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末期德軍的戰鬥力下滑的非常嚴重,雖然在1943年2月份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進行了總動員,但是一年多的時間,再加上英美的戰略轟炸依然顯得杯水車薪。雖然在1944年11月德軍全軍裝備有8100多輛坦克、突擊炮和自行火炮,但是面對四面八方如潮水而來的盟軍與蘇軍,依然顯得寡不敵眾,甚至於以一敵十都不夠。
1945年德軍的窘境
根據戰後德國的資料顯示,德軍在1944年11月份的坦克、突擊炮、自行火炮的總數為8175輛,這是德軍全軍裝備的裝甲數量,包括了東線、西線、挪威與義大利戰場。另外還有一些蘇聯方面的資料顯示德國全國在1944年11月份的裝甲數量為9700輛左右,這是包括了後方工廠的數量,我們只用前線的數字計算。
雖然8000多輛看著總數是很多,但是要知道這可是當時數百萬德軍綜合到一起的結果,還需要細細的分配一下,由於西線戰場與義大利戰場的存在,東線戰場分到的坦克數量只有5473輛,但就算是東線在1944年11月份也不是連接在一起的,此時的德軍已經分為了庫爾蘭、東普魯士、波蘭、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五個戰場。
雖然是有五個戰場,但是那個戰場分配到的裝甲數量卻不是平均的,總體來說還是東普魯士與波蘭戰場最為關鍵。而在這5473輛裝甲單位中純粹的坦克數量只有1893輛,再考慮到戰爭期間所有坦克不可能都是加完油都能跑的狀態,肯定有很多坦克還在維修。(坦克維修其實非常正常,所有國家的坦克都會壞,一般的謝爾曼、T-34/76、四號坦克,100輛跑100公里可能會拋錨四分之一)。
按照德軍這邊的情況,坦克的出動率一般都在50%上下,也就說是平均到波蘭與東普魯士戰場,可能只有大約470輛坦克,不過有一點好的地方是,1944年末德國坦克幾乎已經見不到三號坦克了,基本都是長身管四號坦克與豹式坦克,以及少量的虎式坦克與虎王坦克。
德軍坦克真的是杯水車薪了
一個主要戰場就四百多輛能動彈的坦克,這怎麼夠啊,但這就是現實,這就是1945年1月份的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期間德軍需要面對的狀況。在整個波蘭戰場上,面對240多萬蘇軍和5000多輛坦克的進攻下,德軍就只有四個國防軍裝甲師發動了反攻。其中兩個師反攻華沙,兩個師反攻凱爾采。
雖然很多人覺得德軍維斯瓦河集團軍群動用兩個裝甲師反攻凱爾采是一個大敗筆,但是說實話無論德軍怎麼做意義都不大了,反正無論打哪裡都打不過。1945年的蘇軍已經和1941年的蘇軍完全不一樣了,經過四年衛國戰爭洗禮的蘇軍已經脫胎換骨,就算是蘇軍的步兵師都裝備有足夠的反坦克炮,足夠硬扛德軍裝甲師的進攻了。
雖然在1944年經過施佩爾的努力,德國每個月的坦克、自行火炮、突擊炮產量能夠達到2000輛,但是這個數字來的實在是太晚了,在1945年光是蘇聯就能夠做到裝甲單位月產量3000輛,再加上美國和英國的產量,德國的產量還要差上好幾倍。當然這也不能怪施佩爾,它能夠頂著盟軍的戰略轟炸將德國軍火產量提高好幾倍已經是奇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