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遺產就像伏特加酒瓶——摔碎容易,粘起來難。這話擱在庫茲涅佐夫號身上,再貼切不過。這艘1991年匆忙服役的鋼鐵巨獸,如今在摩爾曼斯克第35修船廠里。躺了整整七年,活脫脫成了"船塢釘子戶"。
烏克蘭《國防快報》最近爆料說,即便再過1年,這艘六萬噸的"海上巨無霸"也出不了維修車間。
庫茲涅佐夫號
仔細扒一扒這艘老船的病曆本,真是越看越覺得荒唐。2016年,敘利亞戰場首秀,它就搞砸了,蘇-33艦載機像冰棍似的滑出甲板,扎進地中海,連帶後來墜毀的米格-29,直接給俄海軍航空兵颳了層臉皮。
更邪門的是火災魔咒——2019年焊接火花引發的大火剛滅,2022年聖誕前夜又冒濃煙。要說這些事故,沒動搖軍心那是假的。這船再不退役,怕是要成航母界的切爾諾貝利了。
庫茲涅佐夫號
不過最讓人迷惑的,還是俄方的操作。明明家裡揭不開鍋,偏要硬撐著給老古董續命。俄軍去年就傳出,要送它進拆船廠,結果今年又往維修賬戶打錢。
其實明眼人都算得清賬:修舊船的成本,夠造新船七成,配套的蘇-33早停產了,好不容易攢的飛行員,要麼退休,要麼荒廢了手藝——現在留在北莫爾斯克的艦載機中隊,天天只能給圖-95轟炸機當高空伴舞團。
2024年10月,遼寧艦進行實戰訓練
說到這兒就繞不開一個話題:既然中俄現在關係好,遼寧艦又和庫艦是黑海造船廠的"孿生兄弟",俄羅斯為何不找中國幫忙呢?
先說技術層面,遼寧艦雖然脫胎自庫艦的圖紙,但經過20年的「魔改」,內部構造早升級到三代半水平。真要幫俄羅斯人修,估計得派工程隊,把整個動力系統拆了重裝,這可不比重新造艦輕鬆。
但說到底,還是面子問題作祟。俄羅斯軍工複合體向來把航母視為大國標配,當年能把印度"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改裝費,從7億美金漲到23億還理直氣壯,現在要低頭找中國修船?這估計會讓普京難以接受。
再說現實點,中俄軍事合作向來是俄羅斯賣技術,中國買單,要突然角色反轉,莫斯科那幫穿軍裝的高官,心理建設估計還得做十年。
2024年10月,遼寧艦進行實戰訓練
不過話又說回來,克宮現在也是騎虎難下。挪威海軍新服役的F-35B,天天在巴倫支海轉悠,美國第七艦隊航母戰鬥群,在太平洋"自由航行",比逛超市還勤快。
俄海軍眼下能拿出手的,除了核潛艇就剩嘴炮了。航母就像核武器,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特別是對自詡全球大國的俄羅斯來說。
2019年12月,庫茲涅佐夫號冒濃煙
庫艦這出荒誕劇,還暴露了更深層危機。當年蘇聯留給俄羅斯的軍事遺產,正以肉眼可見速度貶值。從T-14坦克難產,到蘇-57隱身戰機訂單縮水,再到如今航母困局,表面看是技術斷層,實則是整個工業體系的塌方。
現在回頭看,俄羅斯海軍最大的戰略失誤,可能不是沒找中國修航母,而是錯判了後冷戰時代的海權格局。當中國埋頭搞三航母編隊,福建艦電磁彈射都玩出花的時候,俄羅斯還在糾結,要不要給三十年前的圖紙船續命。
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就像莫斯科地鐵里褪色的蘇聯馬賽克壁畫——曾經恢弘壯麗,如今斑駁破碎。或許真要等到某天這艘老船徹底沉沒,俄羅斯人才會痛定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