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40是蘇聯第一次嘗試製造專門的噴氣式攻擊機之一,旨在有效地支持地面部隊,適應現代戰爭的需求。
該飛機的開發始於1940年代末,當時已經顯而易見,像伊爾-10這樣的活塞發動機攻擊機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朝鮮戰爭的經驗表明,噴氣式飛機在速度和機動性上具有明顯優勢。
在1950年至1951年期間,伊留申設計局進行了一項研究,確認了可以製造噴氣發動機攻擊機的可能性。1952年1月,蘇聯部長會議批准了這一項目,並且僅過了一年,1953年3月7日,第一架伊爾-40原型機在飛行員弗拉基米爾·科基納基的駕駛下完成了首飛,科基納基似乎飛行過所有已知的攻擊機型號。
伊爾-40是一款雙座低翼、帶有後掠翼和可收放起落架的飛機。設計的主要特點是裝甲機身,保護機組人員、燃油箱和部分設備。
裝甲厚度從3毫米到10毫米不等,能夠有效抵禦地面部隊和戰鬥機的火力。飛機配備了兩台rd-9v渦輪噴氣發動機,每台發動機的推力為2150千克力(無加力)和2700千克力(加力時)。
需要指出的是,伊爾-40出現在噴氣發動機已經問世,但導彈武器尚未完全發展的時代。因此,伊爾-40的最初版本裝備了六門23毫米nr-23火炮,這些火炮安裝在飛機的機頭,並配有一門遠程控制的尾炮。
另外,新的反坦克導彈(ptur)應該是該飛機的一個重要元素,但在試飛階段,它仍未完成開發。
最初的試飛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問題:當飛機從機頭的火炮射擊時,火藥氣體會進入發動機的進氣口,導致發動機出現喘振問題。發動機布局方案也引起了質疑。由於這種布局,飛機甚至被戲稱為「飛行雙管槍」——進氣口的外形確實像雙管獵槍的槍口。
後來,飛機的布局進行了調整,伊爾-40的後續版本(伊爾-40П)看起來類似於後來的伊爾-102。
最終,六門nr-23火炮被四門更高射速的tkb-495А火炮所取代,並且安裝了排氣氣體引導系統。這些改進解決了問題,飛機在1954年成功通過了國家測試。
伊爾-40的翼展為17米,機長17.22米,最大起飛重量為17,600千克,正常炸彈載荷為1000千克(最大可達1400千克)。飛機的最高飛行速度為993公里/小時,實用飛行距離為1300公里。
飛機的機組由兩人組成:飛行員和尾炮手/無線電操作員。武器系統包括四門23毫米機炮(安裝在機頭)和一門尾炮,以及可掛載炸彈和非制導導彈的能力。
關於尾炮手的角色,曾有很多討論。隨著導彈武器和噴氣航空的發展,這種配置被認為已經過時。
然而,隨後的阿富汗戰爭證明,伊爾-28轟炸機由於裝備了尾部保護裝置,受到塔利班攜帶型防空導彈(pzr)火力的損失最小。原因很簡單:尾炮手通過尾炮的火力有效地擊退了敵人。: задний стрелок буквально выкашивал боевиков огнём кормовой пушки.
多年後,這個項目被徹底重設計,並被命名為伊爾-102。
與此同時,蘇聯的軍事戰略開始轉向戰術核武器的使用,這使得對專用攻擊機的興趣下降。這個決定雖然有爭議,但在當時的戰略背景下是合乎邏輯的。
想像一下這個情況的荒謬性:蘇穗宗訪問羅斯托夫的186號工廠後,所有已經完成的伊爾-40以及相關生產設備都被送去壓碎。這種浪費是前所未有的——將一個項目推進到90%完成,然後將「黃金」生產設備送進廢鐵堆。
儘管如此,伊爾-40仍然是蘇聯攻擊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這款飛機展示了製造專用噴氣式攻擊機的可能性,具備強大的武裝和高度的保護能力。
從它的開發中獲得的經驗被應用到了後續的項目中,比如後來出現的伊爾-102,我們會在未來的討論中介紹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