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2025年02月07日14:23:05 軍事 1934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 人文社

編輯 | 人文社

«——【·引言·】——»

1987年,一位廣東的老人正坐在自家屋裡的木椅上,翻開了《文匯月刊》。

這是她平日里很少接觸的雜誌,可今天,她的目光卻意外停留在一篇文章上,標題赫然寫著:「赫赫而無名的人生」,文中多次提到一個人的名字——黃旭華

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盯著文章的字句,一時有些發愣。

這不是她失聯已久的兒子嗎?

文章說,他竟然是中國核潛艇的總設計師!

而這位老人,正是黃旭華的母親。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一場突如其來的告別

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十年來,她一直沒有收到過兒子的來信,也未曾知道他身在何方。

所有的思念、挂念、疑慮和困惑,終於在這一刻找到了答案。

她的兒子,原來早已是國家的英雄,肩負著重大的國家安全任務,默默為國家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一切還要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說起。

那時,黃旭華剛剛大學畢業,抱著滿腔的理想與報國情懷,進入了中國核潛艇的研發隊伍。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中國,剛剛從一場巨大的戰爭中走出來,國家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和科技落後狀態。

特別是在高科技武器裝備方面,幾乎一無所有。

於是,核潛艇的研製工作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任務,肩負著保護國家安全和國防的重大使命。

1958年,黃旭華接到了一個並不平凡的任務:參與中國核潛艇的研發。

要知道,核潛艇是世界級的軍事技術,屬於科技前沿領域,任何國家都在全力研發,而中國正處於技術空白的狀態。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對於黃旭華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科研任務,而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巨大戰鬥。

然而,初期的研發環境極其艱苦。

中國的科研基礎設施簡陋,很多技術資料無法獲得,設備的落後程度也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研製出核潛艇,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幾乎不得不從零開始。

他們沒有高端的實驗室,甚至連最基本的設備都極其匱乏。

這意味著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查閱各種資料、做實驗、做計算和設計。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隱姓埋名,艱難的技術攻關

在核潛艇研發的早期,最大的難題之一是如何設計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核潛艇。

這個過程涉及的技術範圍極為廣泛,核反應堆的設計到潛艇的深潛能力,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未知。

尤其是核潛艇的核心技術,核反應堆,這不僅需要極為精密的設計,還必須解決冷卻、密封、控制等眾多問題。

但困難遠不止這些,由於缺乏足夠的資料和參考,黃旭華和團隊只能依靠國外文獻和自己對技術的理解,來推演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為了搞清楚某些複雜的技術難題,他們甚至要翻閱大量的外文書籍,甚至動手製作簡陋的實驗設備進行模擬實驗。

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是一次艱難的戰鬥,與此同時,團隊的成員們每天都在為基礎設施的缺乏而頭疼。

核潛艇的相關零部件必須經過極為嚴格的測試和精密的計算,而當時中國的製造業能力還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

為了彌補這一空白,黃旭華帶領團隊自行設計製造一些基礎設備,甚至一些原本需要進口的部件,他們也在國內找到了替代方案。

黃旭華的堅守:為了國家安全的犧牲與奉獻

除了技術上的困難,黃旭華還面臨著巨大的個人壓力。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在這項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工作面前,黃旭華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有多麼重大。

為了突破核潛艇的關鍵技術,他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忘記了休息、家庭、甚至健康。

他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尤其是在得知父親病重的消息後,黃旭華依然選擇堅守崗位。

那個時候,父親的病情已經到了危急的程度,家人多次勸他回來,但他依然沒有回家。

作為團隊的領頭人,他必須確保核潛艇的研製工作順利進行。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最終,黃旭華錯過了父親的最後時光,他一直沒能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

這段時間,黃旭華常常是日夜顛倒,身體越來越疲憊,但他始終沒有停下過腳步。

每當夜深人靜,獨自坐在實驗室時,他心裡難免湧起對家人的愧疚,但他更清楚自己肩負的責任。

在他看來,只有國家的安全得到保障,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保障,這才是他最根本的責任所在。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崛起與人民的幸福。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核潛艇的研製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

