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中旬,兩淮失守後,國民黨軍乘華中野戰軍主力北援兩淮之機,對蘇中地區展開攻勢,擴大了佔領區,打通了運河線,華中解放區只剩沭陽、漣水、阜寧、東台、鹽城5個縣城。我軍在華東掌控地區為從蘇中到膠濟路以南的一個長長的地帶。
國民黨針對我華東解放區的戰略安排是:打通隴海線切斷我江蘇和山東的聯繫;在蘇中,從兩淮向東推進切斷蘇中與蘇北的聯繫;在魯南,佔領棗莊、嶧縣、台兒庄後,向東推進切斷魯南和魯中的聯繫。華東的局勢陷於日益被動之中。
在嚴峻的形勢下,代理華東局書記、新四軍軍長、山東軍區兼野戰軍司令員陳毅作為華東主要負責人,面對極端困難,必須採取積極應對措施以改變當前局面。
就華東戰場而言,陳毅思考的是山東和華中兩大野戰軍下一步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是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
陳毅在兩淮保衛戰後總結認為:「戰爭之初,我們分兵應敵,摸清敵人規律,取得經驗,樹立信心,這是需要的。但根據情況的發展,在兵力上及時作更大程度的集中,並且有高度集中統一的指揮,才可求得在主要方向上給敵人以更嚴重的打擊。」
9月17日,陳毅致電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首先提到:「今後局勢,力求會師,改變局面」。
山東野戰軍、華中軍區及華中野戰軍領導人都開始認識到需要集中兵力作戰,才能扭轉局面。華中分局為應對當前兩支野戰軍各自孤軍奮戰的困難局面,提出集中作戰。
9月20日,粟裕和張鼎丞、鄧子恢、曾山聯名向中央軍委和陳毅發電,提出兩支野戰軍集中作戰建議:「集合華中、山東兩個野戰軍攻下宿遷,得手後再向西擴張戰果,攻佔睢寧、靈璧、泗縣,並掃除隴海路東段之曹八集、大許家等處敵人,以恢復淮北路東地區,第二步攻佔津浦路,配合劉鄧包圍徐州。這樣李延年部必然東調,我可在運動中求得逐步殲滅他之有生力量」。
陳毅十分贊同華中提出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的建議,致電中央軍委及華中分局:「我同意華中分局二十日夜建議,山野、華野集中由淮海區向西行動的辦法,並主張兩個野指合成一個」。
陳毅則進一步根據戰後總結的教訓,認為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必須有高度集中統一的指揮,提出兩個野戰軍司令部合併統一指揮。
陳毅集中兵力、統一指揮的想法符合毛澤東的思想,毛澤東於9月22日回電:「完全同意兩個野戰軍集中行動」。
9月23日又一次指示:「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要是同意就趕緊公布(對內執行)」。同時,山東軍區參謀長陳士榘代替宋時輪接任山東野戰軍參謀長。
當時也只是合署辦公,華中野戰軍指揮部為這兩個野戰軍的統一指揮機關。兩個野戰軍和兩個軍區的指揮機關依然保留,華東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指揮機構。
緊接著,陳毅、陳士榘離開山東野戰軍指揮部所在地臨沂,前往當時華中野戰軍指揮部所在地沭陽,與華中方面商議兩個野戰軍今後作戰方向。
9月25日,陳毅提議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分別負責打擊宿遷進攻沭陽、兩淮進攻漣水之敵,或集中全力解決桂系。
粟裕表示反對,建議集全力解決向漣水進攻之敵。9月27日,粟裕、譚震林致電中央軍委:
一、宥[二十六日]亥電敬悉。山野及華野部隊於淮陰未失陷之前已靠在一起,現山野在漣水路北,華野在漣水東南地區,均相距不遠。
二、陳軍長已於前晚由此赴山野,並已初步決定集中兵力解決桂頑。昨八時及午時陳軍長兩電,先主張山野負責解決由宿遷進攻沭陽之敵,華野負責解決由兩淮進攻漣水之敵,而以一部鉗制桂頑於漣沭中間地區,但宥午電又主張仍集全力解決桂頑。
