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森 付淑亞
謹以此文紀念對越自衛還擊作戰46周年。
李森:付淑亞同志是戰友劉選平的妻子。
劉選平,七八年入伍,陝西省咸陽藉,在我們機械連一排一班擔任推土機操作手。對越作戰時,一直戰鬥在第一線,在敵炮火襲擊下不畏懼,機智靈活,配合全班積極完成各項工程保障任務,為連隊完成作戰任務做出了突出貢獻。《我的戰友我的連》成文時,他已因病過世。妻子付淑亞同志對回憶錄非常關注,以軍人親屬的特殊眼光,給於回憶錄以深情的關切和關愛,讓我及連隊戰友們非常感動。特將我們的微信對話記錄點滴放在序中,讓讀者們從參戰人員親屬的視角,了解對這場戰爭的認知及態度,明白犧牲奉獻者不僅僅是參戰者,還有他們的親人。
圖片
以下對話,付淑亞,簡稱"付"。作者李森,簡稱"李"。
下文括弧裡面文字,是作者加的注。
付:李連長您好!早上鄭安民(七八年入伍咸陽藉,機械連文書)把書送過來了,我正在拜讀。非常感謝連長,您辛苦了!雖然我們未曾謀面,你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敬佩,深深感動了我和戰友群每個戰友。楊紹華班長(七七年入伍廣東藉,推土機操作手)告訴我,你的一番關愛話語讓他潸然淚下。
書收到後家人們相互傳閱。謝謝連長描述的參戰實況,一幕幕感人故事,讓我淚流滿面,我會刻骨銘記,也會教導子女銘記歷史,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
李:小付你好!過獎了。回憶錄,喜歡就好。作品讓能讀懂的人看,這才是一個作品的實際價值。雖花費了些精力,通過回憶記實,讓我收穫也很大。請提寶貴意見。謝謝!
聽馮康(七六年入伍四川省漢源藉,作戰時任代理一排長)說你想多要兩本,沒問題,等從老家返回後再落實。
付:連長好,電子版書也收到了。前段時間,李佐才指導員也給我轉發了電子版的文章,已收藏。
文章的很多細節描寫真實,接地氣,沒有誇大其詞,看了很舒服。當戰士看到棺材那種恐懼感,炮火襲擊下激發出的那種力大無窮,我們生活中都有體會。魏所長受委屈用槍對著領導的莽撞之舉也讓人能理解。
我把您以前發到群里的文章用美篇的形式發給了楊班長,他給我講裡面的故事,指引讓我看第幾章節,繪聲繪色地回憶著,他說他邊看邊流淚。楊班長的粵普話剛開始聽不太懂,現在我都認為是標準普通話了。
書中的故事情節,很容易讓人產生親臨其境的感覺,不經意間就被感動。這個時期,我讀得最多的文章就是參戰文章,馮康營長就給我轉發過六十多篇,也經常與他交流讀後感。
印刷板的書今晚上我就全部看完,女婿先看的,慢慢輪流全家傳閱。
付:連長好,《我的戰友我的連》剛剛看完,意猶未盡,又回頭翻閱幾個章節細細品味。
您22歲就任連長,非常人所為,參戰時最多25、26歲吧,能承擔如此重任,並把全員平安帶回,功不可沒,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從您往群里發文章開始,《我的戰友我的連》我看了不下五六遍。如果是年輕時代,我都能背誦下來了。選平走後,我的腦子就一下子記不住事了……。我喜歡讀這本書,喜歡把我的思維帶進戰場的感覺。每次讀後,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靜。
魏順駢所長機智勇敢,曹利珠班長堪稱"掃雷英雄",你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連隊幾遭炮擊,大家安然無恙,不是老天保佑,而是您和指導員指揮有方。謝謝連長,你讓多少家庭免遭痛苦,又給多少家庭帶來幸福和安康。我們這個小家庭,如果當年選平回不來,哪還有我們後來的安逸幸福生活呢。
殘酷的戰爭使多少戰士瞬間倒下,他們永遠地長眠在祖國的邊疆,我們應永遠不忘記他們!
從書中看到崔會平(山西武鄉藉七九年入伍新戰士,一排一班裝載機操作手)的照片,是那麼的稚嫩,最多也就是15、16歲,還是個孩子啊。他比同齡人只是多了一身軍裝而已。我看過很多參戰文章,像崔會平一樣剛剛入伍就犧牲了的戰士,讓人倍加心痛。
《我的戰友我的連》是我看過所有參戰文章最佳軍旅之作,它來源於參戰老兵的親身經歷。沒有華麗詞語的裝飾,每個情節都是戰場真實寫照,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書中的群體是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群體,也是我最熟悉的參戰之人,你們永遠是祖國的功臣,是最可愛的人!