只可惜,由於保密需要,黃旭華的母親始終不知道她的兒子究竟在做什麼。

她只知道,他的身影總是在家裡消失,就此杳無音訊。

三十年未見的真相:黃旭華的成功與回歸

黃旭華帶領的核潛艇項目,終於迎來了圓滿成功。

1970年12月26日,在經過多年艱苦的技術攻關和無數次試驗後,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長征號」終於下水。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長征1號核潛艇

這不僅是一個技術突破,更是國家在軍事領域的重大飛躍,標誌著中國在核潛艇的研發和運用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這個成果凝聚了黃旭華和他團隊的智慧與汗水,也象徵著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核潛艇成功下水的那一刻,黃旭華的心中不僅是激動與自豪,更多的是一種責任的釋放。

他和團隊成員一起,站在潛艇旁,凝視著這艘曾經只存在於藍圖上的龐然大物,心中涌動的情感難以言表。

而對於黃旭華來說,這項成功的背後,不僅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多年來對家人的內疚和愧疚的釋放。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他深知,這份巨大的成就,背後藏著對母親、對家人的無盡虧欠。

然而,直到此時,黃旭華才明白,這一切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歸家的路:母親的反應與家人的驚喜

核潛艇成功的消息傳回了家鄉,黃旭華的母親,仍然過著她那一成不變的日子,孤獨而堅定。

她常常坐在窗前,心裡充滿了無盡的思念和憂慮。

然而,終於有一天,黃旭華的身影出現在了家門口。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黃旭華和他的母親

那一刻,他的母親看到了那張熟悉而又陌生的面龐,眼中不禁湧上了淚水。

她已經很久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內心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憤怒、痛苦、委屈、還有那份最深沉的母愛。

這一切的情感積壓在心裡多年,終於在這一刻找到了釋放的出口。

黃旭華的母親站在那裡,一時無言。

她看著黃旭華,突然想起那些年,自己在鄉村孤單地等待他的歸來。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如今,兒子終於回來了,所有的等待和痛苦都在這一刻化作無盡的溫暖和感動。

家中的其他親人也都紛紛趕來,看到黃旭華時的那一刻,所有的誤解和心結彷彿都瞬間消解。

他們曾經以為黃旭華只是一個冷漠的兒子,然而,今天,他們終於明白,這個沉默寡言的男人,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責任與犧牲。

被評選為感動中國

隨著核潛艇項目的成功,黃旭華的事迹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一次又一次的榮譽與表彰,黃旭華被推向了舞台,成為了國家的英雄。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登上了《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的舞台。

黃旭華站在光鮮亮麗的舞台上,面對台下的觀眾,內心卻依舊平靜如水。

這一切的光環和掌聲,因為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那些和他並肩作戰的科研人員,所有為這個國家奉獻的無名英雄。

即便如此,當他站在那片燈光閃爍的舞台上,他的心中也難掩激動與感慨。

在《感動中國》的頒獎禮上,黃旭華以樸實的言辭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他所鑽研的這項事業,從一開始就沒有什麼人知道,甚至很多人認為無關緊要。

所有人都在默默無聞地工作,只為了有一天,國家能有更強大的力量。

結語

在國家給予的榮譽和家人的關愛中,黃旭華度過了最後的日子。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即使身心疲憊,依然堅守著對國家的責任與對科研的執著。

然而,歲月無情,黃旭華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曾經與他並肩奮鬥的世界。

《中國船舶》發布消息稱,黃旭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 2025 年 2 月 6 日 20 時 30 分於湖北武漢去世了,享年 99 歲。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來源:新京報轉載《中國船舶》

即使他離開了,但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將永遠存活在歷史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繼續前行,走向未來。

謹以此文,向黃旭華同志致敬。

參考資料:湖北日報——「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逝世

春蘭新聞——1987年,一廣東老人看雜誌,才知30年未見的兒子黃旭華是國家功臣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1987年,一老婦翻看雜誌,猛然發現30年未見的兒子竟是核潛艇之父 - 天天要聞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一年兩次徵兵、五維四型定兵 兵員整體素質大幅提升 - 天天要聞

