍,24集團軍的其他部隊戰鬥力,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升。
同樣因為王耀武不斷的從74軍和後來的整編74師內部調離骨幹,所以,到了孟良崮戰役前,此時,74師內部老兵只佔到了40%的比例,大量百戰老兵被調至其他部隊。
眾所周知,一支部隊能夠被位列王牌軍,以戰鬥力強勁著稱,絕不僅僅因為它裝備先進、訓練有素,還與作戰意志有很大的關係。
而74師部隊的老兵,從上到下均有著極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並以自己這支軍隊自豪。
所以,孟良崮戰役被殲滅之後,許多74師老兵頗為不服不忿。也因此,在解放軍將俘虜的74師官兵釋放之後,還有約4000人左右的老兵選擇返回部隊。
如此高的歸隊率,使得重建後的74師有了大量的老兵基礎。不僅如此,雖然孟良崮74師被全殲,但是,並不意味著74師一個老兵不剩。
孟良崮戰役前,74師在後方也有很多老兵因為負傷、傷病等原因在後方醫院,這些老兵在恢復健康之後大多選擇歸隊。
所以,得益於歸隊的傷兵和從孟良崮戰役之後歸隊的老兵,以及王耀武調離74師的原74軍骨幹和老兵,74師的架子迅速得到恢復。
而且,這些百戰老兵作戰意志頑強,戰鬥經驗豐富,集體榮譽感頗強,以此為基層骨幹,再加上王耀武一手帶出的軍官體系,使得重建之後的74師雖然兵力不足——重建之後只有兩個師,2萬5000餘人的兵力,但是,74師仍迅速恢復戰鬥力。
也因此,重建後的74師不但在濟南戰役中表現極為出色,而且還成為國民黨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
比如,74師在國民黨最終失敗的淮海戰役中。是國民黨少數表現亮眼的部隊。出身74師的五十一師師長王夢庚在淮海戰役時,曾親自率領特務連發動進攻,成為國民黨極少數在衝殺過程中陣亡的高級將領。
當然,重組後的74師戰鬥力雖強,但也無法阻擋國民黨的兵敗如山倒。在這之後,國民黨數百萬大軍也在一次次失敗之中被消滅殆盡,74師也再次全軍覆沒,再沒有了重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