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至16世紀,軍銜制度在義大利、法國等西歐國家悄然興起。
資本主義初現,僱傭軍逐步取代封建軍隊,成為國家武力的支柱。
隨著僱傭軍制度的不斷發展,原本受制於出身的農民、市民、自由民乃至破落騎士,紛紛渴望憑軍功晉陞,而非受貴族門第的束縛。
於是,軍銜制度便在這種時代需求下應運而生,逐步完善。
談及軍銜,朝鮮的獨特之處更是讓世人瞠目。
其軍銜體系中,赫然存在一種名為「次帥」的級別,此種軍銜在世界範圍內堪稱獨一無二。
朝鮮人民軍次帥軍銜介紹
朝鮮次帥
朝鮮人民軍自1948年2月8日成立之初,便確立了一套嚴密的軍銜體系,涵蓋五大等次,共計十八個軍銜。
具體而言,將官設有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分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包括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則劃分為准尉、上士、中士、下士;戰士等級分為上等兵(或上等水兵)與列兵(或水兵)。
此體系延續蘇聯紅軍的傳統,僅在細節上有所調整,最顯著之處便是增設了「兩杠四星」的大校軍銜。
1950年,朝鮮戰爭驟然爆發,戰局一度危在旦夕。
在這緊要關頭,朝鮮黨和政府決定推舉金日成為內閣首相(自1948年起即任此職),同時授予其人民軍最高司令官的頭銜,並晉陞為大將,至此,「金日成將軍」之稱廣為流傳。
1953年2月7日,金日成被授「朝鮮元帥」軍銜。
與此同時,民族保衛相崔庸健亦因在軍隊建設及戰爭期間的突出表現,被授予「次帥」軍銜,這一軍銜自此成為朝鮮軍隊獨樹一幟的存在。
1953年,朝鮮正式增設「朝鮮元帥」與「朝鮮次帥」(即人民軍次帥)等高級軍銜。
此舉不僅體現了朝鮮對軍隊建設的重視,也為軍銜體系注入了鮮明的本土特色。
從此,朝鮮軍銜體系在階級劃分與權力象徵上,展現出獨特的政治意味與軍事價值。
朝鮮人民軍的軍銜制度歷經數十年的發展與調整,最終形成了其獨特的體系與鮮明特色。
1992年,朝鮮在金日成八十大壽之際,正式設立並授予其「朝鮮大元帥」軍銜,成為朝鮮軍銜體系中至高無上的存在。
至此,金日成被賦予了更崇高的象徵意義,朝鮮軍隊的軍銜架構也更加完善。
1998年,適逢建國50周年,朝鮮再次調整軍銜體系,將列兵細分為四個等級——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新兵,進一步完善軍隊的層級管理。
朝鮮軍銜制度之獨特,在世界範圍內可謂獨樹一幟,其特點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軍銜層級繁多,堪稱世界之最。
朝鮮的軍銜制度精細到極致,元帥軍銜設有三種層級,軍官軍銜劃分為四等十五級,遠超世界其他國家,即便是以嚴格著稱的蘇聯,也僅將軍官劃分為三等十四級。
次帥軍銜,別具一格,獨步全球。
這一軍銜在世界各國軍銜體系中絕無僅有,其地位高於其他國家的上將(或大將),相當於蘇聯的軍兵種主帥,卻低於國家元帥。
大校軍銜首創於朝鮮,意義非凡。
