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驟然掀起的「關稅戰」,已經讓歐盟高層集體生出了「山雨欲來」的危機感。雖說特朗普首輪關稅,並未把歐盟當成目標,但考慮到美國新總統此前多次就經貿問題指責歐盟,以及他對盟友一貫的苛刻態度,相信這只是時間問題。
在這種大背景下,歐洲對華鷹派的代表人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對中國也開始緩和口風,措辭更是從未如此的客氣。
【歐盟對華鷹派的代表人物馮德萊恩,也開始尋求改善中歐關係】
在緊急召開的歐盟高級別會議上,馮德萊恩告訴其他領導人,在「超越競爭和交易」的地緣政治時代,歐盟依然有空間深化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甚至是達成協議。
她還強調,中歐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重要的關係之一」,今年將是「緊張的一年」。
外界注意到,這已經是馮德萊恩半個月內第二次對中歐合作釋放積極信號。要知道,過去4年來,馮德萊恩以職務之便,引導歐盟對華政策走上了一條更加偏激的道路,率先炒作中歐經貿「去風險化」,並就俄烏衝突持續對中國施壓。
另外,歐盟對華電動車關稅,背後同樣是馮德萊恩在推波助瀾。
【歐盟既然要為美歐經貿爭端做準備,就必須對中國緩和口風】
但即便鷹派如她,也開始對中歐合作釋放積極信號,這足以說明,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確實讓歐盟提心弔膽。特朗普自己都說,鑒於美歐經貿中的巨大逆差,他「肯定會對歐盟增收關稅」。
要知道特朗普上個任期,歐盟就曾被他的關稅政策打得措手不及,當時用來反制美國的關稅,一直保留到現在,只是在拜登政府時期被凍結起來了而已。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關稅都是倉促間制定,對美國的效果十分有限,歐盟急需更有震懾力的舉措。
雖然他們已經準備了一長串報復清單,但報復不是主要目的,關鍵是如何通過合理反制,推動美歐坐上談判桌。歐盟也沒有與美國打持久戰的底氣和信心,也不希望因此傷了美歐之間的「和氣」。
【特朗普對歐盟加征關稅,只是時間問題】
說是要談判,但一個問題擺在面前,特朗普就職已經是半個月前的事情了,然而歐盟尚未與美國新總統在經貿層面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一個重要原因,是特朗普內閣里負責相關事務的官員,仍然在參議院排隊,等待國會確認自己的提名。
這就導致,歐盟即便想和特朗普政府溝通,也找不到對象。歐盟倒是能等,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主打的就是出其不意,不會等到這些人各就各位。
而且特朗普上來之後,美歐跨大西洋同盟關係面臨變數。我們之前講,在中美關係中,拜登時期建立起來的那些溝通渠道,都要面臨大洗牌。
美歐關係這邊也是差不多的道理,特朗普對前任的「全球同盟戰略」嗤之以鼻,堅決主張「美國優先」,在這種孤立主義的邏輯體系下,歐盟只有先把之前佔美國的便宜吐出來,然後美歐才能繼續做盟友。
【拜登時期,馮德萊恩的對華鷹派立場十分吃香】
所以不管歐盟願意與否,他們都需要制定美歐關稅戰的應急預案了。而中國對美國的最新反制,也給歐洲做了個很好的示範。
只是示範歸示範,歐盟與中國的情況不同,與美國的外交關係結構也不同,歐盟與其說參考中國的經驗,倒不如說是想在地緣經濟層面與中國合縱連橫,共同應對與美國的關稅爭端。這就要求歐盟必須採取積極行動,改善中歐關係。
至於與中國那些所謂的「經貿爭端」,這時候對歐盟而言,優先順序已經不算突出了,當務之急是推動中歐關係儘快解凍,繼續對中國賣弄強硬,只會讓歐盟錯過應對美國關稅的黃金窗口。
早在上個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馮德萊恩就承認,特朗普上台,是歐洲與中國接觸,深化雙邊關係、擴大經貿合作的機會。
【歐盟貿易專員表示,美歐仍然能在對華政策上進行協調】
而她的最新表態,也是基於這一點展開,並明確談到了中歐「達成協議」的可能性,雖然沒有說明具體內容,但結合最近中歐關係的動向,我們不難猜測,大概率和近期的經貿爭端有關。何況以歐盟現在的情況來講,同時與中美打貿易戰,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不過我們也知道,歐盟的對外政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對美歐之間可能的關稅戰提心弔膽,另一方面,仍然希望討好特朗普,費盡心思地尋找美國能看得上的籌碼。
特朗普在最後關頭,決定將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緩和一個月,這讓部分歐盟高層生出了僥倖心理,覺得自己未必不能如法炮製,而且比起加拿大和墨西哥,歐盟也算是「家大業大」,手上有更多的牌可打。
歐盟貿易專員就講,儘管中歐經貿還有擴大空間,但歐盟委員會依然希望,能與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進行協調。也就是說,在必要的時候,中歐關係,可以被歐盟拿來與特朗普討價還價。這種自以為是的靈活身段,恰恰是歐盟外交政策的局限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