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國大典上,人們對於受閱飛機的數量曾有不同說法。當時,很多人都在猜測到底有多少架飛機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開國大典受閱飛行員林虎回憶:「當時能修好的戰鬥機有 9 架,後來說能不能把飛機再搞多一點,什麼飛機都行。我們就湊,能湊多少是多少,2 架蚊式轟炸機、3 架運輸機、2 架教練機、1 架通訊機,這樣湊起來一共 17 架。」
實際上,開國大典當天確實是 17 架飛機參加受閱。這 17 架飛機具體包括:9 架 P - 51 「野馬」 戰鬥機、2 架 「蚊」 式戰鬥轟炸機、3 架 C - 46 運輸機、2 架教練機和 1 架聯絡機。由於飛機狀況參差不齊,飛行員們壓力巨大,後來受閱的飛行員都主動向組織上交了決心書,說一旦飛機出現故障,他們寧願犧牲自己,也絕不會讓飛機摔到閱兵廣場和附近的建築物上。
然而,觀眾和外國記者卻誤以為有 26 架飛機。這是因為 9 架 P - 51 戰鬥機通過天安門後再次通場。飛在最前面的 9 架 P - 51 型戰鬥機,通過天安門後,立即加大速度,在復興門上空作右後方轉彎,沿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再轉向建國門,當到達東單上空時,正好與第六分隊的教練機相銜接,再一次通過天安門。由於銜接得很自然,在地面觀看的群眾以為受閱的飛機是 26 架。外國記者在向本國發回的報道中也寫道:「中共空軍以野馬式 P - 51 型戰鬥機為主,共 26 架飛機接受檢閱。」
二、受閱飛機的具體型號及來源
1. P-51 戰鬥機
P-51 戰鬥機是美國二戰期間生產的優秀戰鬥機,在二戰中表現極為出色。參加開國大典的 P-51 都是 D 型,主要是國民黨從美國獲得的型號,後被我軍繳獲或通過起義獲得。到 1948 年底,我軍一共從各種 「渠道」 獲得 P-51 約 39 架,到開國大典前一共還有 31 架,其中有 9 架完好的可用於作戰。
這批 P-51 後來仍然擔負北平地區的防空任務,參加過 1950 年 「五一」 節慶典等幾次活動。1950 年下半年全部移交給空軍第七航空學校,也就是原來的東北老航校,並一直用到 1953 年,最後的用途是作為伊爾 - 10 的地面滑行教練機。目前國內有記錄的 P - 51 還有 2 架,分別位於中國航空博物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2. 「蚊」 式轟炸機
「蚊」 式轟炸機是英國生產的戰鬥轟炸機,主要結構為全木質,速度快、裝載能力強。在二戰期間創造了皇家空軍轟炸機作戰生存率的最佳記錄,戰損率只有 6.3 千‰,還不及一般轟炸機的三分之一。
開國大典前我軍至少獲得 5 架蚊式,其中有一架是由打入敵人內部的我黨地下黨員飛回來的,其餘都是地面繳獲。參加開國大典的蚊式是當時唯二狀態完好的兩架。蚊式雖然性能優異,但主體結構是木質,耐潮性差些,建國後也買不到備件,很快就退役了,後來 1953 年全部報廢處理。
30 多年後,到 80 年代末中國航空博物館組建時,籌備人員赴全國各地尋找航空文物,一個機場的垃圾堆里找到半截機翼,根據結構鑒定為蚊式的左翼,後來根據這半截機翼進行了複製了剩餘部分。
3. C - 46 運輸機
C - 46 運輸機是美國寇蒂斯公司研製的雙發運輸機,擁有獨特的 「8 字形」 或 「雙泡形」 機身,更能抵抗極高飛行高度造成的壓力差。在 「駝峰航線」 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航空運輸樹立了新的標竿。
我軍的 C - 46 主要是繳獲和起義獲得。抗日戰爭勝利後,美軍向國民黨軍隊移交了約 200 架 C - 46,成為國民黨軍隊在內戰時的主力運輸機。後來 「國軍」 準備 「剿匪」 時往全國各地運兵,C - 46 也是主力。我軍在遼瀋戰役繳獲第 1 架,後來陸續有 6 架 C - 46 機組駕機起義,到開國大典前我軍一共得到了 18 架,其中有 8 架完全可用。
