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編輯 | 人文社
«——【·引言·】——»
1987年,一位廣東的老人正坐在自家屋裡的木椅上,翻開了《文匯月刊》。
這是她平日里很少接觸的雜誌,可今天,她的目光卻意外停留在一篇文章上,標題赫然寫著:「赫赫而無名的人生」,文中多次提到一個人的名字——黃旭華。
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盯著文章的字句,一時有些發愣。
這不是她失聯已久的兒子嗎?
文章說,他竟然是中國核潛艇的總設計師!
而這位老人,正是黃旭華的母親。
一場突如其來的告別
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十年來,她一直沒有收到過兒子的來信,也未曾知道他身在何方。
所有的思念、挂念、疑慮和困惑,終於在這一刻找到了答案。
她的兒子,原來早已是國家的英雄,肩負著重大的國家安全任務,默默為國家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一切還要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說起。
那時,黃旭華剛剛大學畢業,抱著滿腔的理想與報國情懷,進入了中國核潛艇的研發隊伍。
而中國,剛剛從一場巨大的戰爭中走出來,國家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和科技落後狀態。
特別是在高科技武器裝備方面,幾乎一無所有。
於是,核潛艇的研製工作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任務,肩負著保護國家安全和國防的重大使命。
1958年,黃旭華接到了一個並不平凡的任務:參與中國核潛艇的研發。
要知道,核潛艇是世界級的軍事技術,屬於科技前沿領域,任何國家都在全力研發,而中國正處於技術空白的狀態。
對於黃旭華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科研任務,而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巨大戰鬥。
然而,初期的研發環境極其艱苦。
中國的科研基礎設施簡陋,很多技術資料無法獲得,設備的落後程度也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研製出核潛艇,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幾乎不得不從零開始。
他們沒有高端的實驗室,甚至連最基本的設備都極其匱乏。
這意味著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查閱各種資料、做實驗、做計算和設計。
隱姓埋名,艱難的技術攻關
在核潛艇研發的早期,最大的難題之一是如何設計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核潛艇。
這個過程涉及的技術範圍極為廣泛,從核反應堆的設計到潛艇的深潛能力,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未知。
尤其是核潛艇的核心技術,核反應堆,這不僅需要極為精密的設計,還必須解決冷卻、密封、控制等眾多問題。
但困難遠不止這些,由於缺乏足夠的資料和參考,黃旭華和團隊只能依靠國外文獻和自己對技術的理解,來推演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為了搞清楚某些複雜的技術難題,他們甚至要翻閱大量的外文書籍,甚至動手製作簡陋的實驗設備進行模擬實驗。
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是一次艱難的戰鬥,與此同時,團隊的成員們每天都在為基礎設施的缺乏而頭疼。
核潛艇的相關零部件必須經過極為嚴格的測試和精密的計算,而當時中國的製造業能力還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
為了彌補這一空白,黃旭華帶領團隊自行設計製造一些基礎設備,甚至一些原本需要進口的部件,他們也在國內找到了替代方案。
黃旭華的堅守:為了國家安全的犧牲與奉獻
除了技術上的困難,黃旭華還面臨著巨大的個人壓力。
在這項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工作面前,黃旭華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有多麼重大。
為了突破核潛艇的關鍵技術,他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忘記了休息、家庭、甚至健康。
他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尤其是在得知父親病重的消息後,黃旭華依然選擇堅守崗位。
那個時候,父親的病情已經到了危急的程度,家人多次勸他回來,但他依然沒有回家。
作為團隊的領頭人,他必須確保核潛艇的研製工作順利進行。
最終,黃旭華錯過了父親的最後時光,他一直沒能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
這段時間,黃旭華常常是日夜顛倒,身體越來越疲憊,但他始終沒有停下過腳步。
每當夜深人靜,獨自坐在實驗室時,他心裡難免湧起對家人的愧疚,但他更清楚自己肩負的責任。