三、我們意見兩軍會合,初戰必須獲全勝。華野全部經兩月余之戰鬥未得休整之前,暫不宜與桂頑進行惡戰。山野部隊亦應以先打較弱之敵,以提高士氣為宜。如我主力與桂頑快戰於沭、漣中間地區,則沭漣兩城有被七十四師及六十九師攻佔可能。因此我們曾建議以山野一部守沭陽, 一部鉗制桂頑,而集全力解決由兩淮進攻漣水之敵七十四師(可能有二十八師之一部配合), 而後再依戰況發展再集全力殲滅六十九師或桂頑,如獲全勝亦可乘勝收復兩灘。此建議尚未獲軍長複電,我們今晚開始調整部署,擬明日、後日可與軍長會合一起。
毛澤東認可粟裕的意見,於9月28日指示陳毅:「兩軍會合第一仗必須打贏,……(一)不要打桂系,要打中央軍;(二)不要分兵打兩個敵人,必須集中打一個敵人」。
粟裕反對陳毅合兵後去打桂系,華中野戰軍要單獨去打戰鬥力更強的整編74師及28師,這也許是對戰場的不同理解,也許是粟裕對攻佔淮陰整編74師念念不忘的緣故。
之後,陳毅與華中方面商議後,共同決定:
一是山野、華野主力集中到宿遷跟沭陽之間、六塘河以北區域,10月5日前後得集中完,要是敵人這時候往東進就把他們在運河東岸殲滅掉,敵人要是不進就西渡運河,恢復淮北。
二是在漣水、兩淮、寶應地區設指揮所,用來牽制敵人並掩護做冬衣。
三是部署鹽阜、淮海、兩淮、高(郵)、興(化)、寶(應)等地堅持鬥爭,重點是集中主力出擊還有確保和堅持華中地區。
10月1日,陳毅複電中央軍委,表示完全贊同中央軍委9月28日決策,同時通報了他和華中野戰軍共同擬定的作戰方案。中央回電說:「部署挺好,要堅決執行」。
既然山東、華中野戰軍雙方確定要在宿遷方向作戰,華中野戰軍指揮部移師沭陽,主力部隊北移沭陽、漣水;山東野戰軍主力在魯南棗莊以東、新安鎮以北休整,等待作戰時機,並且負責守備隴海路東段。
兩大野戰軍主力逐步靠攏,戰爭重心也向蘇北魯南地區轉移。然後粟裕、譚震林就率華中野戰軍第1、6師南下鹽城,理由是籌措過冬物資。
雖然說是籌措過冬物資,可實際是防止敵人進攻漣水、鹽城,為9月27日致電中央軍委準備殲滅整編74師提前部署。因此,兩大野戰軍主力在淮北敵人準備不足時尋機宿遷方向作戰的計劃實際上已經泡湯。
10月5日,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企圖攻佔漣水。同日,粟裕致電陳毅要求調整原定宿遷方向作戰部署,部隊暫緩北上,先殲滅南線進攻漣水之敵整編第74師,然後再繼續進行淮北行動。
10月7日,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致電陳毅:
兩准敵人更加猖狂,其五十一旅全部於五日攻佔馬廠,另一個團則由淮安方向進佔長劉庄,刻仍向東進擊,由王營出動之敵一部(五十八旅)已於昨進至悅來集。似此該敵有會攻漣水企圖,如僅用五旅、十三旅及九縱很難徹底殲滅該敵。因此我們認為必須徹底殲滅該敵才能鞏固漣水,保障蘇中堅持之後路,有所依託,否則蘇中全失,於華中固不利,于山東及整個大局亦不利。
為了振奮人心鼓勵士氣,打擊七十四師猖狂,必須予該敵以殲滅打擊,因此我們已令六師全部南開參戰。我們除以六師全部參戰外,並擬以一師全部向南移漣水城郊擔任城防,並於必要時準備參戰。
因此,建議將八師稍向南調,以防桂顧向六塘河北攻擊。劉皮鎮以東及其東南至漣水之線則由師擔任。
至於宿遷之敵由二縱負責擔任鉗制。七師則可以一個旅接替八師現駐地區,另一個旅守備沭陽及其近郊。為了將計就計(敵人知我華野攻宿遷),請令山野各部於近日積極作西移準備佯動,同時將運河東岸各小據點予以摧毀,以吸引敵人注意力,伺漣水南面作戰勝利逼近兩淮,吸引敵人向兩淮增援後,再行以全力攻入淮北。
如漣南戰役成功,對今後攻人淮北有極大幫助。因此我們在未徵得軍座同意之前,已令六師南開,尚乞原諒。
盼軍長即來此間統一指揮。
當時漣水的軍情並非特別緊急情況下,在沒有經過陳毅同意下華中方面就突然變卦,粟裕率華中全部主力殲滅進攻漣水整編74師,與兩大野戰軍統一指揮、集中作戰的宗旨背道而馳。
華中方面沒有請示、磋商即以似乎以命令的形式要求以山東野戰軍第7師、第8師、第2縱隊各部全面配合華中野戰軍作戰,使得山野再次被置於擔任掩護任務的地位。這是完全無視陳毅作為最高軍事負責人及山東野戰軍具有同等地位的無禮與越權行為。