作為副師職(或正旅職)軍官的編製軍銜,大校軍銜在朝鮮軍隊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這一創設後來被部分國家借鑒,成為軍銜制度革新的範例。
少尉軍銜為「預備軍官軍銜」。
其功能類似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習學員,佩戴尉官軍服並標註學員肩章,僅授予軍校畢業並進入部隊實習的預備軍官,一年實習期滿後可晉陞為中尉。
列兵分級獨特,稱謂鮮明。
朝鮮在1998年將列兵進一步細分,設立了中等兵、下等兵軍銜,這一制度與外軍的一等兵、二等兵類似,但稱謂獨具特色,展現出朝鮮軍隊的特殊風格。
而從1953年至2002年,晉陞次帥的只有26人。
肩章設計
1998年9月,朝鮮人民軍正式啟用被稱為「98式」的新軍銜標誌體系,全面取代此前使用的舊式標誌。
此次改革,將軍銜標誌細分為禮服肩章、常服肩章、領章三大類別,並依照陸軍、海軍、空軍進行嚴格區分,進一步規範軍容,彰顯軍隊形象。
與舊式軍銜標誌相比,98式軍銜標誌最大的變化體現在肩章與領章的細節設計上。
新款標誌在肩章、領章處增添了兵種勤務符號,使各軍種的專業特點更為直觀,視覺辨識度大幅提升。
其中,軍官禮服肩章採用金黃色金屬絲編織而成,色彩鮮明且極具權威感。
陸軍肩章邊緣飾以紅色,海軍則為黑色,空軍則點綴天藍色,三軍涇渭分明。
肩章正中釘綴金黃色軍徽銅扣。
在大元帥軍銜的設計上,肩章版面極為精緻,中央以金線精細刺繡出朝鮮地圖,彰顯至高無上的領袖象徵。
肩章上端綉有朝鮮國徽,下端則鑲嵌一顆碩大的金星,星輝熠熠,威儀盡顯。
元帥肩章相較之下略顯低調,其上端綉有同樣的國徽標誌,而下端的大金星尺寸稍小於大元帥,形成明顯的階級區分。
至於獨具特色的次帥肩章,其核心部分綉有一顆大金星,而星徽中央嵌有朝鮮國徽,這一設計獨步全球,堪稱朝鮮軍銜體系的一大亮點。
將官肩章設計層級分明,以金線綉制不同數量的將級星徽:大將四顆星、上將三顆星、中將兩顆星、少將一顆星。
官肩章則採用紅色縱向雙杠,與軍種標誌相結合,搭配相應的星徽。
尉官肩章亦採用了紅色縱向單杠,搭配軍種標誌和尉級星徽,以示區分。
大尉肩章鑲嵌四顆星,上尉三顆星,中尉兩顆星,少尉一顆星。
士兵禮服肩章的版面顏色依軍種而異,陸軍採用軍綠色背景,外緣綴以紅色。
海軍則以黑色為主,簡潔無邊線。
空軍肩章為藍灰色,四周飾以天藍色邊線。
肩章正中,陸軍與空軍士兵均綴以金色銅扣。
而海軍士兵肩章則採用金色錨形銅扣。
在士官軍銜的區分上,肩章設計嚴謹有序,以金色寬橫杠、縱杠及窄橫杠明確不同等級。
特務上士的肩章上,一道寬橫杠與一道縱杠交叉,形成醒目的「T」字形。
上士肩章飾以一條寬橫杠,兩條窄橫杠,彰顯資歷深厚。
中士肩章為一寬一窄,層次分明。下士肩章僅有一條寬橫杠,簡明直接,突顯初級士官的身份。
至於列兵軍銜,則以金色窄橫杠標識軍銜層級,上等兵肩章綴三條窄橫杠,中等兵兩條,下等兵一條,而新兵則無任何標誌。
次帥的不同之處
朝鮮的次帥軍銜,在軍銜體系中僅次於最高領袖,肩章上鑲嵌著一顆碩大的彩色將星,醒目且獨具象徵意義,令人一望即知。
這一軍銜不僅代表著軍中權威的巔峰,更是政治地位的象徵。
然而,權力的光環之下,往往伴隨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稍有不慎,便可能身陷囹圄,甚至權傾朝野者也難逃此劫。
何為次帥?