在他看來,只有國家的安全得到保障,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保障,這才是他最根本的責任所在。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崛起與人民的幸福。
核潛艇的研製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
只可惜,由於保密需要,黃旭華的母親始終不知道她的兒子究竟在做什麼。
她只知道,他的身影總是在家裡消失,就此杳無音訊。
三十年未見的真相:黃旭華的成功與回歸
黃旭華帶領的核潛艇項目,終於迎來了圓滿成功。
1970年12月26日,在經過多年艱苦的技術攻關和無數次試驗後,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長征號」終於下水。
長征1號核潛艇
這不僅是一個技術突破,更是國家在軍事領域的重大飛躍,標誌著中國在核潛艇的研發和運用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這個成果凝聚了黃旭華和他團隊的智慧與汗水,也象徵著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核潛艇成功下水的那一刻,黃旭華的心中不僅是激動與自豪,更多的是一種責任的釋放。
他和團隊成員一起,站在潛艇旁,凝視著這艘曾經只存在於藍圖上的龐然大物,心中涌動的情感難以言表。
而對於黃旭華來說,這項成功的背後,不僅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多年來對家人的內疚和愧疚的釋放。
他深知,這份巨大的成就,背後藏著對母親、對家人的無盡虧欠。
然而,直到此時,黃旭華才明白,這一切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歸家的路:母親的反應與家人的驚喜
核潛艇成功的消息傳回了家鄉,黃旭華的母親,仍然過著她那一成不變的日子,孤獨而堅定。
她常常坐在窗前,心裡充滿了無盡的思念和憂慮。
然而,終於有一天,黃旭華的身影出現在了家門口。
黃旭華和他的母親
那一刻,他的母親看到了那張熟悉而又陌生的面龐,眼中不禁湧上了淚水。
她已經很久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內心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憤怒、痛苦、委屈、還有那份最深沉的母愛。
這一切的情感積壓在心裡多年,終於在這一刻找到了釋放的出口。
黃旭華的母親站在那裡,一時無言。
她看著黃旭華,突然想起那些年,自己在鄉村孤單地等待他的歸來。
如今,兒子終於回來了,所有的等待和痛苦都在這一刻化作無盡的溫暖和感動。
家中的其他親人也都紛紛趕來,看到黃旭華時的那一刻,所有的誤解和心結彷彿都瞬間消解。
他們曾經以為黃旭華只是一個冷漠的兒子,然而,今天,他們終於明白,這個沉默寡言的男人,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責任與犧牲。
被評選為感動中國
隨著核潛艇項目的成功,黃旭華的事迹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一次又一次的榮譽與表彰,黃旭華被推向了舞台,成為了國家的英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登上了《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的舞台。
黃旭華站在光鮮亮麗的舞台上,面對台下的觀眾,內心卻依舊平靜如水。
這一切的光環和掌聲,因為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那些和他並肩作戰的科研人員,所有為這個國家奉獻的無名英雄。
即便如此,當他站在那片燈光閃爍的舞台上,他的心中也難掩激動與感慨。
在《感動中國》的頒獎禮上,黃旭華以樸實的言辭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所鑽研的這項事業,從一開始就沒有什麼人知道,甚至很多人認為無關緊要。
所有人都在默默無聞地工作,只為了有一天,國家能有更強大的力量。
結語
在國家給予的榮譽和家人的關愛中,黃旭華度過了最後的日子。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即使身心疲憊,依然堅守著對國家的責任與對科研的執著。
然而,歲月無情,黃旭華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曾經與他並肩奮鬥的世界。
《中國船舶》發布消息稱,黃旭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 2025 年 2 月 6 日 20 時 30 分於湖北武漢去世了,享年 99 歲。
來源:新京報轉載《中國船舶》
即使他離開了,但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將永遠存活在歷史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繼續前行,走向未來。
謹以此文,向黃旭華同志致敬。
參考資料:湖北日報——「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逝世
春蘭新聞——1987年,一廣東老人看雜誌,才知30年未見的兒子黃旭華是國家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