陳毅對兩大野戰軍統一指揮、集中作戰付出巨大努力,也極具耐心,但華中方面對如此態度與安排,陳毅再大度也難免不快。
10月,徐州綏署主任薛岳以5個整編師進攻山東的魯南解放區,其中以整編第26師為主力,其麾下配屬第1快速縱隊。
整編第26師是蔣介石的嫡系,半機械化的美械裝備,總兵力約1.7萬,師長是黃埔一期生馬勵武。
第1快速縱隊是中國第一個介於機械化和裝甲化之間的「裝甲軍團」,在徐州剛組建,就立即被蔣介石投放在山東戰場。
10月6日拂曉,整編第26師及第1快速縱隊從韓庄向棗莊進攻,下午2時第1快速縱隊就佔領棗莊。這是第1快速縱隊組建後的第一戰,蔣緯國親臨慰問並進行總結指導。
10月8日,國軍攻佔棗莊、嶧縣。魯南形勢非常嚴峻。
山東解放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華東我軍立足的根本,一旦失去,將對華東戰略區鞏固產生嚴重威脅,華東我軍將處於戰略被動地位,進而對全國戰爭形勢產生重大影響,後果不堪設想。
10月8日,陳毅回電華中:「魯南敵7日開始向北進攻,昨已與葉飛部激戰。如魯南緊張,則應考慮山野回固根本。目前華中戰局已到難以兼顧的時候,粟譚部南下解決冬衣問題是必要的。待南下數日後看南北情況再定奪,但集中10萬人馬突擊一面仍是急切的需要。魯南如吃緊,我便不能南來你處,只好分任南北。」
陳毅出於團結同志、尊重戰友角度,在對華中的不同決定往往表達意見比較委婉:」粟譚部南下解決冬衣問題是必要的」,但提醒:」集中10萬人馬突擊一面仍是急切的需要」,集中作戰、統一指揮是既定方針。
陳毅認為:既然華中野戰軍不告而南下,原來計劃集中作戰已經不可能。山東野戰軍不能不顧魯南安危,而讓全部主力去保障華中野戰軍在漣水作戰。所以,陳毅決定北上支援魯南,如此兩大野戰軍只能如同兩淮保衛戰前一樣各自為戰、分任南北。
華中分局強烈不滿,來電強調:「我必須確保六塘河與漣、沭二城,這是今後部隊轉移及山野、華野配合作戰的重要關鍵」,仍要求「八師務須按時南來接替之」,由山東野戰軍維持淮海局面,以保證華中野戰軍在漣水作戰。
華中分局要求陳毅南下華中指揮,甚至以山東野戰軍的後勤補給為要挾:「如果山野、華野名合實離,陳、粟仍分開,不僅影響指揮統一,對財糧供應我們亦無法解決,對下面影響也不會好,有許多問題只靠電台來往亦不便解決」。
陳毅這一次不再退讓,堅持回救魯南。10月9日,陳毅致電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魯南軍區、山東軍區,提出魯南作戰方案,並通知:「我正商定,迅速率部返魯殲敵」。
同日,陳毅致電中央軍委、粟裕、譚震林:「由於一、六師南下,山野便只能在宿沭間處於防禦鉗制地位」,「因此半月來我們所準備之山野華野會合出擊不得不推遲,但敵情變化甚快,恐不待華野再北上,敵在淮北有新增,西進便難操勝利」,且「魯南情況突緊,敵將繼進山東,局面堪虞」。
陳毅在電報明確提議:「目前辦法是以山野回魯南退敵,或華野在南面打一仗後迅速北上鞏固淮海,或竟不怕淮海糜爛讓山野北上打敵之後再南下。如山野留此無仗打,華野在南面一時難以北返,則魯南破碎,於全局不利。我主張山野突然轉回魯南能打仗,華野派隊接替淮海」。
陳毅這一主張等於丟開華中方面的後路不管了。山東野戰軍棄淮北回魯南,則華中野戰軍將陷於非常被動的境地,華中野戰軍可能在狹小地域遭受敵三面夾擊,有被迫決戰的危險,因此招致華中領導人的激烈反對。
華中強調:「如華野南下兩淮作戰,而山野又北上魯南,則淮海有被迅速佔領,切斷我華野歸路可能,如此則華中戰局勢將不可收拾」。
10月9日,張鼎丞、鄧子恢、曾山三人聯名給中央發了一份據說「望勿告陳」的言辭激烈告狀密電,表示:「對陳此部署決不同意,對陳這幾個月在華東的指揮亦深感不滿」。
第二天又發電報給在漣水前線的粟裕、譚震林並報中央軍委,說他們不同意山野主力回魯,即日去陳毅軍長處商談。
毛澤東獲悉華東形勢後,立即進行調停、部署。於10月10日致電山東、華中野戰軍:」山野以適當力量回魯南,配合葉飛擊敵,這是必要的;但山野全部回魯南則與華野平分兵力,於目前形勢下作戰不利。……因此,山野必須留下適當力量於現地區,待粟譚殲滅74師東進部隊後,北上與該部會合向淮海攻擊」。提出「八師可立即北上。其餘各部行動待考慮後再告」。