一年兩次徵兵、五維四型定兵 兵員整體素質大幅提升

今天開始,2025年春季入伍新兵運輸工作全面啟動。自2020年起,我國義務兵徵集政策從一年一次徵兵一次退役,調整為一年兩次徵兵兩次退役,通過優化徵兵時間安排,吸引更多高素質青年投身軍旅,提升兵員整體素質。調整後徵兵時間區分為上半年和下半年兩次,上半年徵兵從二月中旬開始,三月底結束;下半年徵兵從八月中旬開始,...
本輪巴以衝突已致加沙地帶48572人死亡 - 天天要聞

本輪巴以衝突已致加沙地帶48572人死亡

當地時間3月16日,加沙地帶衛生部門表示,過去24小時內,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導致14人死亡,51人受傷,另有15具遇難者遺體被從廢墟中找到。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導致4857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12032人受傷。(總台記者 梁慧)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
藍軍飛檢 | 金鳳站 - 天天要聞

藍軍飛檢 | 金鳳站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為進一步深化全警實戰大練兵,提升民警輔警執法素養和實戰水平,有效服務保障公安機關新質戰鬥力。3月10日至12日,自治區公安廳「藍軍飛檢」實戰送教,深入銀川市公安局金鳳區分局8個派出所,圍繞基層單位常見警情和民警輔警實戰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執法場景模擬演練送教活動,為基層民警輔...
美軍大舉空襲葉門 是「敲山震虎」還是「作繭自縛」? - 天天要聞

美軍大舉空襲葉門 是「敲山震虎」還是「作繭自縛」?

當地時間3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他命令美軍對胡塞武裝領導人、軍事基地以及防空系統等進行攻擊。他將胡塞武裝稱為「恐怖分子」,指責該組織過去一年多來經常在紅海地區對美國及其盟國船艦、飛機和無人機發動攻擊。
庫爾斯克大捷!普京特使出訪朝鮮,目的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庫爾斯克大捷!普京特使出訪朝鮮,目的是什麼?

庫爾斯克剛大捷,普京特使魯堅科就抵達朝鮮了。不過,魯堅科到朝鮮後,第一件事不是去見金正恩,而是去參觀了位於平壤牡丹峰的「解放紀念碑」。抗美援朝時,有很多蘇軍士兵,也陣亡在朝鮮了。但魯堅科來此,當然不是為了紀念烈士,重溫朝俄友誼。他真正的目的
《士兵突擊》許二和為什麼當不上兵? - 天天要聞

《士兵突擊》許二和為什麼當不上兵?

許二和,是一個看似「混不吝」,卻很有擔當的角色。當兵,是村裡所有人覺得是年輕人最好走的一條路。但二和不這麼想。許家老大沒能當上兵,是體檢被刷下來了,二和也沒去成,但他並不當一回事。那麼,二和為什麼不想去當兵?他沒去當兵的原因,和他的性格、家
火鍋不是給底層人民吃的!惹惱群眾的巴奴卻要衝刺IPO? - 天天要聞

火鍋不是給底層人民吃的!惹惱群眾的巴奴卻要衝刺IPO?

近日,巴奴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就給出了建議:「月薪5000你就不要吃巴奴,哪怕吃個麻辣燙」。除了月薪5000不要吃巴奴的建議外,杜中兵還表示,「火鍋不是給底層人民吃的,巴奴是給那些大學畢了業,掙了點錢,升了一個級的人吃的」。
美國打擊胡塞武裝,考驗的是伊朗,實際是我們! - 天天要聞

美國打擊胡塞武裝,考驗的是伊朗,實際是我們!

就這幾天,美國對葉門胡塞武裝發動的大規模軍事打擊,表面上是針對這個「拖鞋軍」的反擊,但背後牽動的卻是中東乃至全球更複雜的博弈——尤其是對伊朗和我們而言,這場衝突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兩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如何被「考驗」甚至被「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