謝謝連長,你讓我終於看到了我一直渴望看到的文章,已無憾!
在此,祝連長、嫂子身體健康!
李:謝謝!你對此書的厚愛讓我感動。你的表達代表了參戰軍人親屬們的心聲,至感至深,讓人難忘。
那場戰爭已遠去,可戰爭留給我們這些當年參戰老兵的印記卻不會抹去,它影響著我們這幫老兵的一生。就影響而言,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對此姑且不去評價。但戰場讓戰友們結下的戰鬥友誼,把每個兄弟系在了一起,今生今世不能分割。要說收穫,這應該是最寶貴的,用什麼都換不了的。
此回憶錄,是戰友們一場不平凡的經歷,是連隊剩下不多的可值得紀念和回憶的精神財富。部隊幾經整編,現已不復存在。軍功章的光芒早已黯然失色,青春年華也漸漸地遠去。只有戰友們的回憶、相互牽掛埋藏心底。暮年將至的這幫人們,有《我的戰友我的連》相伴,閑暇之時,翻看瀏覽,助力回憶,分享與兒孫,也應該是件快樂之事吧!作為當年的連長我,能做成這件事,心中也是十分欣慰。
後悔此書寫得太晚,不過,總算了了心愿,也是對逝去的戰友們的一種紀念吧。
感謝你,作為軍嫂對軍人們那份真摯愛戴,以及對軍人所有的付出和貢獻,更要感謝你所代表的軍人親屬們,對子弟兵的真情厚意和矢志不逾。為你們驕傲!
望多保重,祝家人幸福快樂!
付:謝謝連長,言重了!對為國奉獻一切的軍人,我是由衷地熱愛,並時刻記掛著。我後來去過三次江津,第三次找到你們原來的駐地,那裡的百姓都還記得當年你們出征時的情景。
我多要一本書是送給我們村的原黨支部書記(後調任鄉政府工作)。《我的戰友我的連》從一開始在群里發,我都會將收到的作品轉發到村群里,很快刷屏。老支書很喜歡,由於年齡關係,看書都是用放大鏡,仍堅持看完,讓人感動。
我的女兒看完《我的戰友我的連》非常驚訝,讚不絕口。她沒想到,一個帶兵打仗的連長,能像作家那樣寫出回憶錄。她說由於工作繁忙,記不清楚多少年不看書了。也許,書是爸爸的連長寫的,書中有爸爸的身影,她很快就看完了。晚上她還給我10歲的外孫女讀了幾段。外孫女還問什麼是貓兒洞,什麼是壓宿餅乾….。
一部優秀的回憶錄,它不但能真實記錄那令人難忘的歲月,還會對讀者以啟迪,會深深滲透人的靈魂深處。更重要的是能激勵和鞭策下一代,讓他們能像前輩那樣,做一個對國家有用之人,關鍵時刻也能勇於犧牲和奉獻。
選平走後二十多天,我和孩子們去了屏邊烈士陵園。我們祭拜了咱們汽車連教導隊李連長和咸陽藉烈士。李連長犧牲時和王康民(機械連一排二班七八年入伍咸陽藉,在汽車連學汽車駕駛,參戰時隨汽車連行動)在一個車上。這些年鄭安民、王康民經常去屏邊陵園,祭拜烈士們。這裡安葬著電影《高山上的花環》梁三喜的原型王發坤烈士,他的妻子是讓人非常敬佩的烈士軍嫂。當時她只有26歲,一人支撐烈士留下的家,還清了借款,送走了老人,帶大了孩子。自己拖垮了身子,50來歲看上去就像70歲老太。網上可搜《現實比戰爭更殘酷》反映這一現實。我女婿先看到18歲滾雷英雄和神槍手的墓碑,屏邊之行對他感觸很深,他告訴我,他們單位經常組織去紅色教育基地參觀,這次感受最深刻。因為這裡躺著的是爸爸的戰友們,而且都是風華正茂的20歲上下的年輕一代。
李:再一次感謝你及家人對回憶錄的熱愛,感謝老支書和鄉親們。
你帶家人去祭奠烈士們,深深地感動著我,你和家人的感受和體會,是每個愛國愛家有良知的人們才會有的。的確,軍人的犧牲是多方位的,尤其是烈士們。國家不應忘,人民不能忘,怎能讓他們又流血還要流淚呢?
只要國家和人民惦記著,奉獻就是值得的。
作為軍嫂的你,非常優秀!你對軍人的感情真摯無瑕,識大體顧大局,選平戰友能與你為伴,是他的福氣。我知道,你對他的支持和照顧也是全方位的,是個好妻子;你不忘對下一代傳承教育,讓孩子們熱愛祖國,不忘先烈,學會奉獻,是個好母親。向你學習,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