10月11日,華野主力集結漣水附近後,發現整編74師並未大舉進攻。粟裕、譚震林向華中分局報告:兩淮之敵得知華野主力南下,立即停止向漣水進攻,因此決定華中野戰軍主力在漣水地區戰備休整。
10月11日,華中軍區致電陳毅:決定停止殲擊進犯漣水之敵,以求山野、華野統一指揮集中行動。華中野戰軍發出戰備休整命令。
10月11日,粟裕單獨給中央軍委及陳毅、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去電指出:「魯南不利,華中將難於堅持,但華中如不能堅持,則將使我大軍局促於魯中地區更為不利,造成山東莫大困難。為欲挽救此種危局,非集中華野、山野全力以赴不可。」
粟裕建議集中華野、山野主力沿隴海路西進,威脅徐州,直逼津浦,迫使進攻魯南、淮海之敵回援。這樣可解魯南之危而避免調動八師,淮海壓力亦可減輕。粟裕並強調此方案「對魯南極有利,惟對華中要吃虧」。
10月12日,陳毅、陳士榘在與張鼎丞、鄧子恢、曾山會面商談之後,致電中央軍委並告粟裕、譚震林,稱華野主力日內北移,我們即會合統一指揮,執行中央提出的殲滅薛岳十個旅計劃。
今後出擊地區一是魯南、二是淮北。魯南戰場好但比較遠離淮海、鹽阜;淮北戰場可兼顧蘇魯,但魯敵冒進,臨沂亦難保,陳毅還把這種方案比喻成「贏棋不要家」。
陳毅提出:「要穩妥則宜出魯南,要大勝則一直向西」,認為「在魯南或在淮北作戰各有利弊,請中央指示」。
在山東軍區一再請求下,陳毅於10月13日再電中央軍委,主張山東野戰軍先回魯南打一仗,再向西行動。
10月13日,中央軍委電示陳毅、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你們仍照過去決定集中山野、華野全軍(包括八師)在淮海地區打幾個大仗,開展局面,對淮海本身,對魯南,對蘇中,對配合劉鄧均好,對將來出大別山轉入外線作戰(幾個月之後)亦有利。在此方針下,八師暫時不回魯南。」
陳毅電復中央軍委,堅持回魯南,還希望華中野戰軍主力一同回魯南作戰。陳毅認為:「在淮北敵有準備,工事強固,敵火下渡河有困難,戰場不好。在魯南戰場好,供應便利,易求運動戰。可避開桂系,山野華野同去勝利有把握。現魯南敵正部署東攻,如敵先我行動,魯南僅一縱是難抵禦的,故行動宜速決。如臨沂失守,糧秣、新兵、兵工等項均陷混亂。前淮陰失守已造成華中上述方面極大困難,此事是由於我之部署錯誤。如臨沂再失,山野華野兩大兵團供應均成難題。……故主力回魯南殲敵為有利,並望粟率一、六兩師迅速北移。」
毛澤東於10月14日回電陳毅:「現在因感渡運(河)向西作戰困難,而主張全軍入魯。假如入魯後仍感作戰困難,打不好仗,而蘇北各城盡失,那時結果將如何?且渡運(河)作戰是你自己曾經同意之方案,此次你與張鄧曾會商亦以渡運作戰列為方案之一。何以13日亥電又不相同?如按13日亥電實行,你與張鄧粟譚諸同志間關係是否將生影響?請對各方利害分析再告。」
毛澤東提醒陳毅,山東、華中野戰軍集中山東作戰也有風險,如果失利,與華中方面的關係將更加緊張,今後更加難以開展工作。
毛澤東同時電報張雲逸、黎玉,望分析判斷敵是否很快進攻臨沂;並且給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去電詢問:「陳軍長元亥電仍主張山野、華野全軍去魯南,你們意見如何?速告。你們覺得全軍去魯南殲敵把握如何?如確有殲敵把握,自以去魯南打較在淮海打為有利。因魯南殲敵後,即可出隴海、淮泅,對華中局面並非不利。問題是殲敵究以在何地為宜。」
張鼎丞他們幾個覺得華中的戰略位置很重要,不同意陳毅北上到魯南作戰的方案。
陳毅從維護團結角度出發遂決心留在沭陽不走,陳毅於10月15日電告毛澤東:「回魯南打算已暫緩」。
經過各方認真商議,決定暫且不去魯南,先在淮海打一場規模較大的殲滅戰,要求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來沭陽求得與國軍決戰。