這些 C - 46 後來在新中國早期的民航和軍事運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還參與了試航拉薩、開闢青藏高原航線、支援解放西藏等行動,最後一架直到 1982 年才從空軍退役。目前國內中國航空博物館裡還有兩架 C - 46,不確定是否參加過開國大典。
4. L - 5 聯絡機
L - 5 聯絡機是美國研製的單發四座輕型飛機,被稱為 「空中吉普」,輕小靈活、起降距離短,用途非常廣泛。
國軍採購這種飛機比較少,所以我軍得到的也不太多,但 1946 年首個從國軍中起義的飛行員王延洲駕駛的就是 L - 5,到開國大典前我軍至少還有 2 架。目前中國航空博物館裡還有一架 L - 5,前幾年是吊在展館室內的頂上,2019 年整修時好像拿下來了。
5. PT - 19 教練機
PT - 19 教練機是美國仙童公司研製的敞篷式活塞式初級教練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國民黨政府提供了 127 架,給當時的國民黨空軍官校作訓練用,抗戰勝利後全部飛回國。
開國大典上有 2 架 PT - 19 教練機參加受閱。
三、受閱飛機背後的故事
1. 艱難籌備
在開國大典受閱飛機的籌備過程中,困難重重。當時面臨著缺飛機、缺飛行員的嚴峻局面。東北老航校沒有多餘飛機,只能依靠北平南苑機場的飛機,但這些飛機狀況複雜,有的是起義飛行員帶來的,有的是戰場上繳獲的,還有的是用零配件組裝起來的,機型各異、新老參差、性能不齊。面對巨大的困難,軍委航空局局長常乾坤從東北老航校抽調維修人員,他們加班加點、沒日沒夜地搶修飛機。經過艱苦努力,維修人員最終搞定了 17 架能參加閱兵的飛機,包括 9 架 P - 51 「野馬」 戰鬥機、2 架 「蚊」 式戰鬥轟炸機、3 架 C - 46 運輸機、2 架教練機和 1 架聯絡機。
由於飛機狀況參差不齊,飛行員們壓力巨大,後來受閱的飛行員都主動向組織上交了決心書,表示一旦飛機出現故障,他們寧願犧牲自己,也絕不會讓飛機摔到閱兵廣場和附近的建築物上。
在飛行員的選擇上,常乾坤決定以華北軍區的飛行員為主,不足的再從東北老航校抽調。空中受閱飛行對飛行員要求技術過硬、政治可靠,而當時南苑飛行隊百分之八十的空勤人員要麼是國民黨空軍起義過來的,要麼是北平解放後來報到的舊航空人員,我軍自己培養出來的飛行員很少。常乾坤對飛行員進行了認真審核和甄別,最終確定了 21 人。這 21 人中,有 12 人是國民黨空軍起義過來的,包括劉善本、閆磊等人,其他人主要是紅軍時期去新疆學習的和東北老航校培訓出來的飛行員。受閱飛行總領隊由華北軍區航空處飛行中隊隊長徐兆文擔任,但他在訓練中受傷,常乾坤不得不臨陣換將,緊急調著名飛行員邢海帆回北平擔任領隊。
2. 帶彈受閱
開國大典上有 4 架飛機帶彈受閱,這在世界閱兵史上是少有的。當時中國南方還有部分地區沒有解放,為了防止國民黨空軍襲擾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參加閱兵式的部隊時刻保持著臨戰狀態。這 4 架飛機在接受檢閱的同時,還擔負著防空警戒任務。一旦出現敵情,要求這 4 架飛機必須能夠立即投入戰鬥。執行防空任務的 P - 51 戰鬥機和蚊式戰鬥機各兩架飛越復興門後,即升至 10000 至 12000 英尺處,擔負北京、通州、良鄉、大興上空的警戒任務。當年擔任受閱飛行領隊的邢海帆說:「飛機帶彈受閱,這在世界空軍史上沒有先例。但那時敵情十分複雜,如果真的敵機來了,我們將立即投入戰鬥。」
3. 精心策劃
為了讓受閱效果更好,飛行隊採取了讓 9 架 P - 51 戰鬥機再次通場的大膽措施。9 架 P - 51 型戰鬥機通過天安門後,立即加大速度,在復興門上空作右後方轉彎,沿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再轉向建國門,當到達東單上空時,正好與第六分隊的教練機相銜接,再一次通過天安門。由於銜接得很自然,在地面觀看的群眾以為受閱的飛機是 26 架。外國記者在向本國發回的報道中也寫道:「中共空軍以野馬式 P - 51 型戰鬥機為主,共 26 架飛機接受檢閱。」
受閱結束後,3 架教練機擔負空中攝影和散發傳單的任務,戰鬥機繼續在機場擔負防空值班任務。