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人類歷史上相當和平的時期之一。
二戰結束後的這80年,全球武裝衝突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
比如說,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了6000-7000萬人死亡。
但在1945年後,所有武裝衝突加起來,導致的死亡人數幾百萬。
和平的原因主要有這麼幾個:
第一,核武器讓各大國都很清楚,真要打起來後果很可怕。
美俄兩國,每個國家都有約5000多枚核彈頭,真要用起來地球都要毀滅好幾回。
第二,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很高,貿易密切。
就拿中美來說,2023年雙邊貿易額超6000億美元,打仗對雙方損失大。
聯合國,為各國提供了對話和解決分歧的平台。
但是,人們之所以還會擔心爆發世界大戰,也是有原因的。
比如說:局部衝突時有發生,像俄烏衝突就造成了大量傷亡;
大國在科技、貿易等領域的競爭加劇;
還有氣候變化、資源爭奪等新的衝突隱患。
美國的《國家利益》稱:
「南海、波斯灣和朝鮮半島,這三個地方很有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這是危言聳聽,還是確有道理,咱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南海
南海戰略地位,確實重要。
每年通過南海的海上貿易額超5萬億美元,約佔全球海上貿易總額的1/3。
南海的石油儲量估計在230億到300億噸之間,樂觀估計可達550億噸。
天然氣儲量,至少有20萬億立方米。
中國對南海的主權,可以追溯到很早。
從漢代開始,就有關於南海諸島的記載,到宋元已經有系統巡航和管理。
1947年,中國正式公布了南海斷續線(九段線),這比菲律賓、越南等國提出南海主權要求早了幾十年。
二戰後,美國開始「印太戰略」,試圖通過軍事同盟體系維持其在亞太的影響力。
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中國實力增強,美國更加關注南海局勢。
美國打著「維護航行自由」的旗號,頻繁派軍艦進入南海。
從2021年的5次和2022年的4次上升到6次。
包括「里根」號航母、「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等大規模軍事力量,故意駛入中國島礁12海里範圍內。
實際上,南海一直是國際航運最繁忙的海域之一。
每年有50萬多艘商船通過,從未影響航行自由。
美國的所謂「自由航行」,本質上是一種挑釁,威脅。
再說美國和菲律賓的軍事勾搭。
要知道,菲律賓以前是美國殖民地,二戰後才獨立。
最近這兩年,下了血本要拉攏菲律賓:
5多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大規模軍演。
還積極拉攏越南,2023年將美越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並首次向越南出售軍事裝備。
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在南海周邊構建針對中國的軍事包圍圈。
在外交層面,美國不遺餘力地炒作。
G7峰會要說,聯合國要說,記者會也要說。
頻繁發表所謂的南海問題報告,指責中國「軍事化」南海。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要把雙邊或地區性的問題複雜化。
試圖把南海問題變成一個所謂的「國際問題」,為軍事介入找借口。
美國這做法不是第一次了。
從越戰開始,美國就喜歡打著「維護地區和平」的旗號插手亞洲事務。
冷戰結束後,更是把手伸得越來越長。
但,這種做法其實挺危險:
軍艦開得太近,容易擦槍走火。拱火挑事,會把南海搞得越來越亂。
逼著小國站隊,破壞地區和睦,影響正常的經貿往來。
這不是幫忙,是添亂。
美國隔著大半個太平洋瞎操心,大可不必。
朝鮮半島
朝鮮戰爭時,美國剛打贏二戰,渾身是勁。
掌控著制空權,有最先進的武器。
B-29轟炸機,肆無忌憚地在朝鮮上空投彈,地面部隊有著完整的機械化裝備和後勤保障。
反觀我們,新中國剛成立。
解放軍還在用步槍打仗,很多戰士甚至連冬裝都沒,還在用二戰時的步槍,補給全靠人力肩扛背馱,連像樣的軍工廠都沒幾個。
美軍吃熱乎飯,吃肉,喝咖啡。
我們的戰士啃凍土豆。
當戰火驟然在三八線點燃時,幾乎沒人相信中國這樣一個剛經歷內戰、百廢待興的國家能夠抗衡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長津湖那一仗,零下四十多度,冷得連子彈都上不了膛。
美軍第十軍團號稱「北極熊」,專門訓練打寒戰。
但最後呢?