毛澤東當天回電:「決心在淮北打仗,甚慰。望你們集中山野、華野全力(決不可分散)殲滅東進之敵,然後全軍西渡收復運西,於二至三個月內務殲薛岳七至十個旅,就一定能轉變局勢,收復兩淮,並準備將來向中原出動。為執行此神聖任務,陳、張、鄧、曾、粟、譚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返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至此,華東兩大野戰軍在淮北殲敵的方針終於確定下來;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也朝真正的聯合邁進了一大步,特別是進一步明確了領導結構,理順了指揮關係,對以後作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統一指揮部成立後,開始選擇作戰方向。要集中兵力打一個敵人,這一點華中與山東的指揮員認識是一樣的。可具體到集中後在什麼地方作戰,打什麼敵人,各自立場不同、分歧很大,並且都很難說服。兵力部署的時候,常常又變成分兵作戰。
山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回憶:
在商討華東戰場作戰方針的時候,華中與山東都著重指出自己所在地區戰略地位很重要,都想讓對方把部隊集中到自己這邊來打仗。尤其是華中的同志堅持「華中部隊向北不過隴海路」,要把兵力集中在蘇北、蘇中作戰。
這麼一來,作戰決心定了又改,改了又定,最後都沒執行。有關作戰方針的討論、磋商,往來電報多達幾百封。這一過程反覆了好幾次,前後花了將近三個月。
在這件事上,陳毅特別有耐心。當時,兩個野戰軍雖然已經合署辦公了,但他依舊很尊重兩個部隊、兩個地區領導同志的意見,做了好多耐心的工作。
1947年1月1日,陳毅以個人名義給中央軍委發電:「山東部隊老是不想南下作戰,華中部隊也不願意到山東作戰。結果好幾個月都沒法集中兵力,用來牽制的兵力太多了。因為戰局發生了變化,華中的城鎮都失守了。這下包袱沒了,矛盾也解決了,以後應該集中兵力作戰了。」
作戰方針的磋商,到宿北戰役發起的時候,雖然趨於統一,但還在繼續。直到12月底確定要打魯南戰役,認識才統一起來。這個從實踐中得出的方針,經過宿北、魯南這兩場戰役取得巨大勝利的檢驗之後,就被大家認可了。
對於粟裕「西渡運河,向淮北出擊」的方案,陳士榘回憶:
粟裕就這個方案讓我安排渡河的事。他講:「部隊要準備西渡運河,重點是渡河的工具。」
我問:「是過去一部分人,還是所有人都過去?」他說:「全都過去。」
我又問:「對接下來的作戰有啥想法?」他說:「在淮北找機會消滅敵人,打得好呢,就在豫皖邊境建立根據地,打不好就轉到大別山地區。」
我聽了粟裕的意見後,發現存在不少問題,於是我提出了以下幾個意見:
1,整個野戰軍渡河是個難題。運河的水很深,沒法趟水過河,河邊的船隻和渡口都被敵人把控著,架橋又沒有工具和材料。而且,敵人有飛機,白天不能架橋,就算架好了也會被敵人飛機炸掉。夜裡架橋白天拆掉,來回運輸的話會亂得不行。按當時的情形,只能找少量汽油桶來架輕便的浮橋。可是部隊那麼多,哪有那麼多汽油桶啊?這種浮橋也就只能讓步兵和輕型武器通過,重武器咋辦呢?當然了,這些只是技術方面的問題,更關鍵的是過運河的戰略目的,如果真有戰略意義,這些技術問題也不是克服不了的。
紅軍長征過了大渡河,當時那麼艱難都闖過來了,現在的條件可比那時候好多了。我覺得西出淮北、轉入大別山這個戰略意圖不太合適。
2,淮北地區呢,南邊靠著淮河、長江,北邊有徐州、隴海路,西邊有津浦鐵路和運河。中小河流在這一片到處都是,就跟水網地帶差不多,大部隊在這兒打仗,能活動的地方不大。更關鍵的是,這兒以前是新四軍第四師的根據地,四師撤走以後,這個根據地被破壞得很厲害,群眾基礎比較差。這麼多部隊到那兒去打仗,往前線運物資、往後邊送傷員啥的,困難特別大,不能長時間待在那兒,下一步要行動的話就更不方便了。
3,整個野戰軍往西走了之後,咱們蘇北和山東這一片就沒主力部隊打仗了。敵人很快就會把這兒的老解放區佔了,然後扭頭追著咱們部隊往西去,這麼一來就把進攻華東的敵人引到中原那邊去了,敵人會集中兵力跟咱們決戰。咱們這麼乾的話,把一個老解放區給丟了,再去開闢新的地方,這可不容易啊。而且,這時候各個戰場上的情況都挺緊張的,光咱們華東部隊到外線去作戰,沒有戰略上的配合,肯定很難成功。
