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美俄是全球軍火市場的兩大核心巨頭。在對外合作中,美俄在出售給合作夥伴的武器裝備上總會留有後招。其中,俄羅斯以擅長出售「猴版」裝備聞名,其很多招聘裝備對外出售後往往是功能閹割、數據縮水,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卻讓性能大打折扣。和精明的俄羅斯人相比,美國的做法則更為陰險。
即便是出售給盟友的武器裝備,美國也會留有後門程序,可以隨時進行遠程操控。近日,歐洲、加拿大等國就發現,其從美國採購的五代機F-35被美國人設計和掌握了一個「致命開關」,可以隨時讓戰機成為無法使用的「板磚」。
F-35是北約防務一體化的產物,也是一款多國聯合投資開發的戰機,其零部件來自英國、荷蘭、加拿大等多國。在戰機定型量產後,除了美軍之外,北約成員國中的大多數國家都批量採購,將其作為各國主力戰機。按照開發公司洛馬公司此前的承諾,「所有參與開發」的國家都能獲得美國的軟硬體升級,但迄今為止,美國軍方尚未給出相關保障。前不久,俄烏戰場上的一幕讓北約各國紛紛產生擔憂。
原來,為了逼迫澤連斯基簽署礦產協議,特朗普下令暫停對烏克蘭提供情報共享。自此,沒有了美國提供的精準目標,烏軍裝備的「海馬斯」火箭炮徹底成了廢鐵,根本無法對俄軍縱深目標實施遠程精準打擊。
要知道,如今美國和俄羅斯越走越近,北約名存實亡,歐洲徹底淪為了棄子。這不由得讓歐洲各國以及加拿大產生擔憂,如果美國和各國發生矛盾,會不會也通過切斷後勤系統和維護支持,遠程癱瘓其空中力量。基於此,德國資深外交官近日就呼籲德國取消價值83億歐元的F-35戰機訂單,以為他擔心這批戰機很有可能被美軍掌握了「致命開關」。所謂的「致命開關」。可以理解為美國保留的一種 「遙控許可權」,其本質就是一種後門程序。
以F-35戰機的電子化系統來說,它非常依賴美國製造商研發的自主後勤信息系統ALPS,以及ALPS的未來替代系統「作戰數據綜合網路」ODIN。這兩大系統的使命就是負責戰機電子通信系統的持續更新與維護支持。在日常運行中,系統還能收集F-35戰機操作、維護、機身壽命預測、零件供應等各方面數據。按照比較靠譜的說法,該系統的使用許可權至今掌握在美軍手中,若沒有美方批准,許多基本功能可能會被禁用,戰機也會遠程癱瘓。
要說美國會不會動用後門程序遠程控制他國航天器,近幾年還確實很找出不少例子。比如說在2023年,美國財政部就宣布對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的專機波音737客機實施制裁。此後,美國就通過技術手段凍結了盧卡申科的波音專機,令其發動機不能啟動。處於白俄羅斯境內的波音飛機,美國卻可以遠程控制,這不由得不讓歐洲各國產生危機感。
事實上,要論起後門程序的受害者,韓國人更是有一肚子委屈要說。據多家媒體報道,韓國空軍從歐洲採購的F-16戰鬥機裝備的ALQ131電子戰吊艙、ECIPS+掛架電子戰系統,以及雷達告警RWR系統等,需要美軍的團隊進行實時數據分析和升級維護。
這還不算,韓國空軍採購的F-35A隱身戰鬥機,甚至需要定期從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獲取密鑰才能啟動升空使用。如果沒有密鑰,強如五代機也只能待在地面上當廢鐵了。只能說,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硬道理,如果武器裝備僅僅靠買買買,那麼就必然會留下隱患,隨時被賣家做手腳。等到真正要兵戎相見的那一刻,自家高價採購的武器裝備居然被他國「卡脖子」,成了一堆廢鐵,這無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