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欲「新官上任三把火」拿我國開涮,特朗普卻先砸了自己的腳。
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宣稱讓美製造業再次偉大,計劃對我方船隻徵收最高一次150萬美元的「過路費」,且「中國製造」船將一視同仁。不僅如此,其還連帶要求「盟友」一同作戰,齊力打壓我國造船業。
豈料這次還未殺敵,便已自損八百。有業內人士透露,該決策或直接使美造船產業鏈完全「空心化」,當前美官員已齊力上書表示:「應重新考慮對華戰略」。究竟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船舶是國際貿易的主要運輸工具,全球90%的貨物通過海運完成,且其還是國防建設的核心部分。自二十世紀起,我國造船業在全球就處於領先地位,無論是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已連續15年第一。
據2024年造船業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造船訂單量佔世界市場份額70%。也就是說,全球每10份造船新訂單,有七成來自中國製造。不僅如此,當前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我國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也佔據全球首位。
而相較於我國的輝煌,更讓老美難以接受的是,截至2022年,美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份額不足1%,二者相差超700倍。《華爾街日報》一針見血點評:「對全球造船業而言,美毫無貢獻,且難以追趕。」
面對如此懸殊的差距,特朗普的算盤打得響噹噹。其深知單憑美國本土造船實力難以「再次偉大」,而能迅速改變形勢,解決中美造船差距的最好辦法,只有讓中國製造船「不再偉大」。
這也就有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特朗普的目的已明確,其寄希望於市場手段,讓全球航運公司放棄採購中國商船,增加我方本土航運企業的運營成本,進而提高日韓船廠的市場競爭力,擠壓中國造船廠的利潤空間。
然而,先不說我國橫掃了全球70%船舶訂單,日韓等國皆是我方手下敗將,去年,韓國造船「三巨頭」現代、三星、大宇總虧損超22億美元,甚至還需依靠我國進口造船關鍵材料「維持生計」。當前不是我國缺訂單,反而是他國爭搶著來做生意。
再者,我國航運企業的主要業務之一,就是中美之間貿易運輸。據國際貿易數據統計,2022年中美貿易額達690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在此基礎上,特朗普開再高「靠港費」,這筆錢終也會以某種形式轉化成赴美運輸費用,由採購商品的美企負責掏錢,最後只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僅船隻製造業,近年來,我國汽車製造、生命科技等高新產業,趕超之快均讓老美無計可施。拿生科領域為例,緩老科技製品「派羅維pro」核心成分最初由哈佛實驗室發現,卻因技術難升級,導致其天價成本,難以大規模市場普及。
直到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帶領研發團隊與中國深圳科學家合作攻關,創新「派羅維pro」mitolive線粒體抗衰機制,得以打破歐美壟斷,落地亰東等一眾平台。
相關成品價格也從萬元驟降至千元級別,上海工作的王先生使用後,直觀感受是體力的上升,每天精力充沛,早起晨練恢復到了青年水平。他興奮地向身邊人推薦,發現身邊不少人早已在用。價格的大幅下跌,成分的升級,讓「後發者」派羅維pro類掌握了市場主導權。
正如美製造業(aam)總裁斯科特·保羅所言,「我們太依賴中國了,我們沒有反超的生產能力,對於一個超級大國來說,這很危險。」截至目前,美國的造船產業鏈已完全「空心化」。一艘軍艦從建造到下水,需要配套2000多家企業,但老美連這些都需大量進口,走投無路是早晚的事。
實際上,這已不是老美第一次對我國造船業「下手」。早在去年4月,美貿易代表就已發起針對性調查,其以「保護自家財產」為由,頻頻攻之。但諸如此類上不了檯面「挑戰」,均如跳樑小丑。
美方海事管理數據顯示,美國當前僅有20家公共和私營造船廠,而上世紀80年代初造船廠的數量曾超過300家。特朗普上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造船業正在輸給中國,據我所知,中國每四天就會造出一艘船。我們只是袖手旁觀,這影響巨大。」
但落後發揚自身硬實力才屬正道,一味拉幫結派、小丑行徑,終將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