我把這幾個問題提出來之後,粟裕也意識到這個方案存在不少困難與問題。
中央軍委在10月的幾次電報指示里,提到這個方案的時候只是講「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然後再考慮到淮北西部去作戰」,或者說「暫時不考慮到淮北西部去作戰這件事」。
僅僅在12月18日的一封電報指示當中,認可過這個方案,不過很快就改變了想法。12月24日就明確表示「把兵力集中在魯南作戰」。
當國民黨在山東大舉進攻棗莊、嶧縣,直接威脅到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時,陳毅希望山東、華中兩部能集結在魯南作戰,如此一來既能緩解山東解放區的壓力,又可為將來兩部合併做準備。
粟裕回憶說:我對陳毅同志的提議以及軍委的指示認真琢磨了。在毛澤東、朱德同志長期教導下,我對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挺熟的。不過呢,誘敵深入到啥地方,那可是戰略性的事兒。我作為戰區指揮員,守著這地方就得負責呀,最先考慮的還是在華中地區打仗。
粟裕認為,魯南的地形條件好得很,群眾條件、供應條件也都不賴,從戰略防禦階段來看,把魯南當成誘敵深入的底線肯定比淮海強。蔣介石進攻的重點在華中,華中部隊去山東後華中也會丟了。蘇北的經濟、群眾基礎都很好,如果不打一戰就主動放棄,無論指戰員還是群眾,思想都會發生變化,甚至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華東都對我軍不信任。在進魯之前得爭取在淮海打一場漂亮仗,故再次主張集中兵力於淮海地區作戰。
我們在此釐清幾個問題:
一、淮北、兩淮接連失利,毛澤東為什麼對陳毅的支持堅定不移。
兩淮淪陷後,毛澤東迅速覺察到解放戰爭初期我軍在華東存在的問題,非常清楚淮北、兩淮接連失利是多種因素累加的必然。陳毅雖然有一定責任,但淮北、兩淮我軍戰場不如意,陳毅不承擔主要責任,更不能完全歸咎於陳毅。
更重要的是,此時華東需要一位能夠正確理解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堅決執行中央軍委部署,熟知華東情況,能夠團結、整合各方力量,以堅強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帶領大家打破國民黨軍瘋狂進攻的統帥。毛澤東認為陳毅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
陳毅是一個十分具有大局觀的人,政工、軍事指揮都是頂尖水平。毛澤東相信陳毅能夠找到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扭轉華東不利局面,取得偉大勝利。
陳毅面對困難時抗壓能力極強,能夠敏銳發現華東戰場問題所在,抓住關鍵要害:統一思想,樹立信心,集中兵力,打大勝仗,從而逆轉不利局面。
陳毅在大會上告訴大家:今天兩淮失守了,明 天張家口也可能丟。我們還要準備敵人再進臨沂、邯鄲、哈爾濱,甚至延安。只要我們下決心實施大踏步地進退,不 計一城一地的得失,迫敵分守點、線,逐步暴露其弱點,我們就一定能夠集中主力各個擊破敵人。
陳毅度量大如海,他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真誠、寬廣胸懷和氣度,率先進行了自我批評。面對華中方面的尖銳指責,陳毅沒有辯解,更沒有指責別人,而是多次、主動公開承擔責任,坦言:「由於主觀指導錯誤,貽誤全局,五內俱焚」。對戰場失利主動承擔責任,顯現了統帥氣度。
陳毅親自給泗縣傷亡慘重的第8師發出一封公開信,主動坦承:「我應以統帥身份擔負一切,向指戰員承認這個錯誤」。「8師是支好部隊,主要責任在我!」讓第8師放下思想包袱,鼓勵第8師奮勇前進。陳毅的這封信,也成為山東野戰軍內人人稱頌的美談。
陳毅向來光明磊落、性格豪爽,對上忠誠,對下寬厚,從不攬功諉過。陳毅的真誠、胸襟和氣度為大家所敬佩,能夠感染人、激勵人,從而形成合力。