讓我們的志願軍硬生生打趴下了。
整個戰爭下來,美軍累計傷亡17萬人,簡直就是用血肉之軀撞倒了鋼鐵洪流。
但今天的朝鮮半島,早已不是60多年前的樣子了。
朝鮮的核武器,韓國成世界第十大經濟體,中國更是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美國在韓國保持著2.9萬人的軍事存在,部署薩德反導系統。
但,誰也不敢輕易動手。
為啥?
就拿中韓關係來說吧。
兩國每年貿易額,超過3000億美元。
韓國的三星、LG在中國開工廠,我們的華為、小米在韓國賣手機。
每年幾百萬人來來往往,看演唱會、旅遊、做生意,熱鬧得很。
所以說,雖然《國家利益》雜誌唱衰說朝鮮半島可能引發世界大戰,但實際情況跟60年前完全不一樣了。
那時候打仗,最多是子彈炮彈。
現在要真打起來,核武器一扔,半個地球都得遭殃。
各國經濟都綁在一起,你打我一下,自己也得掉層皮。
經歷過那場慘烈戰爭的各方,都深知和平來之不易。
現代戰爭的破壞性,遠超歷史上任何時期,沒有人會輕易踏上戰爭這條不歸路。
現在的日子,老百姓能過上安穩日子,經濟能發展,這才是最重要的。
打仗這種事,還是留在歷史書上看看就得了。
第三個:波斯灣
波斯灣,這片不大的海域。
周邊國家地下埋著全球近一半的石油儲量。
就拿沙特來說,石油儲量就超過2900億桶,每天能產1000多萬桶原油。
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這些國家也都是產油大國。
2023年,中國每天要進口很多原油,不少自波斯灣地區。
這些石油,多艘油輪,穿越馬六甲海峽,走幾千海里才能運到中國。
在波斯灣沿岸,美軍就有超40個軍事基地,還有第五艦隊常年駐紮。
每次區域發生動蕩,比如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美軍都會大規模增兵。
當前形勢下,一旦發生衝突,美國完全可能切斷中國的石油供應線。
伊朗霍爾木茲海峽才多寬?
最窄處還不到40公里,一艘軍艦就能把整個海峽封鎖了。
所以近年來,中國一直在降低對波斯灣石油依賴:
和俄羅斯建輸油管,2023年中俄原油貿易量創下1.07億噸新高,俄羅斯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
大力發展新能源,電動汽車產量世界第一。
一帶一路開闢新的能源運輸通道,積極開發國內油氣資源。
但即便這樣,波斯灣對中國的重要性一點也沒減少。
現在,中國每年從那裡進口的石油,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
中國還在波斯灣投資了大量基建項目。
比如幫伊朗建鐵路、在阿聯酋建港口。
能源安全就是國家安全。
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切斷了它的石油供應。
所以,波斯灣的局勢,關係到中國根本利益。
美國要是想用武力獨佔這塊地方,那就是捅了馬蜂窩。
俄羅斯和沙特在石油市場上是「關鍵搭檔」。
兩國經常協調石油產量,共同影響國際油價。
要是美國強行插手,直接威脅到俄羅斯在中東的戰略利益,普京肯定不會袖手旁觀。
看看敘利亞戰爭就知道了。
俄羅斯,為了維護自己在中東的影響力,毫不猶豫派軍隊進去了。
這些年沙特和美國的關係,可不像以前那麼鐵了。
沙特正在實施「2030願景」計劃,要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
這個過程中,沙特越來越重視和中國、俄羅斯的合作。
2023年,沙特還加入了金磚國家。
這就說明,它不想把所有雞蛋都放在美國的籃子里。
美國要是想用武力控制波斯灣,首先就得面對沙特的強烈反對。
伊朗就更不用說了。
自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一直把美國視為主要威脅。
這些年,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搞了不少軍事設施,囤積大量導彈,就是為了防美國。
伊朗革命衛隊的海軍力量,雖然比不上美軍。
但要在近海作戰,憑著地利和高超的游擊戰術,照樣能讓美軍吃不了兜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