簡而言之,地位尊崇,權柄在握。
在朝鮮錯綜複雜的政治生態下,身居此位,未必意味著穩操勝券,反而需時刻提防風雲突變。
曾經的風雲人物黃炳誓,作為前任總政治局局長,一度是金正恩最倚重的親信,執掌朝鮮軍中人事任免大權,權勢滔天。
2017年因貪腐案發,頃刻之間從巔峰跌落,被免去一切職務,淡出權力舞台。
再如李英浩,2010年9月晉陞次帥,風光無兩,最終卻因被指控為「反黨、反革命分子」,遭到解職,迅速消失於政壇,令人唏噓不已。
可見,在朝鮮,軍銜固然代表著榮譽,但權力鬥爭無處不在,稍有差池,便可能淪為政治犧牲品。
朝鮮軍銜制度在1990年代經歷了一次重大調整。
1992年4月20日,金正日與吳振宇同時被授予「共和國元帥」軍銜。
為了鞏固自身權威,金正日於1995年2月吳振宇去世後,迅速下令將其軍銜降級為「人民軍元帥」,此舉不僅在軍中引發震動,也正式確立了「共和國元帥」僅授予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慣例。
從1995年10月8日,崔光被授予「人民軍元帥」一職起,共和國元帥與人民軍元帥之間的界限徹底明晰,前者成為國家最高象徵,後者則代表軍中實權,而次帥軍銜的地位也隨之下降,成為軍中第三級軍銜。
在現實中,次帥軍銜通常授予那些肩負軍隊與政府核心職務的高級將領,主要涵蓋朝鮮人民軍的三大要職:總政治局局長、總參謀長、國防相,此外,國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關鍵角色也有資格獲此殊榮。
與此同時,部分功勛卓著、年事已高的老將軍,在逐漸淡出權力中心後,亦可能被授予次帥軍銜,以示褒獎。
他們的角色也逐漸轉向象徵性,如在慶典儀式上站台、在會議上發言,成為體制內的「資深代表」,繼續為政權穩定服務。
在金正恩執政時期,朝鮮人民軍的軍銜體系經歷了一次顯著的調整,展現出不同於以往的權力布局與職權劃分。
金正恩有意對軍隊最高職務的軍銜設定明確的「天花板」,即最高職務僅授予大將軍銜,而次帥則逐漸演變為一種象徵榮譽的稱號,不再直接賦予實權。
這顯然是為了更緊密地掌控軍權,避免軍方勢力過度膨脹,從而鞏固政權的穩固性。
這種調整的結果,已然在具體人事安排上得到體現。
例如,人民武力部長金格植在履職期間,並未獲得晉陞至次帥,而是始終停留在大將軍銜。
同樣,曾擔任朝鮮軍方要職的總參謀長玄永哲、總政治局局長崔龍海,也在金正恩的安排下,從次帥降級回大將。
這是出於對軍隊權力結構的重新布局。
相比之下,那些退居二線、無實權的次帥,如金永春、金正閣、金一哲等,反倒未受影響,依舊保留次帥軍銜,足以說明「實權大將、榮譽次帥」的政策取向。
不過軍銜策略在近年來又有所微調。
2023年8月10日,李永吉被任命為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並重新授予次帥軍銜,這一變化意味著次帥軍銜再度回歸人民軍三大核心職務,似乎表明朝鮮對軍銜的定義仍存一定靈活性,適時調整以適應政局需求。
在朝鮮,軍銜的晉陞不僅取決於職務與資歷,其背後亦深藏複雜的政治博弈。
特別是軍銜晉陞的發布權,具有嚴格的程序和層級區分。
1991年12月14日,金正日在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六屆第19次全體會議上正式出任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其權力層級僅次於國防委員會委員長。
兩者之間的職能雖有重疊,但各有側重——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是國家國防事務的最高統帥,統籌全局;而最高司令官則是軍方最高軍職,負責軍隊的直接指揮。
這種權力架構的細化,也反映在軍銜晉陞的發布程序上。
根據朝鮮軍隊慣例,若涉及大將晉陞次帥,次帥晉陞元帥,必須由國防委員會發布命令。
而若是大將以下軍銜的晉陞,則由最高司令官發布命令。
參考資料:
各具特色的朝韓兩國軍銜_黨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