陳毅的胸懷和氣度,是促成山東和華中各方團結,逐步形成共識,從而扭轉不利局面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陳毅資歷深、威望高,在井岡山時期,羅炳輝、粟裕、黃克誠、宋時輪、陳士榘等就是陳毅部下,陳毅與新四軍官兵多年共同戰鬥,葉飛、王必成、陶勇更是在新四軍一支隊為陳毅領導、培養。
他能夠鎮住山東和華中的兩大「山頭」的驕兵悍將,也能夠團結各方力量。面對華東複雜的環境,也只有他才能把山東和華中的兩大「山頭」凝聚到一塊,這不是徐向前或者粟裕能夠做到的。
當在延安的饒漱石得知兩淮失守的消息,向中央建議:將陳毅調出華東,讓粟裕接替陳毅的位置。
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支持了陳毅,並說了一句話:「陳粟不可分。陳粟合則勝,分則敗。」並要求饒漱石親自把這句話傳達給華東局,後來在萊蕪戰役前夕,饒漱石向華東野戰軍全軍做了傳達。
二、陳毅與華中分局領導人的團結問題。
毛澤東提出:」陳、張、鄧、曾、粟、譚團結協和極為必要。」這既指出陳毅與華中分局領導人之間存在的不團結現實問題,更強調團結的重要性,非比尋常。
陳毅與華中分局領導人在戰略思想、用兵方向上存在重大分歧,甚至發展到矛盾衝突。但陳毅與華中分局領導人的分歧是各自認識問題,沒有絲毫個人利益得失,如果談到利益,那也是「守土有責」思想下的「地方主義」。
張鼎丞、鄧子恢、曾山、譚震林都是「七大」中央委員,粟裕是候補委員,他們具有極大話語權。華中分局領導認可粟裕的軍事才能,全力支持粟裕在蘇中作戰,在陳毅與粟裕的爭論中完全站在粟裕一邊。華中內部表現非常團結,而他們的支持也是粟裕堅持自己思想、改變中央軍委部署的依靠。
兩淮失陷後,陳毅主動去聯繫粟裕和張鼎丞等,奔走于山東野戰軍總部沭陽和華中分局駐地陳師庵(漣水西北)之間,與粟裕、張鼎丞等研究下一步的行動方針。在商談時,華中分局領導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等人可能對陳毅此前的指揮提出過嚴厲的批評。這就是所謂「七人批陳會議」傳言的源頭。
在戰爭年代,上下級之間特別是組織內部,批評與自我批評是經常的事,也是完全正常的事。陳毅虛懷若谷,肚大如海,對於批評意見很重視、很坦然。
可華中分局這一電報讓毛澤東深刻意識到兩大野戰軍在同一個戰略區內行動,它們之間存在的指揮不集中、行動不協調等問題,亟須引起重視並加以解決。
戰役進行期間,上下級指揮員思想不一致,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往往成為導致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戰場決策與指揮,必須快速、果決。
張鼎丞、鄧子恢、曾山都不以軍事見長,為了避免爭論干擾,毛澤東很快把三人調離野戰軍軍事決策核心。
有人別有用心故意誇大他們的矛盾,目的是極度貶低陳毅的軍事能力,想把華東我軍暫時的失利責任全部坐實在陳毅頭上,宣傳中央軍委考慮派徐向前負責魯南軍事是撤換陳毅,最後是華中用一封秘密「彈劾」電讓陳毅丟了指揮權,陳毅在華東只能下下棋,最終毛澤東把他調動到中原從而為粟裕騰出統帥位置。
還有人說陳毅與華中領導不團結,華中張、鄧、曾、粟、譚五人曾經聯名致電中央,對陳毅在王必成第6縱隊的使用上有意見。
抗日戰爭最後一戰的高郵戰役,粟裕最初戰役部署是:以陶勇第8縱隊和吉洛第7縱隊分別打高郵和邵伯,得手後再由王必成第6縱隊攻打泰州。新四軍軍部命令第6縱隊立即調往淮北配合張震第9縱隊執行破路任務。等到王必成率縱隊趕到淮北之時,第9縱隊已經展開破擊,軍部又來電要第6縱隊立即開往山東,第9縱隊破路任務沒有完成。第6縱隊趕到山東不久,國共停戰令下來,剛剛開始的作戰計劃不得不擱淺。
事實上,當時我黨、我軍最核心任務是進軍東北並截斷隴海路阻斷國民黨軍隊北上,黨中央電報連連,言辭嚴厲地催促羅榮桓運兵東北,中央軍委與羅榮桓不斷催促新四軍入魯。此重要性、緊迫性與高郵戰役不可比較,如果因此向中央告狀,只能說明華中對中央精神理解高度不夠。再者,新四軍入魯由饒漱石、張雲逸負責,陳毅負責組織隴海路戰役,王必成第6縱隊的使用即使有問題也與陳毅沒關係。
三、陳毅在華東沒有軍事指揮權。
陳毅與粟裕初於1927年10月南昌起義潰退部隊中,1938年3月粟裕任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4月23日陳毅向項英推薦粟裕為新四軍先遣支隊任司令員,8月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赴延安,第1、2支隊由陳毅統一指揮,陳毅與粟裕就開始共同戰鬥。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江北指揮部時期,粟裕都是作為陳毅的副手負責戰場組織與前線指揮。所以陳毅對粟裕的軍事才能非常熟知。
10月1日,陳毅在對華東戰局接連失利進行反思時,向毛澤東推薦粟裕在華東軍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但我至淮北,戰局顧慮太多,決心不夠,未能發揮山野力量,有負黨和人民的託付。今後集結張、鄧、粟在一起,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定可改變局面。」
10月15日,毛澤東指示:「在陳領導下,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有人認為陳毅在華東被中央軍委剝奪了軍事指揮權,這不是事實。如果沒有陳毅主動提出』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毛澤東是不可能把戰役指揮交粟負責。因為軍事指揮權是司令員的核心權力,中央軍委即使撤換司令員也不會輕易觸動司令員的軍事指揮權,否則會造成極大矛盾與混亂。
這裡我們要搞清楚戰役指揮的含義,軍事上有戰略指揮與戰役指揮。
戰略指揮,是指在戰爭全局層面上的決策和指揮。指揮員負責制定戰略計劃,並根據作戰需要調配各類資源,掌握著軍隊在戰爭中的戰略走向和發展方向,及時制定戰略方針,調整戰爭策略,以適應戰場上的變化。指揮員需要具備高度的領導力和決策能力。
戰役指揮,是指在具體戰場上對部隊進行指揮、協調和決策。指揮員負責制定作戰計劃,根據戰場形勢和敵情變化及時調整戰鬥部署,有效地協調各部隊之間的配合和戰術配合。指揮員必須敏銳、細心。
大兵團作戰,不是影視作品那樣主要指揮員手一揮就進行的,需要前委會上充分討論,由司令員下最後決心報中央軍委批准。參謀處人員還需要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供指揮員組織實施。
在陳領導下,指的是陳毅負責把握大方向,擁有戰役決定權。魯南戰役前,在作戰方向上華中與山東方面有重大分歧,陳毅在充分聽取雙方意見後,獨自一人苦思一夜在凌晨才下定戰役決心;孟良崮戰役前,粟裕敏銳發現戰機,立即向陳毅報告,也是經過討論後由陳毅決定「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
戰役指揮交粟負責,指的是粟裕在戰機捕捉、作戰組織、戰場指揮等方面具有重大責任。有人認為粟裕是負參謀長責任,那是不對的,因為他可以不需要授權就直接進行戰場指揮。正常情況是粟裕與陳毅共同指揮,有時陳毅在野司指揮,粟裕到前指去指揮。一般戰鬥,陳毅為避免粟裕事事彙報,可能故意離開指揮部而讓粟裕獨自指揮。
歷史證明,毛澤東的用人智慧無與倫比,可謂知人善任。陳毅敢於放手,從不嫉賢妒能,為粟裕戰役指揮保駕護航。粟裕盡心儘力,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在解放戰爭中脫穎而出。陳粟二人也成為」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美譽的我軍最佳統帥組合之一。
華東我軍有過各自為戰的失敗局面,但經過及時調整,集中了山東、華中野戰軍優勢兵力,取得了隨後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一系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